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5 建立资源信息系统的步骤
1)需求分析
这是建立系统的前期工作,是在对现行系统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第一步,由系统分析员承担完成。主要任务是通过用户调查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确定系统的建立是否合理、是否可行。调查方法可采用访问、座谈、参观、填表、抽样、查阅资料、深入现场、与用户一起工作等各种调查研究方法,获得现行的状况和有用资料。在调查之前,可向用户做专题报告。通过报告,可让用户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各种功能及其优点,使他们对资源信息系统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一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
●用户情况
●明确系统的目的和任务
需做如下调查:确定系统的服务对象和系统的目的,用户研究领域状况调查。
●系统可行性研究
包括: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分析。
●提交需求分析报告
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有:系统的目的和任务;机构运作的逻辑数据流程图;硬件资源表和软件资源表;所需的专业人员清单;数据来源清单及数据与功能对照表;建设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图13-7详细表示了建立资源信息系统的一般步骤。
图13-7 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步骤
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在需求分析规定的“干什么”的基础上,解决系统如何干的问题。按照规模的大小,可将设计任务分三个部分完成。
第一是总体设计,用来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系统的功能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联系及其描述;根据系统的目标,配置适当规模的硬软件及计算机的运行环境;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文档,即技术手册、用户手册、培训材料应包括的基本要点的制定;系统的质量、性能、安全性估计或规定。
第二是数据库概念设计,从抽象的角度来设计数据库。内容包括:决定数据库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当的数据模型,各数据内容如何在库中组织以及考虑整个数据库的冗余度、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三是详细设计,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将各组成部分进一步细化,给出各子系统或模块足够详细的过程性描述。主要内容有:模块设计、数据库详细设计、方法库和模型库设计、输出设计、文档设计、数据获取方案及质量控制。
3)系统开发与实施
开发与实施是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付诸实现的实践阶段,即对系统设计阶段完成的物理模型进行建立,把系统设计方案加以具体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占用较长的时间,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的要求组织工作,安排计划,培训人员。开发与实施的内容主要包括:
(1)程序编制与调试。主要任务是将详细设计产生的每一模块用某种程序语言予以实现,并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2)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
(3)人员的技术培训。
(4)系统测试。
4)系统维护与评价
系统测试完毕即可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提供用户使用。在这一阶段,系统工作人员要对投入运行后的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系统维护是指在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保证系统正常工作而采取的一切活动,包括系统功能的改进以及解决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和错误。自然资源信息系统规模大,功能复杂,对其进行维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耗时、花费成本高的工作,要在技术、人力安排和投资上给予足够的重视。
系统维护的内容主要包括纠错、数据更新、完善与适应性维护、硬件设备的维护四个方面。
系统评价是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包括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及评价系统目标实现的程度。这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系统评价的指标应包括经济指标、性能指标和管理指标等各个方面,最后应就评价结果形成系统评价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