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或矛盾,结合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基本对策。
1)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多、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占有量随人口增加而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没有可替代资源的水。因此,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开源节流措施,是无论如何也解决和满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的。节约用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性策略,并逐渐形成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政府重视并进行大量的艰苦工作。这里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政策和管理上的问题,还有科学技术和经费投入等问题。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资源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可以预期的。
2)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1995年底我国的供水能力5 200亿m3,占水资源总量28 000亿m3的19.0%,总的开发利用率并不算高,还有较大潜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利用情况极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开发程度达40%~81%。据国外研究经验指出:当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0%时,如不采取复杂高效的用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目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0m3,按水资源开发控制现状已属于水资源超载区。因此,再增加当地供水量是相当困难的。如采用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无论东线和中线,开发难度和资金投入都越来越大。至于开发西线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供水缺水问题就更加困难了。
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必须与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同步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以维持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因此,必须做好综合规划,包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水环境容量及水的承载能力分析,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的全面规划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水资源对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3)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彻底解决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使污水资源化,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国制定的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超标罚款等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方针和政策并未扼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工业是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应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径是加速建立环境保护产业和推行循环生产技术。环保产业是指其产品和劳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产业部门,其中包括环保机械和环保用品的制造业。循环生产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循环生产技术,将污染尽量“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如改革原料路线和产品种类,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减至最少,使生产的废物量减至最小,并使废料、废物尽可能“变废为宝”。
除了积极预防水污染外,对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的治理也同样重要。须知预防并不能彻底消灭污染源,例如人类生活产生的废水总是无法避免的,即使采用了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了循环生产,也不可避免地仍要排放一定量的废水,这些废水都需妥善治理。治理的目的是使废水的水质改善,保护水体环境不受污染,或是污水资源化而被重新利用。因此,治理和预防是同样积极的措施和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许多江河湖泊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现实条件下,对水污染的防治就更应加以重视。
要管好、保护好水环境,应明确水资源产权,理顺管理机构,由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集开发、利用和保护于一体的以流域为单位的企业化管理体制。根据水体功能,制定合理的水质目标和相应的地方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有偿使用环境容量。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价格政策、排放交易政策、配套法规和标准,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和技术研究。
4)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为了提高现有的防洪能力,尽量减少洪灾损失,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经济、管理等)减缓工程措施不能防御的洪水而带来的洪灾损失。洪水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分强调对洪水的控制,甚至从政绩等方面考虑万无一失,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洪水防治应树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反映,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关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险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共同对付洪水灾害和保障社会发展与安全。
防治减缓水旱灾害损失,还应与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等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再生资源的恢复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总之,防治灾害必须开发性的防治,开发资源必须与防治不利影响结合起来,这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总的来说,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步伐,显得迟缓和不力。譬如,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求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减少污染,而各行业的生产部门为追求产值却我行我素,不惜浪费水甚至污染水体。类似这样的现象,不仅城市有、农村有,个别的水利部门也有。因此,加强管理不但现在要强调、要行动,就是将来随着情况变化、科技进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变迁也是必需的。
水资源的管理内容繁多。重点要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和全国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保护、防治规划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关水资源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和水资源产业行业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经济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将会越来越重要。
当前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严格执行取水许可、交纳水资源费制度和污水排放许可及限制排水总量的制度。地下水的开发要严格限制超采,规定各地地下水位警戒线和停止抽取界线。要认真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管水、用水和治水。法规的效果如何,一要看规定是否符合实际,二要看执法严格、违法必究的水资源管理队伍。管水、节水和防治水污染,应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这样既可提高全民对水资源紧缺的危机感和节水的紧迫感,又可加强人们对水的重要性认识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责任感。
6)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加强水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是提高水资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赖国家资金投入,既有实际困难,也影响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强和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转变水资源产业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明确水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储蓄控制和消耗减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具体表现和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反映。这样就可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和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各流域或各地区建立水资源核算制度条件下,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水资源供需形势、短缺程度和不同取水、用水性质,制定水资源价格标准和收费标准,并依市场机制,允许水产品的经营者有一定的价格浮动范围。制定和改革水价,既要考虑水的本身价值、水商品价值规律,又要考虑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为有使用经营权的水资源生产部门和企业获得一定利润、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样,可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水的浪费、减少水的污染,还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多开发水源、多供水和节约用水,从而可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和提高利用率。
依靠市场机制和科学技术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取得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依靠经济调控和技术手段,还要提高环境效益。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利用,能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而且只有获得高的综合效益,才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目的和要求。[21]
主要参考文献
[1]包浩生,彭补拙等.自然资源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1992
[3]UNESCO and WMO,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Activities:Handbook for National Evaluation.Geneva:WMO Secretariat,1988
[4]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5]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ICWE,The Dublin Statement and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In:Global Water Resources Issues,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4
[8]张岳主编.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10]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2001
[1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李广贺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胡四一,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科技需求.南京大学第11届部长论坛,2006
[14]周寅康,中国近500年流域性洪涝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6,32(2)
[15]姚润丰,缺水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瓶颈.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3.23
[16]柯礼聃,实现需水管理后的华北水市场.科技导报,1996,9:34~35
【注释】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1992.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2]UNESCO and WMO,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Activities:Handbook for National Evaluation.Geneva:WMO Secretariat,1988
[3]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38~739
[4]孙鸿烈主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18
[5]张岳主编.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6]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7]周寅康.中国近500年流域性洪涝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6,32(2):309~315
[8]姚润丰.缺水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瓶颈.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3.23
[9]张岳主编.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
[10]胡四一.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科技需求.南京大学第11届部长论坛,2006.11
[11]胡四一.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科技需求.南京大学第11届部长论坛,2006.11
[1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38~739
[14]张岳主编.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3
[15]李广贺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7
[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7]ICWE,The Dublin Statement and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In:Global Water Resources Issues,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4
[18]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19]柯礼聃.实现需水管理后的华北水市场.科技导报,1996,9:34~35
[20]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2001,http://www.hwc.com.cn
[2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