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实证分析:以全国及江苏省比较为例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的技术路线包括了从确定评价目标,收集与处理数据,到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全过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评价见图12 1,并通过评价形成如下成果。
1)全国及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
根据资源节约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权重,测算了1985~2003年全国及江苏资源节约综合指数(REI)。通过该指数,可以实现对全国及江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总体判断。对REI指数的计算与走势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江苏与全国的资源节约利用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总体来看,1985~2003年,江苏资源节约指数年均增长10.81%,全国平均增速为10.48%,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比全国快0.33%。另外,从图12-2可以直观地看出,1985~1990年间,江苏的资源节约状况好于全国,1991~1993年次于全国,1994年以后总体上优于全国水平(2001年除外)。综合这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2-1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技术流程
图12-2 江苏与全国节约型社会评价综合指数比较
2)全国及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阶段分析
从图12-3中还可以看到,江苏资源节约社会的发展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总体表现为节约总指数的趋降。江苏资源节约总指数基本持平,全国资源节约总指数则下降了0.13。第二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5年,特征是资源节约指数稳步提高。江苏1995年的指数比1990年提高了2.58。全国这个增长阶段只持续到1993年,虽然增长周期比江苏要短两年,但节约型指数同样也提高了2.53%。第三阶段是从1996年开始到2001年,该阶段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指数增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江苏总体上保持了与全国具有同步一致的波动特征,这个时期资源节约总指数提高了0.71%。第四个阶段是2001年以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资源节约指数的快速提高,2003年比2001年提高了2.22%,标志着节约型社会建设加速。
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四个阶段的形成有其背景成因。1985~1990年整体趋降主要由计划经济体制所致。这是由于资源按照计划被分配和使用,资源的价值在计划经济时代被严重扭曲,未得到真正体现。另外,由于按照计划组织和实施生产,企业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没有正常节约的激励,资源利用的浪费与粗放低效并存,这样体现在资源节约指数上就表现为趋降。1991~1995年资源节约指数的稳步提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确立紧密相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开始在价值规律上正常体现,这对企业形成正常的资源成本约束极其重要。1996~2001年节约指数的大幅波动与宏观经济社会背景有着深层次的联系。首先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过热发展导致大办各类开发区,采取一切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各类资源盲目扩张,表现在全国指数曲线上就是资源过量投入引致的1994年资源节约指数的大幅下滑。随着中央宏观紧缩调控的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资源政策开始实施,国民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1997年、1998年资源利用效率开始回升。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反映在曲线上则表现为产出增速下滑引致的资源节约指数的再次下降。随着我国经济在2002年彻底复苏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我国资源节约指数不断攀升,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3)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定义生产型节约、消费型节约、效率型节约、循环型节约、储备型节约对资源节约总指数的障碍度为各类指标对总资源节约指数贡献度除去权重后小于100%的幅度。1985~2003年间,生产型节约与循环型节约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起到大大超过其权重的正面推动作用,而效率型节约、储备型节约和消费型节约对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障碍度分别达到55.9%、50.0%和15.2%[1]。因此,基本的结论是,如果能在效率型节约、储备型节约和消费型节约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就会加速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同理,也可以按照各具体操作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度与其对目标层总权重的比重小于100的幅度来计算各个指标的障碍度。计算发现,1985~2003年间,在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全部39个指标中,有29个指标存在障碍度。表12-2列出了排在前10位的因子。与上述五类策略层指标的障碍度一致,这10项因子有5项从属于效率型节约范畴,3项属于消费型节约范畴,其余2项则属于储备型节约范畴。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想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应该重视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
表12-2 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十大障碍因子
4)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区域分异
根据同样的技术路线,计算出江苏13个省辖市2003年资源节约的总指数与各类指数。按照资源节约总指数从高到低排序,最高的盐城比最低的泰州要高出47.6%。2003年13市资源节约总指数排名具体为盐城、常州、宿迁、扬州、徐州、无锡、淮安、镇江、南京、苏州、连云港、南通、泰州。
图12-3 2003年13市节约型社会评价总指数
按照极差等距法聚类分析,将13个市2003年资源节约利用情况分为优良、中上、中下、较差四种类型。盐城、宿迁和常州属于优良类型,扬州、徐州、无锡、淮安为中上类型,南京、镇江、苏州属于中下类型,而连云港、南通、泰州属于较差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