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是朝阳行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把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增强现代化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发展目标,陆续出台了《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宜昌城市新区建设规划》、《宜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3-2016)》、《三峡枢纽港发展规划》及《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办发[2013]25号)。2015年是确保“十二五”结硬账、“十三五”起好步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市积极打造宜昌物流“千亿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为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宜昌市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物流发展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宜昌市公路主骨架内畅外联,“六线三环”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达29 794千米,各县市区全面进入“一小时经济圈”;水运主通道整合提升,全力推进三峡枢纽港建设,白洋港一期、茅坪港二期、云池港二期等核心港区主体建成,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9400万吨;铁路大动脉扩网提速,汉宜城际铁路建成营运,宜万铁路提速升级,开通北上广直达动车。铁路总里程达到380千米,成为华北、华中乃至成渝地区的重要中转节点;空中大走廊辐射全国,三峡机场国内航线21条,辐射北上广等重要省会城市,开通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直达航班,三峡机场迈入全国机场60强;站场主枢纽日趋完善,开工建设9大物流项目,建成三峡物流园等3大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三峡坝区、宜昌主城区、猇亭-白洋园区三大物流片区。宜昌正成为全国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
(二)物流“千亿产业”目标得以实现
宜昌市以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宜昌物流“千亿产业”为目标,努力构建市级物流枢纽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农村综合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四级”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公路物流为龙头,港口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专业物流等为配套的物流产业体系。全市物流业总收入由201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2.9亿元。物流业成为宜昌市第四个进入“千亿产业”的行业。
(三)物流项目建设全面推进
以“1+10”即1个保税物流中心,三峡翻坝物流园等10个综合物流园区作为重点发展平台,截至2015年底,已开工建设9个,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获得上级资金补助56908万元,世行贷款2亿美元。已拥有各类物流园区9个,即三峡物流园、爱奔物流园、当阳迪腾物流园、富程、晶海、长阳贺家坪、远安万美、枝江安宁、当阳大有等物流园。建成农村综合交通服务站19个和省级农村物流示范点1个。物流企业入园539家,商贸企业入园2370家。三峡物流园已成为对全国有影响力的物流园区。
(四)物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截至2015年底,全市从事物流服务的各类企业达2022家,其中:公路运输企业863家、水上运输企业139家、铁路运输企业6家、航空运输企业9家、邮政速递220家、仓储运输企业147家、装卸搬运180家、货运代理220家、货运港口21家、货运商行217家。注册资金过1000万元的企业142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发展到43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36家。2015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6家,分别是葛洲坝集团物流有限公司16.51亿元、宜昌港务集团2.53亿元、宜昌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2.08亿元、宜昌三峡物流园有限公司1.45亿元、兴山县兴发汽运有限公司1.29亿元、湖北安卅物流有限公司1.13亿元。物流收益90%来自于仓储、运输等基础性服务;交易额过亿元的物流园区有6家,分别是三峡物流园207.05亿元、葛洲坝集团钢材市场23.5亿元、宜昌三峡茶城集团6.59亿元、湖北爱奔物流园5.94亿元、当阳大有物流园1.68亿元、宜昌晶海物流园1.31亿元。
(五)物流运营组织创新加快
“农村货运班线”+“客货联盟”、“快递超市”以及“多部门合作,多点合一”等农村物流运营模式,惠及更多的城乡居民。特别是扶持秭归华维物流公司推出7条“农村货运班线”,设立村级物流服务点32个,服务秭归县1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2015年4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好货轻松出深山》为题,刊登了湖北秭归“农村货运班线”联姻城乡的好做法。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批示全省推广秭归客货联盟的做法;省交通运输厅补助华维物流公司农村物流省级示范点建设资金160万元。在发展“农村货运班线”+“客货联盟”模式的基础上,支持华维物流正式加入全国名牌企业---百世快运,华维物流在秭归区域内将上行的零担货物交由百世快运宜昌分拨中心邮至全国,百世快运宜昌分拨中心下行的货物由华维物流配送至县城及各乡村。一批宜昌本土物流企业实行物流专线运作,不仅成为全国、全省的优秀物流专线企业,宜昌老周物流、宜昌澎湃物流还跻身“中国好专线-武汉赛区”20强。这是运联传媒联合十大金融、货主及三方机构,走访湖北省众多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后,从专线规模、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品牌意识六个维度量化评分,综合选拔,最终评选的结果。宜昌首发“宜蒙欧”果蔬国际贸易特需专列,“宜新欧”国际干线及西北物流大通道正在全力推进中。以宜昌至重庆滚装运输为依托,推进江海直达、长江水陆滚装甩挂运输试点,一批本土骨干物流企业形成了呼应汉渝、连通川鄂的物流服务网络。
(六)先进物流技术及设备加快推广运用
创建了全省“基地+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化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峡物流园1号电商、爱奔物流园公路港模式在全省推广。宜昌市还开展了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推广使用了药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实施了车辆GPS、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
(七)全口径物流统计工作正式启动
为及时掌握宜昌物流千亿产业发展动态,创新物流统计工作机制,编制完成了《宜昌市社会物流统计报表制度》,拟将宜昌市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总收入、社会物流增加值、全市物流景气指数、社会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等统计指标纳入统计范畴。同时,继续做好全市重点物流企业数据监测工作,对全市省级重点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市级重点项目、农村综合服务站运行情况进行季度数据采集,随时掌握全市物流发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宜昌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发挥宜昌物流业发展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加快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要求衡量,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宜昌物流业的进一步提升、扩张和辐射发展。
(一)发展规模与城市地位不相适应
近几年,宜昌市经济主要指标排位在全省一直靠前。2015年全市GDP为3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高全国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二位。宜昌经济排位虽然在全省靠前,但物流业发展规模却滞后。具体表现为物流增加值增幅滞后,2015年宜昌物流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32%,低于全省7.68%的平均水平;公路货运量增加不明显,年均增长仅为7.48%;“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少,宜昌虽然拥有2022家物流企业,但大都属于“铺天盖地”的散、弱、小企业。世界100强物流企业在宜昌没有一家子公司,也没有一家5A级物流企业,没有集现代物流管理、信息采集、全球配送、资源配置、中心调度、多式联运于一体的物流园区。
(二)物流结构与交通优势不相适应
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省域副中心和长江沿线区域性中心城市,公、铁、水、空等多式联运基础雄厚。但在诸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占77%,水路占18%,铁路占5%,航空运输占比几乎为零。仓储型、运输型等传统物流服务能力过剩,专业性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不足,物流收益90%来自于仓储、运输等基础性服务。
(三)人员观念素质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物流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宏观、大局观念,综合协调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打造“宜新欧”、“宜蒙俄”等国际物流干线和西部物流大通道过程中,更缺乏国际化物流人才作支撑,许多工作尚待起步。
(四)政策保障与大物流格局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级政府虽出台了多项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实际中多未落实。宜昌市设立的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和三峡产业股权引导投资基金,目前还没有投放到物流项目。2015年10月市委编办批准成立物流局时,明确项目经费由市级财政保障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该局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行业管理职责,开展创新性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三、宜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及展望
(一)发展思路
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和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贸实验区等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宜昌“十三五”时期“135”战略定位和“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的发展目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东进西联、通江达海、贯通全球的大物流格局,推进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
---物流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5%以下。
---全市物流业建设“千百十”工程,即通过不断做大做强,物流企业保持在2 000家左右,A级物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增长150%,培育10家5A级物流企业。
---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00亿以上,力争规划期内完成700亿元。
---城乡干、支物流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城市有物流枢纽、县市有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农村交通综合服务站、村村有物流服务点的四级物流服务目标。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完善宜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抓紧成立宜昌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迅速组建市政府物流办,与相关部门形成管理合力;理顺县市区物流体制,争取在名称、职责、经费上与市物流局保持一致;成立市物流协会,使宜昌市物流行业从松散走向联合,用行业组织解决行业问题;不断提高物流管理部门人员责任心和管理能力,适应形势要求。
2.打造宜昌大物流格局。加快编制宜昌大物流发展规划,全面梳理现代物流发展思路,部署公、铁、水、空立体物流空间格局。加强多行业、多部门合作,大力促进全市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延伸物流产业链,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电商速递物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新路。
3.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全域、全行业视野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10”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翻坝物流园、白洋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周正物流园、宜昌东站物流中心、姚家港物流园和江山贝尔物流园;启动枝城综合物流园、中环物流园、昭君物流园、太平溪物流园、云池物流园、远安物流中心等前期工作,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4.畅通物流项目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推行发展PPP等新型融资方式;积极支持物流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直接融资;积极争取发改、交通、商务、农业等行业部门对物流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两个基金”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物流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持;全面启动物流招商引资工作,包装一批物流招商项目,不断引进域外有实力投资主体,提升全市物流国际化水平。
5.加快建立全口径物流统计体系。继续开展重点物流企业、农村综合服务站、宜昌市物流项目库和开工建设项目等数据监测。积极争取各行业、各部门支持,将交通、农业、商贸、供销、邮政等行业的物流数据纳入常规统计范畴。全面实施宜昌物流统计制度,使全市物流统计数据更加完善、科学、规范、真实,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6.加快建设“智慧物流”。推进全省物流四级协同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使“互联网+”技术运用更加广泛,推动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推进交通、农业、商贸、供销、邮政等行业的共享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公、铁、水、空等多式联运,推动宜昌甩挂运输、绿色运输,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创新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
7.推进物流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以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为契机,通过物流对外开放大通道、区港联动、优化物流环节、出口退税等方面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宜昌翻坝转运、三峡枢纽港建设等资源优势,提升水运口岸资质,适时争取铁路口岸资质。利用宜昌空、铁、水口岸枢纽及三峡保税区位置彼此紧邻的“三合一”联运优势,从打通宜昌农产品国际通道和开辟蓉宜铁水联运着手,探索“宜新欧”、“宜蒙俄”国际物流干线,打造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联运物流大通道。
8.加强物流政策的分析研究。以宜昌市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宜昌市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物流项目专项资金为依托,一是研究对开展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的示范型物流企业给予支持。二是研究世界500强或国内百强(或5A)品牌物流企业引进和入驻措施,对完成一定固定资产投资的物流企业进行奖励,带动本地物流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转型升级。三是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9.加大物流工作保障力度。强化物流政策支撑,用足用好各项物流扶持政策;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人才团队;强化物流环境支撑;强化安全监管保障,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持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
(撰稿人:李晓琼、何晓蓉 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