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最后把上述组合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根据时间尺度又可分为当前的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它指出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按照对指定的用途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归类。投资和费用在确定土地适宜性级别中占重要地位。

4.3.4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单元的每一个组合相互匹配,通过匹配最后把上述组合划归到每一个土地适宜性等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两种不同方法,根据时间尺度又可分为当前的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适宜性分类体系(或称评价等级体系)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土地评价纲要》规定的。它指出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按照对指定的用途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归类。这个归类过程可以是自下而上的逐级归并过程或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过程。现将《土地评价纲要》中采用的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具体简述如下:

1)土地适宜纲(Orders)

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于所考虑的用途是否适宜的定性评价。它有“适宜”和“不适宜”两个纲,分别用字母“S”和“N”表示。

2)土地适宜级(Classes)

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程度,是在适宜性纲内按照适宜性程度从高到低递减的顺序编类分列的,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通常分为3~5级的适宜性,它们各组的名称与含义可为:高度适宜级(S1),中度适宜级(S2),勉强适宜级(S3)。投资和费用在确定土地适宜性级别中占重要地位。高度适宜表示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投资和费用,中度适宜表示需要增加投资费用方可维持该土地的永续利用,产出仍大于投入。勉强适宜表示需增加必要的投资才能使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该土地单元维持,即使这样,也使收支仅仅勉强达到平衡。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也分为两种适宜级:暂时不适宜级(N1)和永久不适宜级(N2)。暂时不适宜级是指土地虽在目前受到严重的限制,但是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和进步,将有可能使这类土地提高到“适宜纲”内。永久不适宜级一般指土地受到无法克服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限制,而无任何有效地持续利用的可能。

3)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es)

反映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它显示土地适宜级内因限制性因素的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在土地经营管理方面或者所需的技术措施方面的明显差别。一般情况下,多以一个代表某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土地适宜性亚级。例如S2m与S3e分别表示主要受水分限制的中等适宜亚级的土地和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亚级的土地。如果土地受到两种同等重要的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则可同时列出该两种限制性因素的代号,例如S2me。

由于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所以该级土地内不存在亚级划分。至于“不适宜纲”内的土地,由于不会投入经营与使用,所以没有必要进行亚级和适宜性单元的划分。

4)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s)

在土地适宜性亚级内进一步细分的土地适宜性单元,主要是进一步反映土地在它的生产特点和经营条件方面存在的一定差异性。所以属于同一适宜性单元的土地,无论在生产利用上或改造措施的难易程度或规模上都具有极为相似的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