农产品物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2015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新方式,着力探索发展新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发展业态呈现新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报告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资源优势持续扩大。2015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540.7亿斤,比上年增产23.8亿斤,增产4.6%。经过18年的艰苦努力,湖北粮食总产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实现“十二连增”,猪肉、禽蛋、水产品、水果、茶叶、蔬菜等产量持续增长,油菜籽、莲藕、淡水产品产量继续名列前茅。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全省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如罗田板栗、鄂西魔芋、长阳高山蔬菜、随州香菇、宜昌柑橘、秭归脐橙、宜昌茶叶等;涌现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品牌,如国宝桥米、福娃食品、广源饼干、稻花香酒、劲牌保健酒、采花毛尖、萧氏茶叶、神丹蛋品、周黑鸭等。目前湖北省已形成优质水稻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带、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河蟹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等,湖北省已成为全国冬春蔬菜和水产品主要的流通节点和输出大省。
2.农产品物流总量大幅增长。2015年,全省农产品物流总量达4720万吨,比上年增长9.6%,其中:粮食1120万吨、棉花28万吨、油料339万吨、蔬菜1925万吨、水果520万吨、水产品388万吨、肉类400万吨。农产品物流总量占全省农产品生产总量的56%。农产品物流总值3723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生产总值的65%,比上年增长14.6%。全省供销社系统运销农产品总额483.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2%。占全省农产品物流总额的10.3%。
3.农产品物流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快捷性明显提升。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时间越来越短,保鲜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县市的活鲜农产品从基地到城区集并或销售,只需一个半小时。一些原来远距离销售的农产品现在可以夕发朝至,扩宽了销售半径。江汉平原的水产品,孝感的莲藕、宜昌的柑橘等湖北土持产品走进了北、上、广市场,市场面扩大到18个省市。如仙桃市强农水产合作社,每天下午将黄鳝冷冻、打包、发运、第二天清晨在上海、广州、杭州、苏州等沿海14个城市销售,年运销700万斤,总额达20亿元。二是精准度明显提升。时间精准,一小时到达的,不超过10分钟;4小时到达的,不超过半小时,8小时到达的,不超过1小时。到达地点精准,运输数量精准。基本上实现了发货与收货的精准对接。三是便利性明显提升。收购企业,运输企业,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装卸装备日益先进,相关服务日益配套,基本形成了包装、搬运、仓储、运输、结算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广大物流客户对农产品物流服务的评价是:电话一拨,车子就到,装卸堆码,服务配套。四是安全性明显提升。据交通部门通报,全省农产品物流的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增强。近5成的专业特种运输车辆安装了跟踪监测设备,对货物安全实行全过程、全天候监测,近7成的大型长途运输车辆安装了行车记录仪。2015年,全省农产品物流没有出现重大火灾、丢失、质变等安全事故。
4.农产品物流业态不断创新。一是直供直达模式大范围推广。全省各类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初具规模的养猪、养鸡、果园、茶叶及食用菌专业场发展到25400多家,其中,省供销社领办农业生产专业合作5579家。2015年,这些合作社生产厂家纷纷与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大型超市、大型农贸市场挂钩,定时定量定品种的直送农产品达250万吨,占农产品物流总量的5.3%,比上年增长3倍。二是电商快递模式全方位入驻。2015年,电商、快递业务以其价廉、快速、便捷的优势迅速走进万村千乡,走进百姓家庭,成为农产品物流的新亮点。全省有80%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社场(厂)自建或对接电商平台,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500亿元左右,比上年翻了4翻,农产品快递业务更是井喷式发展,尤其是山区、边远地区农副土特产,一夜间依托电商、快递走向全国各地,全省农产品快递总额已超过2000亿元。三是冷链配送模式大规模发展。我省拥有冷库1600余座,企业冷库总容量超过290万吨,其中高温库117万吨、低温库173万吨,全省冷库企业拥有冷藏车1687辆,总载重量达到33万吨。冷库重点企业200余家,冷库容量最大的为30万吨,最小的为2万吨;企业拥有的单体冷库容量最大为8万吨,最小为1吨。冷库的制冷工艺已由传统的单一的低温发展为现在的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恒温、制冰等多种方式。
5.农产品物流效益全面提高。全省农产品物流的收益高达75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万多个,发放工资15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农产品物流的便捷与畅通,不仅使农产品扩大了销售半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农民的损失,同时,也使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更为丰盈和放心。省供销社近年来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在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属银丰集团多措并举,内外拓展,运销棉花35.27万吨,实现收入67.2亿元,盈利7.59亿元,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名列第三,湖北省百强企业中排名58位,是我省5A级综合物流企业。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特点
2015年,全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亮点纷呈,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也有一大批院校和企业拓展产业链,纷纷到农村建立生产、科研基地。两种需求不期而遇,不谋而合,推动农产品产销两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实现实质性的产销对接,这种对接有效地集聚了各种生产要素,解决了双方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这种对接也促进农产品物流集并---中转---再集并---再分销的多环节转变为产销直达,缩短了供应链节,减少了中间成本,同时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质量、时效的要求,推动农产品物流在装备、服务方式上加快“华丽转身”。
2.电商融合发展。近几年,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商发展迅猛。电商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开辟了新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引发农产品物流广泛开展一系列创新。在商务、供销等部门支持下,全省已有22个县市建设电商体系,在县市城区建设电商运营中心和电商行业孵化园,在乡镇建设配送站,在村级建设综合服务点,把农产品快递业务延伸到了乡村,田间地头和广大农户家里。省供销社投巨资兴办裕农网,致力推动全省供销系统经营的农产品实现网上交易,线下直达。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加工社场和数以万计的农户加盟电商,登上电商平台,坐在家里轻松完成交易与物流程序,有效地扩展了市场空间和服务领域。如十堰市的武当山珍,与京东、淘宝、十团,邮网等电商合作进行营销网络建设,利用百度、谷歌进行营销宣传,52名员工每年向全国各地营销当地特色农产品1.5亿元。
3.结合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精准扶贫核心是产业,关键是市场。要使产品从贫困地区顺利地走进市场,实现精准扶贫的效益最大化,政府是推手,物流是帮手。广大物流企业主动参与其中,努力当好帮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大批物流企业与精准扶贫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分别在贫困地区设立服务站点,帮助贫困地区生产场(厂)家和农户优化产品流向,改进装卸,帮助联系市场和客户,把一些原来难以销售,难以形成规模生产的小产品成功地运销到了大城市、大市场。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填补了农民的“钱袋子”。英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供销社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的“千、百、十”工程,为石镇、张咀片区周边21个村运销农户生产的油面1000吨、干萝圈100吨、干菜5万千克,带动当地4126人就业,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2186万元。
4.多成分融合发展。2015年,全省各地尤其县市一级,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发展物流业当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建设了一批物流园区,引进了一批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落户,从而带动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类工商业主采取合作、合股、加盟等多种形式踊跃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开展农产品运销业务。顺风、圆通等特大型物流企业也纷纷到县市乡镇设站布点。全省县市所在地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发展至1200多家,农村物流资产过千亿元,年运销能力过千万吨。
三、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我省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我省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农产品物流核心问题表现为“散、小、弱、低”,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
1.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物流成本较高。我省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存在交通运力不足、储存条件不足、加工处理水平低三大问题。各流通环节成本层层加价,逐渐传导至下游终端消费者,最终形成“叠加效应”,推升了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我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产品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先进省份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20%左右。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价格跟国际市场相比并不高,但它们在流通、外贸领域中至少增加了30%的成本。而对于非粮食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间费用远大于生产成本,如蔬菜的中间费用占整个价格的90%。
2.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专业团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进行运输,如果农民将自己不熟悉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他人,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时间,还可以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就可以实现双赢。我省第三方物流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化程度滞后。农业信息化网络不健全,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稳定建立起来,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后,经营者信息意识薄弱等现象造成了农产品流通信息采集不准确,传播不及时,沟通困难等问题。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各个节点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农产品的流通运作,缺乏统一的网络平台,整个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脱节,造成信息孤岛。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完善。我省统一的大市场没有形成,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形成,有的产品还在实行专营,开放度不够。多渠道经营,市场管理不到位,对流通造成一定的困难。而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和商流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和技术上的原因,已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单一,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县、乡两级批发市场的环境大多都是脏、乱、差,经营设施落后和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本地保护主义,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设下了巨大的障碍。
(二)我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建议
1.出台规划,明确目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产品上行在农村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思路阶段目标和建设重点、实施保障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在全省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加强农产品物流与物流行业特别是农村物流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为有序构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物流工作打好基础。在省级规划的指导下,推进市(州)、县(市、区)农产品物流专项规划制定。
---建议省直涉农部门负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并尽快制定全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工作实施方案。
---建议市县涉农部门制定本级农产品物流体系规划,着力推进我省农产品物流三级网络系统建设。
---推动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农产品物流发展,强化农产品物流相关规划的统筹协调,实现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流通服务网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将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组织并鼓励专业研究机构,制定与农产品物流发展密切联系的专项规划,特别是冷链物流和农产品上行运营一体化研究。
2.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各部门单位协作合作机制,联合制定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协调解决物流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就整合供销社、商务、交通、邮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强化战略合作,进行部门联动,形成资源共享、政策叠加、优势互补、多方受益的格局。
---建立省级农产品物流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在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强化统筹谋划与相互衔接,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和重大项目沟通,就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规划衔接、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支持等进行协调。建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直涉农单位,具体负责联络、沟通、协调等日常相关工作。联系会议由供销社、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等联络单位按计划轮流承办。
---成立市级农产品物流领导小组。由市县政府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由发改委、供销社、商务、交通、农业、工商、邮政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和落实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协调物流资源整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3.探索模式,开展试点。
---探索现代农产品上行运营与服务模式。探索依托第三方物流、农村合作社,以及通过交邮合作、客运站改造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村物流的经验。
---推进全省农产品物流试点示范。每年支持3~5个县,开展农产品物流试点,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总结经验并推广,发挥好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制定试点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考评方法,及时开展试点工作绩效考评,对于试点绩效突出的市县,优先争取国家农村物流试点。
---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通过示范建设,在体制机制、设施装备、物流组织、信息平台、市场培育和规范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创新,因地制宜探索农产品物流差异化发展模式,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和交流,在更高的层次上晚上并及时交流,带动农产品物流发展上新台阶,并将湖北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4.人才培养,强化培训。
---逐步建立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和管理。
---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组织的对从事农产品物流业的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进行培训,加快农产品物流发展带头人和物流专门人才的培育。
---支持县市级主管部门将专业人才和农产品物流专业技能培训纳入培训计划,通过不同方式和多渠道,组织开展符合物流企业实际用人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
(撰稿人:付汉平 湖北省供销社流通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