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也经历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世纪中叶,生态环境的恶化震惊了全世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逐渐开始绿色发展的研究,后来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范围也得到了扩展。绿色经济理论在经济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不断地被充实完善。2015年3月24日,我国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绿色化”的概念。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绿色化”,并且将其定性为“政治任务”。换句话说,这是“四化”变“五化”。
国内外学者研究工业化与绿色发展最初的探索是工业如何实现绿色化的课题。工业绿色化是企业在面临环境压力下,对环境的认知和行动都以减少污染和投入为方向。刘红明(2008)认为工业绿色化的实质是工业企业发展中环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不断由被动的外部补救措施,转变为产品和流程设计过程中的内源考虑因素。工业的绿色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工业企业被动适应环境、接受绿色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企业缺乏将环境问题内部化的愿望。谢红彬及陈雯(2002)认为环境问题某种程度上只被看作应对外部压力尤其是对政府规则和公众压力勉强做出响应之后应当解决的问题。在技术方面,大多数的企业主要是采取末端污染控制,在基本生产工艺流程中没有做技术上的改进。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一系列环境事件的影响,企业开始将环境保护内化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关于工业的绿色化的测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发展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适应能力方面。也有学者从经济增长总体水平、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制度、公众与市场的作用、文化水平等方面来进行了测算。其中,政府、公众和市场等作为环境压力的新作用和功能,政府、公众和市场在工业绿色化中是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的主动行为方。政府在促进企业环境合作和协调中应起统筹全局和设计环境协调的网络框架的主导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惩罚制度、公众技术支持、信息和公众舆论、文化与贸易制度等对控制污染也起了很大作用。在严厉的环保政策下,企业在初期只看到短期直接环境成本,但长期的环境压力将刺激企业进行环境投资改造、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环境行为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中国学者对工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研究也较多。国内学者对工业绿色化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主要从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境质量认证等方面来研究。王如松及杨建新(2000)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工业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材料和能源的流通与转化以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段宁(2002)认为工业化的绿色发展体现在清洁生产中,要求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余德辉及王金南(2001)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角度对工业绿色发展进行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涂正革(2008)在Fare(2007)的基础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在1998~2005年的效率进行测算,在测算中考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污染物考虑了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与环境较为和谐,中西部地区环境技术效率普遍偏低。吴军(2009)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代表污染排放的COD和二氧化硫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显示西部工业TFP增长最快,东部次之,而中部增长较慢。岳书敬、刘富华(2009)同时采用“逆产出”“倒数法”和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计算2001~2006年36个省工业部门的增长效率。他们认为,工业行业增长的综合效率较低,行业间增长效率差距较大,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杨俊、邵汉华(2009)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考虑了二氧化硫排放的地区工业1998~2007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东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陈诗一(2010)从分行业的角度在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估算的基础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38个工业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后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比传统的不考虑污染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低很多。沈可挺、龚健健(2011)将研究对象转向中国工业中的高能耗产业,在考虑二氧化硫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了“九五”到“十一五”期间中国高能耗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绿色工业化”的概念。我们认为绿色工业化本质也是工业化,但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全新的阶段。绿色工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求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注重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能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控制和降低环境污染,增强污染治理监管力度,实现协调和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作者认为,绿色工业化是在发展经济学的范围里,对工业化过程进行的理论分析。绿色工业化理论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里又会根据具体的国情而产生出不同的战略发展方式,比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就是绿色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工业化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其含义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在“绿色工业化”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对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