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荆门市物流发展报告

年荆门市物流发展报告

时间:2024-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荆门市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社会物流总额2015年达到5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15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到14440万吨,比上年增长7.5%。批发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541.43亿元,居全省第9位。“十三五”期间,蒙华铁路通道、枣潜高速通道、汉江疏浚工程实施,制约荆门经济和物流发展的最大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荆门物流业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中迎来重大机遇。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荆门市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社会物流总额2015年达到5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物流业增加值2015年达到8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重心,铁路、水路运输并重的运输体系。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生鲜及冷链物流、城乡商贸配送物流等行业物流发展特色鲜明。

货运物流增长明显。2015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到14440万吨,比上年增长7.5%。货物周转量达到287.11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9.4%,全省排名除武汉、宜昌、襄阳外,仅次于荆州。

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已初具规模。批发零售总额2015年达到541.43亿元,居全省第9位。全市共有限额以上市场主体1100个,商业网点3万余个,超市连锁店100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连锁企业150多家。快递业务迅猛增长,全年实现快递业务量838.48万件,同比增长46.36%;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1348.4万元,同比增长34.32%,快递业成为物流业的新亮点。

(二)物流通道基本形成

全市现有通车公路13046千米,比上年增长69.7%,其中等级公路12484千米,比上年增长7.0%,“两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四纵连五横一环”的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基本建成。长荆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蒙华铁路开工建设。全市通航水域11处,26条航道,通航里程425千米,年综合通过货运能力增长至528万吨。依托长荆铁路、沪蓉高速的东西物流通道,焦柳铁路、二广高速的南北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依托汉江、联通长江水运物流通道正在抓紧建设。

(三)物流节点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有各类物流园23个,其中已投入使用9个,在建14个;建成农村物流点9个。李宁物流园、东方百货物流配送中心、众城物流园等建成投入使用。杨家桥物流中心、屈家岭·中国农谷农产品物流园、京山金瑞物流园、腾飞达物流园、钟祥综合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即将建设完工投入营运。和瑞燃气LNG物流中心、沙洋新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园等项目正抓紧建设。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和集散功能不断扩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服务功能不断放大。物流节点建设倍增产业聚集效应,在促进生产资料流通和产品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全市在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有266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金鸿和瑞燃气、楚元石化物流、荆铁佳州石油化工、东生晨光、嘉伦华汽车贸易、民丰科技等物流企业6家。物流企业管理平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通旺达物流、凯达物流被国家认定为4A级物流企业。北京金瑞中科投资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带动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了荆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五)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

众诚物流、弘业物流、京山金瑞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用现代物流技术改造传统配送体系,智能化物流网络得到充分运用;李宁工业园等一批工业企业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商贸企业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偏低

一是物流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物流成本偏高,还不足以对本地制造业和农产品流通提供良好的支撑,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物流行业集聚发展不够,部分物流产业等具有小、散、乱的特点,行业细分未充分显现,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区域优势竞争力的行业;三是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物流品牌企业数量过少,占有市场份额过低,能提供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物流系统设计等综合服务的企业过少,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网络化的经营组织未形成。

(二)物流基础设施尚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现有的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设施功能单一且布局不够合理。货运车辆难以进城,城际运输、市内配送的衔接和转换存在“最后一千米”的问题。农村物流配送设施匮乏。物流园区建设滞后,企业各自为政,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导致物流企业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三)物流产业政策支持有待完善

物流产业管理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弱化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落实和完善支撑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方面,与周边地市有较大差距,与荆门经济发展要求不匹配。

(四)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从部门层面来讲,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在物流政策的研究、制定和行业引导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从企业层面来讲,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企业难以提高竞争力;从职业教育层面来讲,全市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相对滞后,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发展后劲及潜力短板日益凸显。

(五)物流统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市尚未建立物流统计制度,物流业的基础数据不清,不能依靠统计信息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

1.国家构建战略大通道建设的良好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持续带动产业发展、产能输出,荆门建设江汉平原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主动融入大通道,陆路对接“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等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水路通过汉江、江汉运河千吨级航道,连通长江,对接武汉新港、上海港、宁波港等口岸功能大港、外港,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荆门在国家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和物流通道的拓展,为进一步加快物流关键节点建设,扩大张力,构建连接“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国际大通道的江汉平原重要物流枢纽提供了可能。

2.交通瓶颈破解和物流通道建设的重大机遇。“十三五”期间,蒙华铁路通道、枣潜高速通道、汉江疏浚工程实施,制约荆门经济和物流发展的最大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基于此,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密切江汉平原的城际协作,发挥陆路、水路贯穿长江和汉江的物流通道作用,建成联通南北的动脉节点;作为联系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圈的中间纽带,依托长江经济带发挥联通东西的节点作用。荆门物流业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中迎来重大机遇。

3.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现实机遇。荆门经济在江汉平原地区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目前七大主导产业方向明确,预计“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达到8000亿,力争达到10000亿元。其中,化工产业主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将突破2500亿元,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到1000亿元。旺盛的物流需求将促进生产型物流业加快发展。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0亿元,年均增长13%;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内部需求,给商贸、电商物流发展注入生机活力。物流企业通过园区建设、通道拓展、信息化建设的上档升级,为物流业务延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物流业将迎来提档加速、提质增效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

现代物流业快速升级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物流业呈现出高质量、综合性、一体化、一站式、增值性的发展趋势,物流产品服务成为全行业共同的发展方向。物流业各个子行业之间的界限逐步模糊甚至出现跨界竞争。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物流网络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智慧化、绿色化、低碳化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主题。我市物流市场主体活跃度不够,物流运输途径单一,运作粗放,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没有表现出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性,差距较为明显。

物流业区域性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市周边城市物流业发展态势迅猛。宜昌、襄阳是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宜昌、荆州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市场主体方面,襄阳5A级企业1家,4A级物流企业25家,宜昌4A级物流企业15家,荆州4A级物流企业5家,荆门4A级企业目前只有2家。我市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偏弱,物流业发展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荆门物流业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于脱胎换骨、加快发展的重要关口,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更加有效的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荆门物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资源整合

严格执行《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以“一区、八园、八中心、多网点”为架构,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铁路物流园、钟祥石牌核心港物流园等园区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园、荆门传化公路港物流园、杨家桥物流园、金瑞物物流产业园、沙洋新港物流园、钟祥交通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物流企业退城进园,依托综合物流园和专业物流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域物流网络。

(二)加强物流通道系统衔接

一是陆路(公铁)物流通道。建设荆门至石牌港城港一级快速通道,实现荆门综合物流园区、中心城区各专业物流园与石牌港物流园快速无缝对接,达到陆水联运。利用蒙华铁路建设的契机,规划建设蒙华铁路掇刀站至石牌港货运铁路连接线,蒙华铁路沙洋站至沙洋港货运铁路连接线,完善石牌港区、沙洋港区集疏运通道,实现铁水联运。二是港口物流通道。疏浚汉江航道,加快建设石牌港和沙洋新港,开展汉江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三是空港物流通道。改造冷水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加强机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机场飞行区等级。拓展国内航线,与中部地区武汉、宜昌、襄阳等多个机场联动发展。规划建设冷水航空港到荆门杨家桥物流中心的快速通道,实现陆空联运。四是管道物流通道。建设荆门经宜昌至巴东、荆门至襄阳成品油管道,建设黄梅-荆门原油管道,进一步提升荆门油气管道运输能力。

(三)加快重点行业物流发展

主要围绕8大重点行业,进一步发挥现代物流业的第三产业服务功能,激发物流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化工物流。围绕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和精细磷化工循环产业园,重点实施通旺达综合物流园和凯达物流等项目,建设化工产业物流服务中心。二是装备制造业物流。围绕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装备、能源化工及环保装备等领域,引进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发展精益供应链。三是能源、建材物流。加大物流枢纽和中转物流工程建设,实施铁路综合物流和煤炭基地等项目,利用蒙华铁路和汉江航道实现大宗货物实现公铁水联运。四是汽车物流。以长丰猎豹汽车和超亿新能源汽车为重点,通过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汽车企业提供“供产销”于一体的物流服务,形成汽车物流核心服务区。五是电子信息高新产业物流。以规划建设的光谷荆门移动终端、粤商科技、化工科技为重点服务企业,鼓励与实力较强的物流服务商合作,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的供应链。六是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建设粮食物流及配套设施平台,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流通成本,增强粮食流通辐射能力。七是商贸物流。建设信息集成平台,整合农贸市场资源,延伸电商物流触角,打造现代化商贸物流节点、优化升级现有农贸销售运输网络、布局四级节点体系。八是冷链物流。围绕果蔬、水产品、肉类等,在各县市区建设配送中心或周转冷库仓库,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四)实施重点工程

坚持以服务经济为目标,通过重点工程建设落实服务功能。一是加快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扶持多式联运物流园向产业集聚区、铁路、港口、机场布局。二是加快实施保税物流工程,方便企业进出口报关、出口退税。三是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工程,改善快递周转中心“小散乱”局面。四是加紧建设物流信息化工程,依托传化公路信息港,以智能物流信息服务为切入点,构建物流公共信息云服务平台,实现公、铁、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五是打造物流标准化工程,重点推进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和标准化设施,落实技术及管理标准。六是加紧城乡物流配送工程,依托24个农村物流网点,推进连锁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末端配送网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七是重视应急物流工程,完善应急商品流通预案和应急物资配送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

(五)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将全市物流产业纳入常规统计范畴,开展社会物流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扩大社会物流企业统计调查范围。加强物流产业运行的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重点监测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六)加快物流人才引进培养

制定并完善物流人才建设目标和计划,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纳入服务业人才培育计划统筹安排;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着力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定向人才培育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型物流管理人才,将高端物流人才引进计划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战略。

(撰稿人:王 鸿、姜 莺、鄢 路 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