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施工事故,为有效防止事故扩大,降低员工生命危险,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因此要制订隧道事故应急预案。
1.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应成立应急指挥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经理、总工、书记担任副组长,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均为组员。
(2)应急小组各人应有明确分工,主要任务有:抢救伤员、坍塌处理,清理土方或杂物,同医院、劳动部门取得联系,说明详细事故地点、事故情况,并派人到路口接应现场物资、车辆的调度。
(3)施工队伍中主要管理人员也应积极配合,使应急工作紧张有序,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
(4)隧道事故应急预案应建立组织机构图和任务分配表。
2.人员急救措施
(1)发生事故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抢险指挥小组,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员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并由安全员组织施工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区域。
(2)如有人员受伤,立即拨打 “120”急救中心电话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在向有关部门电话求救的同时,对受伤人员在现场安全地带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予以心肺复苏。
(4)若事故严重,要立即上报公司及有关部门,并启动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5)如有人员被掩埋,要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后,组织人员按部位进行人员抢救,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伤员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并将其转移至安全地方,防止事故发展扩大。
(6)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现场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补救措施,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
3.现场处理措施
隧道发生事故后,应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及时制订有效的处理措施,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并保证尽快恢复生产。主要步骤为:
(1)评估事故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观察事故情况,确定事故位置和估计出坍塌长度及方量;
②观察事故段是否有涌水,坍塌段围岩水量大小;
③事故段围岩情况及埋深,观察是否出现冒顶现象等。
(2)事故原因分析:
①主要从自然因素、施工因素进行分析,一般坍塌的原因都是由自然因素和施工因素综合造成的;
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多方论证 (施工、监理、业主、设计),广泛听取意见,对坍塌原因深入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
③通过隧道监控量测资料,地质照片记录、施工日志等资料,对坍塌原因分析有一定帮助。
(3)处理措施:
①事故处理的总原则:
a.安全,坍体的处理必须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b.快速,即处理的时间要短,减少对工期的延误;
c.保质,即保证工程质量,不得留有任何隐患;
d.节约,即整个事故处理费用要最低。
②事故处理的方法视现场情况而定,同时也可参考一些相似隧道事故实例的处理措施。
(4)根据以上要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并在处理过程中动态管理,不断调整、优化处理措施。
(5)地表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采用喷射砼和锚杆、钢筋网,封闭地表;
②地表打设注浆管,灌注水泥砂浆;
③采取截水、排水等方法,防止地表水灌入坍体内;
④坍体处理稳定后回填凹陷部分至原地表。
(6)洞内坍体稳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加固未塌方附近未坍塌部分围岩,防止塌方的进一步发展,通常采用锚喷支护和小管棚或小导管;
②洞内坍体注浆,设止浆墙,采用单液浆,渗水较多采用双液浆;
③对洞内坍体开挖面轮廓线外加设大管棚或小导管,并进行注浆加固;
④地下水较丰富段可采用深 (浅)孔周边预注浆辅助加固岩层。
(7)坍方段开挖及初支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超前支护,如管棚、小导管、超前锚杆等;
②多断面开挖,如核心土法、单 (双)壁侧导坑法、多台阶法;
③初期支护加强,如采用型钢拱架,加密拱架间距,增加锚杆和钢筋网,喷射砼增厚等;
④初期支护分步进行,及开挖后立即支护,如上台阶开挖后立即施作初期支护;
⑤对初期支护后围岩加强监控量测,保证施工安全;
⑥二次衬砌紧随施工,加强为钢筋砼,采用简易衬砌台车或拼装小模板施工,每循环长度为4~6m,使二衬与初期支护共同受力。
4.教训总结
(1)项目部安全员应对本次倒塌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纠正措施,认真填写伤亡事故报告表、事故调查等有关处理报告,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2)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 “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的原因、责任进行查处;(3)详细记录坍塌时间发生后的评估、分析、处理全过程,并对处理后的情况如实记录,以作为此类事件处理的参考依据;
(4)作好自我检讨和教训总结,并将事故教训警示同类工程的施工人员,尽量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