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水分资源及其农业生产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的生长主要依靠同化与蒸腾两个过程来保证,而这两个生理生化过程都必须有水分参加。叶子进行同化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水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土壤中矿质盐类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并且通过水的动力作用输送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水分还起着调节植株体温的作用。据测定,被作物吸收的水分,仅有不足1%的部分用于制造干物质,99%以上的水分则由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因此,作物一生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植物制造1g物质所需水分克数称为蒸腾系数,不同作物的蒸腾系数各不相同(见表2-2)。
表2-2 几种作物的蒸腾系数
水分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水和光、热等因子相配合决定着一个地区气候资源的优劣,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要分析各地水分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评价它对农、林、牧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区水分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部分。大气降水是地区农业生产中农业水分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三项的基本来源。但是,仅根据大气降水量的多少,而不考虑水分的消耗及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就不能正确评价地区农业水分资源的优劣及其农业生产潜力。同时,由于各地热量条件、作物种类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需水特征各异,地区农业水分的分析评价还应针对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期分别进行。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都能种植大田作物和经济林果,春作物的生长期约在4~9月,冬作物的生长期在10月至次年5月。各种作物的需水关键时期均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时期,此时期春作物大致在7~8月,冬作物大致在4~5月。7~8月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华北及东北大部分地区棉花正值花铃期,玉米、高粱等进入拔节、抽穗、灌浆期,水稻适逢拔节、抽穗、开花期,需水量大,充沛的雨水配合以高温,此时对农作物的生长甚为有利;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7、8月处于伏旱期,早稻开始灌浆,需水量增大,如不及时灌溉,保持稻田湿润,将影响产量,特别是梅雨结束较早或出现空梅的年份,危害将更大。4~6月则与我国北方的春旱期和江南地区的春雨季节基本一致。北方的春旱期正值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播种出苗、冬小麦拔节后的后期生长阶段,将降低作物光合效率,对农作物生育的威胁较大。江南的春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有利于水稻泡田插秧、拔节孕穗,毛竹春笋的成长和春茶的采摘等,但春雨连绵的低温阴雨天气往往引起水稻的烂种、烂秧,影响棉花、玉米的播种出苗以及越冬作物的后期生育和收获。因此,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种植草被、合理调整种植制度等,以尽量减轻旱涝灾害,是稳定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