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大规模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出现,使得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决策辅助成为可能。因此,绿色科技发展决策模拟成为了城市绿色发展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于2011年提出了“绿色城市项目”,该项目试图发展出一种方法,用来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的政策对大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中国也有大量学者对各种政策进行模拟,郑玉歆、樊明太等人利用CGE模型对贸易自由化、CO2减排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李善同等合作运用CGE模型对中国加入WTO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可见,决策模拟系统将社会科学的理论思想与信息技术的先进方法融合在一起,必将极大提高制定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的决策能力。可以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成为绿色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为我国制造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制定了时间表,社会各界对此感到很受鼓舞,也深表认同。很多国内学者将“中国制造2025”看作是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当然,对于“中国制造2025”期望不能过高。“中国制造2025”最多只能算是中国的“工业3.0+”。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两高一低产业依然普遍存在,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品牌效应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劳动力素质较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下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困难重重,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距离“工业4.0”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在,如果政界、学界、业界盲目的乐观、一味的跟风和不合理的规划,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一场揠苗助长式的“大跃进”。
作者认为,中国提升信息化程度,加强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当务之急是理顺三组关系。首先,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却很难规划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机制,能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应在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上发挥作用。第二,是理顺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发展一般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目前承载着我国大量的就业人口,在我国培育起新的增长点之前,并不易对传统产业过度限制,现在需要做的是引导这些产业节能降耗和防控污染。第三,是理顺选择性试点与全面推广的关系。我国学习德国“工业4.0”模式的前提是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全面推行“工业4.0”尚未到时机。但我国一些发达的地区和领军的企业完全可以率先试点,跟上国际的步伐,成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示范。具体而言,中国需要分三步逐渐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第一步,就是从现在开始到2025年,中国达到“工业3.0+”的水平。即:我国基本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初步融合,建立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条件,并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并成为世界的领先者。第二步,从2025年到2035年,通过第二个十年建设,中国达到“工业3.5”的水平。即:我国的制造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有较大突破,研发能力有较大提升,互联网、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逐步提升“制造强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第三步,从2035年到2045年,通过第三个十年建设,中国达到“工业4.0”的水平。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化与制造业的全面融合,我国的制造业无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是标准化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我国创新驱动、智能高效、基础扎实、绿色发展的“工业4.0”体系最终成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