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员
1.原住居民
城市街路导视的另一个体现形式就是公共交通导视,因为城市公共交通是短途出行最便利的交通方式。原住居民是乘坐交通工具的主力军,也是利用导视信息做引导完成自己目的最多的群体,虽然原住居民对家附近的车站,经常走动地点的周围交通环境都比较熟悉,但多数原住居民并不会对城市所有地方都很熟悉,所以导视更多地是为这类人群服务。原住居民能够轻易确定目的地附近的站点名称,也可以预估车站的位置,但是对不了解的乘车地点,也同样有很大可能乘坐不到公交车。尤其一些车站会根据道路的整修改变地点,只有经常坐车的人群才知道在哪里停靠,不了解的原住居民也有可能会被误导而乘坐不到车。
2.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人群刚来到一座陌生城市,对城市各条道路都不熟悉。语言的地方差异和陌生感可能会使其向他人询路时,因为原住居民听不懂方言而造成误会,或者在导视信息传递有误的情况下向司机或其他乘客询问,信息传递失败。所以他们更需要明确直观的导视设计引导,设计者也需考虑外来人员自主查询道路的方式,让外来人员更加轻松地寻找到方位。
二、特殊人群
1.老弱病孕人群
老弱病孕是需要关注的群体,这类人群对危险的感官和反应能力都较弱。针对这类人群,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老人和病人行动力上会有迟缓,生理上反应不灵敏,对外界事物的声音、触感、视力都低于普通人平均水平,而且应对突发状况和躲避危险的能力不足,对这部分人群需求应该注意从站、坐、行三个方面考虑。首先,“站”是针对老人和病人在站台选择乘车,需要将导视牌上的文字尽量做到醒目清晰,并在其旁边放置放大工具以及增加站台语音功能。其次,“坐”是当行人上车前和上车后,需要设置相应的且舒适的座椅,虽然有些站点有等候的座椅,但是座椅长期无人管理,肮脏及损坏情况严重,多数无法使用。很多车内有纸贴注明的老弱病残孕席位,但文字较小,达不到告示的目的。如果将留给老人和病人的座位换一种设计,增加座位的舒适度或座套改为易区分的颜色,再配以文字和图画会好很多。而“行”主要考虑到老人的听力退化,但有的老人不愿意过多与人交流这样的情况,最好在车站和车内配置完善的导视线路图,帮助老人确定下车地点。
2.身体缺陷人群
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就是为出行的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多见于公共建筑物、人行通道、公共交通设施等。针对盲人、聋哑人、身体部位缺陷相关设计,如可在交通工具、人行横道、建筑外部设置扶梯,在建筑内部加入语音信息、盲文或字幕以满足基本需要。我国2008年7月1日起修订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有对无障碍环境的规范规定,但是针对住宅的无障碍设计较多,针对公共交通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白。
现有公共交通设施中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设计主要应体现在站台和车厢内,车内设计包括车门、车身、座椅、无障碍导示、语音广播提醒等方面,站台则是盲人行道和指路方面。
长春市一些大型公交车内会在玻璃上贴着有残疾人、孕妇专座字样图形或文字的公告。但对于盲人或者视力欠佳的这类人群,导视站牌上并没有专门的盲文公告。车厢内同样没有座位提示,盲人并不知道哪个位置是专门留给他的,同时需要摸索车的过道和座位的位置,也只能依靠人的道德约束让座,甚至如果因为修路使交通临时改线,只会使用纸贴在车内下车门口,对盲人来说会更加麻烦。因此,视力欠佳的特殊人群对现有的导视信息根本不能自己辨认,需要借助不断询问,然而这种方式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是缺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心理角度上也是别人无意间对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打击和再次伤害。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类人群的需求。
对于肢体缺陷的人群,有的老式导视站牌过高,根本无法看到乘车信息。上车后车厢内部没有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座位。需要坐轮椅或者上肢有残障的人群,则需要更多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