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轨道交通枢纽客运组织的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组织是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的客运组织特征表现为节点性、网络性和舒适性。其中节点性特征体现为枢纽承担线网运营中的客流集散与换乘中转作用;网络性和舒适性表现为通过设施通道与运载工具实现客流在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便捷、舒适的出行效应。
2)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概念界定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枢纽客运组织的特征,本书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客运组织运营效率概念界定为:枢纽客运组织的运营效率由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中的各线路交织形成的枢纽节点性、网络性和舒适性交通特征所表征,其运营效率反映的是运营方通过供给的资源配置水平和乘客感知的满足程度的一种高效、安全的运营服务。
轨道交通枢纽的“高效、安全”的客运组织运营效率主要受制于枢纽换乘站换乘通道及换乘方式的设计影响,即乘客在枢纽的换乘效率影响着枢纽的运营效率;同时由于枢纽的高密度客流特征,枢纽的安全运营也受到应对突发客流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影响,提高枢纽对突发客流的应急处置能力可以提高枢纽高效、安全的运营服务。
2.2.2 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相关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作为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是通过换乘资源(换乘设施)和消耗换乘时间来完成各运营线路的换乘任务,从而提高整个线网的运营运能。
1)枢纽换乘效率界定
本书基于服务质量理论和效率理论,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中服务提供者(运营方)和服务接受者(乘客)的角度,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换乘效率界定为:在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状态下,运营方通过供给设施设备、技术、人员和管理等资源配置体现出运营服务能力和换乘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这些资源配置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换乘效率的衡量标准有两个角度:一是从运营方提供的服务能力角度,即能够用较少的换乘资源配置实现枢纽较高的换乘客流量,则说明换乘站的换乘效率较高;二是从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角度,即乘客能够以较少的换乘时间完成换乘出行,则说明换乘效率较高。
2)换乘服务能力界定
本书将换乘服务能力界定为:运营方从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资源供给配置的角度,通过运载车辆、枢纽的基础设施、站内人员配置等资源和管理的运营协调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换乘服务。
3)换乘服务水平界定
交通服务水平是交通使用者在交通过程中从心理、生理、经济、安全等方面感知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134,135]。本书将换乘服务水平界定为从乘客角度来衡量乘客在枢纽换乘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换乘服务水平由乘客在枢纽换乘的运营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决定。
从换乘效率整体的协调角度来看,运营方的服务能力和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都会对枢纽的换乘效率产生影响。枢纽的换乘效率应是在正常运营状态下的枢纽换乘站的换乘服务能力和换乘服务水平的综合反映。轨道交通枢纽的换乘客流并不是连续均衡的状态,枢纽服务能力和枢纽服务水平会受到客流变化的影响,如图2.1所示。枢纽服务能力开始会随着换乘客流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速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同时随着换乘客流量增加并趋于正常运营状态下的最高警戒客流标准C2时,换乘服务能力会随着换乘客流量的增大而持续下降。
图2.1 换乘服务能力与换乘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
如果短时间内客流量由C1增加到C2,会对换乘站内的服务设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换乘服务能力降低,同时使乘客感知的服务水平也会降低,枢纽服务水平增长趋于平缓。城市轨道交通提供运营服务的资源配置是有限度的,当乘客数量达到或者超过“拥挤点”C2点的时候,每名乘客在使用空间资源中存在竞争态势,会造成乘客不舒适和不安全。因此应该将换乘客流量控制在“满意区间”的两点C1和C2之间,当实际换乘客流量位于C1和C2之间时,换乘服务水平和换乘服务能力均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换乘效率也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一旦有一方急剧下降,换乘效率就较低,需要运营方进行运营协调组织。
2.2.3 轨道交通枢纽应急处置相关概念
枢纽的突发事件会使枢纽的运营管理进入异常状态。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整个轨道交通运营线网的节点,突发事件会使枢纽换乘服务能力不足,枢纽会产生客流拥挤、滞留,导致换乘时间延长和乘客抱怨,甚至还会引发伤亡事故。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运营安全事故。提高枢纽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并加强对枢纽的风险防范关系着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安全运营。
Richard C.Larson(1974)认为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应急处置能力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处置人员在应急处置流程方案确定后,根据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实施应急流程处置方案,通过多类人员和多个部门和单位间的联合协作,最终完成应急保障预定的目标的能力[136]。Robot B.Kelly(1991)提出完善的事前应急处置流程和良好的事中应急处置方案是应急处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137]。Theodore(2007)通过对铁路危险品的运输应急研究,认为应急处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置流程中应急处理信息及应急资源的配置和处理速度[138]。
当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处于异常运营状态时,运营方根据枢纽应急状况启动应急处置流程和应急资源配置,开展乘客的疏散、救援等应急措施。在轨道交通枢纽的应急处置管理中,除了建立有效的突发客流应急处置流程作为枢纽应急处置的执行预案,还要提高应急处置的联动能力,建立疏散突发客流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
1)枢纽突发事件的界定和分类
我国交通运输部将交通运输的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交通运输的设施损毁,或者造成交通运输中断、阻塞,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来开展疏散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39]。Clausen(2001)提出了系统受到干扰会失去正常状态进而引发系统的危机[140],池宏等(2006)对突发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和应急管理进行了阐述,认为系统受到干扰失去正常运营状态,如不加以控制会进一步引发严重损害[141]。
枢纽运营空间的突发事件通常是由设备设施故障、自然灾害或者由乘客本身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运营故障。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类:①外部环境事件,如地震、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②恐怖安全事件,如纵火、爆炸、自杀等突发事件;③系统运营故障,通常是由运营系统的设施设备故障引发的突发事件,如断轨、胀轨、脱轨、供电系统故障、触网故障、通信信号系统故障、自动售检票系统故障等;④突发性客流事件,如大型活动期间高密度客流的拥挤、踩踏或者突发事故引发的突发大客流事件。
本书所指的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明显预兆或者有一些预兆但难以完全预警的情况下,由于不可预见的故障超出运营方和乘客的理性预测范围,而发生的突发大客流事件,突发大客流事件会造成枢纽局部或者全部线路停止运营,甚至发生生命严重伤害事故。
2)轨道交通枢纽的应急处置效率界定
本书对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应急处置效率描述为:针对枢纽的突发事件,运营方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置流程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站内员工和上层控制中心及其他外联单位间能够联动协作并实施应急预案,并以系统的应急响应时间为衡量标准,能够合理调派应急资源,尽快疏散枢纽滞留乘客,恢复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秩序。
应急处置流程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在提前识别并确定潜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方式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处理流程、应急组织相关人员职责的一种应急处置流程预案[142]。应急处置流程是应急处置过程实施应急决策的预案,它提供了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决策者按照应急预案描述的处置活动过程来执行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操作活动指南。
轨道交通枢纽的应急处置效果是否快速和有效需要两个关键的应急处置活动环节:一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运营方根据事前建立的应急处置流程预案,启动并实施预案的应急处置措施;二是积极协调开展外部的联合救援,突发事件发生后,枢纽采取应急资源配置及时疏散枢纽换乘站滞留的大量乘客,最大限度地抑制事故蔓延。
本书研究的应急疏散限定为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已无法通过调整列车运营计划来满足突发客流的及时疏散,而是需要调派地面常规公交应急资源进行枢纽运营区域的运能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