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 列车运行图指标计算
在列车运行图编制完毕并经检查无误后,应计算下列主要指标,以考核编图质量:
1. 货物列车平均技术速度(v技)
货物列车平均技术速度,即货物列车在区段中各区间内运行(包括起停车附加时分,不包括各中间站的停留时间),平均每小时走行的公里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nL——各种货物列车总走行公里,km;
∑nt 运——各种货物列车运行时分的总和(包括起停附加时分),h。
2. 货物列车平均旅行速度(v旅)
货物列车平均旅行速度,即货物列车在区段内运行(包括在各中间站停留时间在内),平均每小时走行的公里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nt∑
停——各种货物列车在各中间站停留时间的总和,h。
3. 速度系数(β)
速度系数即货物列车旅行速度与技术速度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4. 机车全周转时间(θ全)
机车全周转时间是机车在一个牵引区段担任一对列车作业所需消耗的全部时间。在采用肩回交路时,机车全周转时间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t往旅——机车自基本段所在站至折往段所在站的旅行时间,h;
t返旅——机车自折返段所在站至基本段所在站的旅行时间,h。
5. 货运机车需要台数(M货)
货运机车需要台数是指一个机务段或一个区段、铁路局一昼夜内完成规定的牵引任务所使用的货运机车台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K需——机车需要系数,指每担任一对列车牵引任务平均需要的机车台数,其值为:——运行图规定的各种货物列车对数;
n双——双机牵引的列车对数。
一个区段的货运机车需要台数,在编制机车周转图后可以直接查出。其方法是,在机车周转图的任一时刻画一竖线,列车运行线和机车在两段站的折返交路线与该竖线相交的次数,即为机车使用台数。
6. 机车日车公里(S机)
机车日车公里是指每台货运机车(不包括补机)在一昼夜内走行的公里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MS本——本务机车走行公里,km;
∑MS 重——重联机车走行公里,km;
∑MS 单——单机走行公里,km。
机车日车公里是反映机车流动程度的指标。机车日车公里越大,即平均每台机车每天走行公里越多,则机车所完成的运输任务就越大,反映机车的运用成绩也越好。
以上几项与机车运用有关的指标(包括机车全周转时间、技术速度及机车日车公里等),都可以按包括小运转和不包括小运转分别计算。
知识点2 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的检查
列车运行图全部编完后,必须对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1)列车运行图铺画的客货列车数是否符合规定的任务。
(2)列车运行图的铺画是否符合规定的各项时间标准,列车的会让是否合理,在中间站停留会让的列车数是否超过该站现有的到发线数。
(3)摘挂列车的铺画是否满足区段管内货物列车铺画方案的要求。
(4)机车乘务组连续工作时间和机车在自外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的时间标准。
(5)在列车运行图上预留的施工“空隙”是否满足施工需要。
(6)局间分界站的列车衔接是否合适,一昼夜内各阶段的列车到发密度是否大体均衡。
知识点3 实行新运行图前的准备工作
列车运行图编制完毕后,应经铁路总公司批准并规定全路统一实行新图的日期。为保证新运行图能按时正确地实行,必须组织有关员工认真学习新运行图,制定保证实现新运行图的措施,并按时做好实行新运行图前下列各项准备工作:
(1)发布有关实行新运行图及列车编组计划的命令。
(2)印制并颁布列车运行图及列车运行时刻表。
(3)公布新旧旅客列车交替办法及注意事项。
(4)根据新列车运行图的规定,组织各站修订《站细》中有关部分。
(6)有关局共同召开分界站会议,拟定保证实现新运行图的措施。
【任务实施】
完成案例中乙—丙区段列车运行图主要指标计算。(学生自主完成)
【项目成果】
完成案例中乙—丙区段列车运行图编制,并总结所学技能。(学生自主完成)
【知识与技能拓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铁路实际工作中,通常把通过能力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概念,即现有通过能力、需要通过能力和( )。
A. 设计通过能力 B. 预计通过能力
C. 预测通过能力 D. 决策通过能力
2.铁路运输能力包括通过能力和( )。
A. 运送能力 B. 输送能力 C. 改编能力 D. 生产能力
3.在计算某种运输设备的通过能力时,在作业性质复杂、种类繁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
( )
A. 图解法 B. 分析法 C. 直接计算法 D. 利用率计算法
4.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单位可以表示为车辆数、货物吨数或( )。
A. 列车速度 B. 列车对数 C. 机车速度 D. 机车台数
5.一般情况下,通过能力( )。
A. 大于输送能力 B. 小于输送能力
C. 大于或等于输送能力 D. 小于或等于输送能力
6.车站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 )。
A. 到发线数量 B. 正线数目 C. 到发线长度 D. 正线长度
7.铁路运输能力也就是铁路( )。
A. 计算能力 B. 全部能力 C. 最终能力 D. 生产能力
8.T周最大的区间是( )。
A. 最大区间 B. 困难区间 C. 限制区间 D. 最长区间
9.连发间隔时间的作业是发生在( )。
A. 同一个车站上 B. 同一区间的两端车站上
C. 同一个区段上 D. 同一区段的两端车站上
10.平行运行图可以提供最大的通过能力,但在客货共线的铁路上一般并不采用,而普遍采用的是( )。
A. 平行运行图 B. 非平行运行图
C. 连发运行图 D. 追踪运行图
11.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的作业是发生在( )。
A. 同一个车站上 B. 同一区间的两端车站上
C. 同一个区段上 D. 同一区段的两端车站上
12.列车不停车通过区间两端车站时所需的运行时分称为( )。
A. 起通运行时分 B. 通停运行时分
C. 起停运行时分 D. 区间纯运行时分
13.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区间通过能力( )。
A. 区间长度增大 B. 线路坡度增大
C. 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线路整修 D. 增加区间正线数目
14.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应开始于( )。
A. 限制区间 B. 困难区间 C. 最大区间 D. 最小区间
15.在客货运输密度均较大的干线上,宜采用的重载列车模式是( )。
A. 整列式 B. 组合式 C. 超轴式 D. 单元式
16.发展大型货车的可行办法有两种,或是增加轴数或是( )。
A. 减少轴重 B. 增加轴重 C. 增加长度 D. 增加宽度
17.为了大幅度缩减同方向列车间隔时间,显著提高区间通过能力,可以组织( )。
A. 列车成队运行 B. 列车加速运行
C. 列车连发运行 D. 列车追踪运行
18.除划一重量标准外,有时还采用区间差别重量标准、区段差别重量标准和( )。
A. 线路重量标准 B. 方向重量标准
C. 区域重量标准 D. 平行重量标准
19.在既有线上提高货物列车重量主要应发展( )。
A. 特种货车 B. 大型货车
C. 专用货车 D. 轻型货车
20.同时增加列车重量和行车量的措施主要是( )。
A. 实行多机牵引 B. 采用内燃和电力牵引
C. 开行组合列车 D. 采用补机推送
21.提高运行速度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达到,即:提高机车牵引工况下的速度、提高最大容许速度和( )。
A. 开行续行列车 B. 降低基本阻力
C. 修建双线 D. 缩短区间长度
22.增加行车密度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货物列车运行速度、缩小列车间隔时间、缩短区间长度以及( )。
A. 增加区间正线间距 B. 增加站内正线间距
C. 增加区间正线数目 D. 增加站内正线数目
23.货物列车牵引重量标准,是按机车在牵引区段内的何种上坡道上以计算速度作等速运行的条件下计算出来的( )。
A. 最陡 B. 最长 C. 最困难 D. 最陡长
24.单线向双线过渡可有两种方法,一是修建双线插入段,二是分阶段在部分区间( )。
A. 修建分流线 B. 修建过渡线
C. 修建双线 D. 修建第三线
25.当线路平纵断面不改变、货流和车流结构一定时,货物列车牵引重量主要受制于机车类型和( )。
A. 正线数目 B. 到发线数目
C. 站线有效长 D. 站线全长
26.如陡坡地段长而集中,全线牵引重量受此陡坡地段限制,则在此地段宜采用( )。
A. 补机推送 B. 动能闯坡 C. 多机牵引 D. 大功率机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铁路固定设备的有( )。
A. 燃料 B. 桥隧 C. 信号 D. 线路 E.供电设备
2.下列属于铁路活动设备的有( )。
A. 信号 B. 车辆 C. 机车 D. 燃料 E.电力
3.决定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固定技术设备有( )。
A. 区间 B. 车站 C. 机务段设备 D. 整备设备
E.供电设备
4.下列哪些措施能减少技术作业停站时间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
A. 将技术作业停车站设在一个运行时分最小的区间所相邻的车站
B. 采用移动周期法
C. 规定最小的列车技术作业停站时间标准
D. 将允许同时接车的车站规定为技术作业停车站
E.将上下行列车的技术作业停站分别规定在两个车站上
5.下列不能提高区间通过能力的措施有( )。
A. 增大区间线路曲线半径
B. 线路坡度增大
C. 使用大型机械进行线路整修
D. 增加区间内正线数目
E.区间长度增长
6.下列哪几项是提高货物列车重量的效果( )。
A. 增加以吨数计的铁路通过能力
B. 降低运输成本
C. 减少机车使用台数和能源消耗
D. 缩短区间长度
E.减少了开行的货物列车数
7.在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途径中,下列不属于增加行车密度的措施有( )。
A. 延长到发线有效长度及降低限制坡道
B. 减少扣除系数
C. 采用内燃牵引和电力牵引
D. 调整机型,使用大功率机车
E.采用大型货车
8.下列能缩短列车间隔时间的措施有( )。
A. 采用大功率机车
B. 缩短与邻接车站办理行车联络手续的时间
C. 组织列车追踪运行
D. 缩短货物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E.采用电话闭塞
三、名词解释
1.技术组织措施
2.划一重量标准
3.改建措施
4.动能闯坡
四、简答题
1. 简述列车运行图的意义及其在铁路运输工作中的作用。
2. 简述列车运行图坐标表示方法和车站中心位置的确定方法,以及各种时分格运行图时分的填写方法。
3. 简述列车运行图的分类方法。
4. 列车运行图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5. 列车区间运行时分是怎样确定的?
6. 简述机车在基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的含义及其组成时间因素,两项时间有何不同?
7. 何谓车站间隔时间?影响车站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 简述τ不、τ会、τ连、τ到发、τ发到的含义及查定计算方法,哪些车站应查定这些车站间隔时间?
9. 什么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分几种?各如何确定?
10. 如何确定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之间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11. 铁路通过能力和铁路输送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2. 决定铁路区段通过能力的固定技术设备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13. 什么是τ不?画出示意图。
14. 什么是τ会?画出示意图。
15.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6. 什么是追踪运行和I追?画出示意图。
17. 简述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程序。
18. 编制客车方案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9. 为什么要编制货物列车运行方案图?在什么情况下可不编方案图?为什么?
20. 编制货物列车运行方案图要解决哪几方面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配合问题?
21. 铺画列车运行图详图时,一般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22. 何谓分号运行图?为什么要编制分号运行图?分号运行图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五、综合技能题
1.画出单线半自动闭塞d—e区间的成对非追踪运行图周期,并计算其通过能力。资料如下:区间运行时分,上行(由e至d)18 min,下行17 min;所有列车都在d站停车,列车在e站会车时,上行列车通过,下行列车停车;起停车附加时分,t起=t停=1 min;车站间隔时间,τ不=4 min,τ会=2 min。
2.画出单线半自动闭塞a—b区间的不成对连发运行图周期,并计算其通过能力。资料如下:下行方向(由a至b)为行车量大的优势方向,不成对系数β不=n′/n〞=2/3;起停车附加时分,t起=2 min,t停=1 min;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上行20 min,下行16 min;列车在车站会车时,下行列车通过a、b站不停车;车站间隔时间,τ不=4 min,τ会=2 min,τ连=4 min。
图3.1.53 a —b区间不成对连发运行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