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的提出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在线型经济模式基础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费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加速枯竭,还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从自然界攫取的资源主要可以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可耗竭资源。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类社会重新审视建立在资源单向流动思维逻辑基础上的线型经济模式,反思按照线型经济模式要求组织的生产工艺和建立起来的消费习惯。

11.2.1 循环经济的提出

1)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代价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质量的保证。但是,在线型经济模式中,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和大量排放的后果是自然资源快速枯竭以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在线型经济模式中,经济增长成为社会经济追求的目标,而GDP成为经济增长考核的主要指标。但是,由于GDP核算时并没有对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利用效率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增长的经济并不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步提高,以致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是:

(1)自然资源快速枯竭的压力。由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中资源流动是单向的,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系统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得资源进行产品制造,在产品消费后向自然界排出废弃物。资源进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后就意味着一次使用后即成为增加自然界负荷的物质。人类社会对于经济增长的衡量也只限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而不涉及自然界,因此,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需要不断从自然界掠取自然资源。在自然界,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可更新资源和可耗竭资源。对于可更新资源,如果能够将采伐量控制在资源更新速度之内,那么可更新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原料;对于可耗竭资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尽管技术进步可以实现单位产品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但是经济增长终归不能离开这类资源,仍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这些资源,而自然界中可耗竭资源总量是有限制的,取一点少一点。在线型生产模式下,产出与资源投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加速增长意味着自然界可耗竭资源的加速枯竭。《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指出:1950~1997年,全世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值增长了近5倍,但与此同时,全球木材使用量增加了8倍,纸张消耗增加了6倍,化石燃料增加了5.5倍。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矿物探明储量的数字变化提供了些许乐观的依据,但是资源加速耗竭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对于线型经济模式所导致的资源问题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例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就明确指出自然界的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

(2)环境不断恶化威胁生命健康。建立在线型经济模式基础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费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加速枯竭,还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建立在资源单向流动程式基础上的工业经济系统,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需要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意味着要向自然界排出更多的废物。这些经过生产和生活消费环节的不同种类废弃物以不同于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进入自然界,从而改变了自然界的组分并且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自然资源经过生产和生活消费环节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然界对发生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后的物质具有“吸收消化”作用,但是,废弃物排放速度往往超过自然界的“吸收消化”能力并且由此还削弱了自然界的“吸收消化”能力。超过自然界自净能力的废弃物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类环境:一是大量排放的污水使得水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导致部分原本水量丰富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现象,例如我国太湖由于大量工农业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排入导致水质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由Ⅱ类水下降为局部湖区Ⅴ类乃至劣Ⅴ类水;二是向自然界排放的大量废气导致大气环境恶化,例如向空气中排入大量SO2导致酸雨频率不断提高,向大气中排放的氯化物导致臭氧层破坏等等;三是向自然界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质改变了土壤性状,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损害了人类的生命健康,例如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四大公害事件”都是因为污染导致环境恶化进而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这四大公害中既有大气污染所致,也有水污染所致。

(3)生态退化严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从自然界攫取的资源主要可以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包括能源和金属矿物等。在开采这些资源的时候,不仅从自然界取走了这些对人类有用的资源,而且还留下了对人类而言暂时没有用处的物质,而这些物质通常为前者的数倍,遗留在自然界的这些物质成为生态包袱,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有研究计算了一个10g重的金戒指需要投入的物质重量为3.5t。在利用可更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时,由于资源产权界定的困难以及制度障碍等原因使得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往往超过其再生能力,对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利用不仅威胁到资源本身,而且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系统无法通过自我更新恢复到系统持续存在所需要的状态和水平。另外,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废弃物,自然界则成了这些废弃物的天然容器。但是这些废弃物进入自然界后,改变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退化对人类的食物来源造成了威胁,对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总之,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攫取使得人类社会的物质存量不断增加,但是,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危害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危害了人类本身。因此,建立在资源线型单程流动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并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保证。

2)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类社会重新审视建立在资源单向流动思维逻辑基础上的线型经济模式,反思按照线型经济模式要求组织的生产工艺和建立起来的消费习惯。如同前面分析的那样,线型经济模式使得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要过早面对资源短缺乃至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认为资源是没有限制的,技术的发展可以突破资源开采难导致的资源限制问题,但是人类很快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错误性,观察到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对此,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就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角度指出线型经济系统所面临的资源危机。然而,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需求的满足可以由不同资源来实现,资源功用的可替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类对于资源危机的担忧。工业革命使得人类技术进步加快,技术进步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加快了自然资源由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系统的转移。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生产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在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污染预防技术方面投入努力,结果导致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类对资源循环利用具有较长的历史,循环经济的提出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尽管各个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实践方面步调不同,但是,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随着废弃物尤其是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加,导致废弃物处置问题越来越突出。废弃物急速增加一方面面临着填埋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废弃物处理费用急增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废弃物尤其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减轻废弃物处理的困难,城市政府开始尝试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有人将这一阶段的循环经济戏称为“垃圾经济”。当然,“垃圾经济”的发展不仅减轻了废弃物处置压力,而且催生了资源回收行业,促进了资源再生行业的发展。

(2)废弃物/污染防治阶段

工业发展尤其是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水。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和水体严重危害了人的生存环境,威胁了人类生命健康。因此,为了减少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的要求逐渐被社会确立。但是起初的清洁生产也只是从生产末端考虑污染减少问题,到后来才从生产环节内部角度考虑污染预防,通过工业过程的改进来减少污染,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3)生态工业阶段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来改造生产是有必要的。因此,工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仿照生态系统组织生产的活动陆续开展,出现了仿生态系统的生产工厂和工业园区。在这个阶段,开展了单个企业按照工业生态要求组织生产提高资源效率的实践,也从工业园区的层次开展了生态工业园的实践活动,尝试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的循环利用。

(4)延伸生产者责任阶段

由于割裂生产和消费的污染预防措施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局限于生产领域的工业生态也只能提高生产领域的资源效率,因此,随着实践的展开,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逐步确立,生产者的责任不再限于产品制造环节,而是延伸到消费环节,要求生产者不仅在产品设计阶段要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减轻产品的环境冲击,在产品制造阶段要减轻产品制造的环境负荷,而且要求产品生产者对使用后的产品承担回收责任以提高资源效率。

(5)循环型社会阶段

近年来,工业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仅在产品制造方面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不够的,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需要加强企业的责任,同时也要提高产品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践,不仅提倡和要求企业以及企业之间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进行生产,而且通过立法手段要求个人、家庭和社区参与到资源的循环利用活动。

从理论发展来看,循环经济也经历了不同的几个阶段。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地球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宇宙飞船理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利用观,与传统的资源利用观不同之处在于宇宙飞船理论提出了仿效宇宙飞船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来避免地球的毁灭,而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念则认为通过资源利用节制来延缓地球这艘飞船的毁灭。

然而,宇宙飞船理论还只是停留在资源利用理念上,而对于究竟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利用来提高资源效率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系列工业生态学的著作,标志着工业生态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工业生态学要求工业系统不再被当作一个与周围体系孤立的系统,而是要求将工业系统和周围系统联系起来。工业生态学发展出材料循环的观点和理论,认为生态化的工业过程是一个从原料、元件、产品,再到组合产品,直至最终处理的环境友好过程。

工业生态学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能性,由于工业生态学进行跨越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以及政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因此,工业生态学在重视理论探索的同时,还重视理论的实践运用,尝试开发出具有实践运用价值的工业生态学方案。工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工业与经济体系以及它们与自然体系之间的联系,以便设计出有助于提高资源效率的生产管理以及物系管理手段。在工业生态学的发展中,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了环境设计理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能值分析方法。在工业生态学理论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工业生态学手段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化,绿色GDP核算理论和方法、社会代谢理论与方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社会代谢理论为基础的物质流分析方法逐步引入到循环经济的研究中,与能值分析方法一起成为分析资源效率的两个重要理论方法。

此外,工业生态的研究还注重适应生产和服务行业具有强应用性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例如绿色建材、材料综合管理、环境友好服务等理论和方法。另外,用于衡量资源和生态占用的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为循环经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运用生态足迹来考察经济活动资源效率的研究得到了发展。随着工业生态实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循环经济的“3R”原则被研究人员提炼出来,循环经济“3R”准则的确立表明循环经济核心理念的确立。

进入21世纪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循环经济的研究行列,从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不同角度和不同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逐步开展了循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规划、循环经济模式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既有融合又各有侧重,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等;二是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研究,主要从生产组织、产品设计、生产流程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资源循环利用的工程实现方式;三是循环经济政策手段研究和管理理论,即从政策角度,着重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探讨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手段,从宏观措施和微观规制以及经济刺激手段等方面开发循环经济的政策工具,包括循环经济规划理论和方法、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等等,另外,以资源效率为目标的企业材料管理理论和方法甚至对服务行业的管理手段也展开了研究,在环境友好服务方面进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界和实践部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投入越来越关注。从目前来看,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近几年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在实践方面,既开展了以单个工厂为主体的资源循环利用实践,也不断尝试从区域层次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试图采用政策法律和法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建立循环型社会。

在我国,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但是循环经济的研究还需要大量的工作,除了借鉴和引入相关理论,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而循环经济的实践在我国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有关理论应用到实践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