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土地规划的任务主要在于根据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任务:
(1)分析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规划首先必须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对土地供需状况进行合理预测,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估算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从而确定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土地利用目标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努力方向和要求达到的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开发潜力、上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等方面来确定。在明确土地利用目标的基础上,拟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以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
(3)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在我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现实国情下,拟定土地利用的控制性指标,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上级下达的控制性指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我国土地规划采用的控制性指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建设占用耕地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数、退耕还林面积等。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是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贯彻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落实土地利用的控制性指标,具体调整和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结构,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布局的过程。主要工作在于确定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规模,规划期内各类用地增减变化的指标调整以及调整后各类指标在空间上的落实。
(5)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土地规划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在于实施,而规划实施的关键又在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土地规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目标、政策和措施之间的关系,分析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规划的目标,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土地规划在强化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保护耕地、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缓解人地矛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四个方面。
(1)有效控制土地的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各行业都需要占用土地,而我国人多地少,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因此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持人口与土地特别是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平衡关系,国家必须通过土地规划来控制部门、行业的用地结构和规模,对土地利用实行有效的控制。
(2)合理协调相关用地的关系。通过土地规划一方面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用地的合理分配,解决它们之间土地需求的矛盾,确保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3)组织土地利用。宏观上,通过土地规划,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土地资源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正确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间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共同遵照的规范;微观上,通过土地规划的细部配置,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4)监督土地利用。以土地规划为依据对各部门的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