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③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确定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法定程序和批准权限审批后,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最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为了准确地把握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向,必须加强日常的土地监测和土地统计,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完善提供依据。

4.4.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基础,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解决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务院办公厅32号文件(2005):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上级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的控制和依据,下一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具体落实,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规划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方针。②协调各项用地的要求,制定各部门、各类用地的调整控制指标,并确定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和范围。③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确定各分区的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④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并对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与效果进行评价。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1)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和上报规划工作方案与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以及进行业务培训。从业务角度看主要完成规划任务书和工作计划的编制。

(2)调查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需要收集和调查有关文件和资料,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外业调查和核实。

(3)编制规划阶段

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现状、潜力、适宜性、城镇化水平和土地供需预测进行专题研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目标和方针,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分区,编制各类用地规划平衡表,拟定用地指标,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形成规划送审稿、规划说明书和主要图件等。

(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法定程序和批准权限审批后,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最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经过批准的规划应该向群众公布并进行宣传,取得人民的支持,以利于规划的监督实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规划的制定只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须组织实施。为保证规划的实施,除了在规划过程中要有各部门和公众的参与,规划后要取得有关立法团体或政府的批准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规划必须和其他土地管理措施相结合,采用必要的行政、经济、法律措施来实施规划,同时其他土地管理措施也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使有关规划管理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都有利于和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2)要组织必要的规划实施情况检查。检查的目的一方面是检验规划本身是否符合实际,以便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使之得以修订;另一方面是检查执行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3)要加强土地监测和土地统计工作。土地监测和土地统计是编制规划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又是检查监督规划实施情况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是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不断地修订,方能符合实际工作中不断变化的需要。为了准确地把握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向,必须加强日常的土地监测和土地统计,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完善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