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范高校社团 营造丰富校园文化
湖北工业大学 徐 妹
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高校中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以下从四个方面简析一下对高校社团工作的认识:
一、高校需要社团工作
学生应该以学习为本。但是呆板的学习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活跃学习气氛,改变枯燥的学习环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高校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社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
因受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中之前,学生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襁褓式和填鸭式,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和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学生与社会实践的接触也越来越少。高校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大凡学生以前形成的各种痼疾,都应在这一阶段进行医愈,否则走上社会之后,不要说交往上、合作上的差距,就是生活上都可能难以自理。有报道说,现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仍不会洗衣、做饭、料理自己,甚至结婚生育后不会喂养孩子,而交由双方父母“托管”的“襁褓一族”。
人是有各种需求和兴趣的,大学生尤其如此,例如学习、娱乐、交往能力的学习与提高,自我完善等。如果没有适当环境条件,使这些需求和兴趣得到发挥与展示,一是抑制了他们的发展与创造;二是禁锢了他们的技能与才华,弄不好还会生出是非,走入邪路。社团这种宽松、亲切、现实的组织形式可以较大限度的聚敛大家的兴趣与需求,给大家提供展示自己技能与才华的舞台,锻炼大家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大家的剩余精力导入健康有益的轨道。
社团是理论与实践的初期平台,学生从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完全等到毕业后参加工作再体现,势必出现一个较长的不适期。而社团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可以缩短将来参加工作后的不适期,并较快地在工作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高校中的社团工作是活的思想政治工作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宽,辨别力强,头脑中旧框架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这一群体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社团这种吸引力大,亲和力强的形式,只需正确引导是会取得多重好的效果的。
一是社团活动没有那种训教式的压迫力,因而少了抵触情绪的屏障。大家都是凭兴趣和爱好参加社团活动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这里大家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明白了事理,磨合了关系,成就了才能。这种平和、活跃的气氛,必然创造出一种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二是社团活动可以很好地聚敛同学们的剩余精力。青少年精力旺盛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正确领导,将可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社团活动以其极大的吸引力聚敛了大家的剩余精力,并将这些精力,引导到有益的活动中来,可以有效地抑制那些无事生非的行为。
三是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效果十分突出。社团活动在院校领导及各级党团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从建团、确定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道德法制意识的加强都大有裨益。从我校的情况看,凡社团活动开展得好的地方,学生中的“闲事”就少,道德水准就高,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就密切,反之就差。同时,社团还可以较好地把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课题融于自己的活动之中。如配合中心工作的各种主题活动;增进内外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联谊活动;有助于公益事业的奉献活动等。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有效性。
三、正确引导是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
社团工作要有正确的引导,这是不容置疑的。否则,社团工作就会偏离大方向,就会事与愿违。那么,社团工作如何正确引导?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高等院校要有指定部门、指定教师负责社团工作 并且明确职责,设立监督,使社团工作有门可进,有人来管,有事能办,并且能够积极围绕院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2.要培养一支得力的社团骨干力量 骨干是社团工作的关键。只有抓好骨干,社团工作才能有声有色地开展,才能不偏离大方向。因此,要创造条件,积极发现那些组织能力强、办团积极性高、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又好的学生骨干,让他们担任社团的领导工作,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
3.积极抓住“兴趣”这一关键开展社团工作 各种社团的建立,一定要围绕同学们的各种“兴趣”来进行。因为社团是以自发和自愿为前提的,所以不能用想当然的方式建团,更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参加社团。兴趣是社团的活力,有兴趣的事大家才有热情,才能踊跃参与,否则就会出现“冷场”。但是,对兴趣应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积极的、有益的、可发展的兴趣内容建团,而不是选择那些无聊的,甚至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东西。
4.给予社团工作积极的支持 积极支持,对于社团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支持应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和财、物上的支持。如:鼓励、肯定、参与社团工作、活动,合理安排社团活动时间、场地;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上的帮助。这些都是对社团工作最有力的支持,而且都能极大地调动、激励社团骨干和广大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团活动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显示出旺盛的势头。
四、社团工作要在发展和创新中显现出活力和生命力
1.社团工作应充分体现民主与自治 社团的发起、组织、建立、开展工作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该制度体系应充分体现民主性、透明度和学生自治自律的精神,尽量减少社团组织领导工作中教师包办代理的痕迹。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使其有责任感和成就感,以便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社团的统一管理与交流 目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热门团与冷门团,大团与小团不能共存共热,出现了工作参差不齐,甚至小团、冷门团生存不下去的现象。如要克服这一现象,目前的办法是加强对社团的统一自律管理。以组建校内社团联合会的形式,把各种社团都组织到一起,定期开会,检查、研究、交流各社团的工作,制定帮促小团、冷门团的办法。使他们感到团虽小,但地位却一样平等;门虽冷,但大家关注的程度都一样热。同时,联合会通过组织交流,使各社团之间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取长补短,互相鞭策。
3.建立高校社团网站,开展社团的跨校交流 现在各高校间都有许多兴趣内容相同的社团,为提高各社团的水平,建立高校社团网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各相同社团可在网上互相交流切磋,互助互勉。即便不同的社团也可增进了解,取经送宝,对自己的提升发展都大有好处。
4.探讨社团技能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相挂钩 如果这样,无疑给社团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任何有益的技能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将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点将会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因此,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我们可探索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将社团培养锻炼的综合素质也列入考评范围,无疑对社团工作是极大的促进。
对于负责高校社团工作的管理者,在社团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共青团组织是共青团在高等学校的基层组织,是高等学校青年工作的重要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帮手。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思想上、组织上的领导和指导,这关系到社团的性质、发展方向、自身建设等问题;
其二,具体活动的指导,包括指导社团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监督实施计划,对其开展活动提供方便等方面。
(2)要注重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丰富多彩的社团表层活动具有宜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它是把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常规方式,应常抓不懈。但在活动中应避免“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在理性上下功夫,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帮助社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使社团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素质。
(3)要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负责高校社团工作的管理者,在社团工作中应充分尊重社团的自主性,这是由社团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工作中,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尊重社团的自主性应该是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在管理方式上,更多的应采取鼓励、引导、激励等方式促使社团进一步发展,人为的干涉社团内部事务,往往会适得其反。
(4)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道路。高等学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因为,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与社会上各界人物的联系与合作等等,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5)要重视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生社团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找出一条适合高等学校社团工作特点的发展路子。
负责高等学校社团工作的管理者要重视社团的总结和考核工作,通过对社团工作的总结,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更好的为素质教育服务,同时,通过对社团的考核,对发展得好的社团予以肯定并作为示范群体建设,推广其工作经验,这对其他社团的发展亦会有所帮助。
随着高校社会化的日趋明显,各类社团也必将不断发展,新的社团也会不断涌现。只有很好地认识当前高校社团的现状,科学规范高校社团,同时从整体上协调,才能使社团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为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慎德.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