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浅析
武汉理工大学 林 颖
20世纪90年代末,当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华大地时,人们突然意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即将灭亡,又一次教育革命即将到来。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这个词早已深入人心但却显得异常单薄,应试教育没有消亡,在某些方面反而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
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互相渗透、日趋整体化的特点,数字化的要求也日趋明显。一方面,学科分支日益精细,另一方面,纵横贯通、宏微兼顾、文理结合的新兴学科日益增多,形成了各种大科学。数字手段、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大力改观,而且使社会科学的研究面貌焕然一新。这种现代科技与生产发展综合化的特征,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专业课程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其实,素质教育的本质有两个方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门家。这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条件下有其必要性。但是,这方面确实存在问题。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学习自然科学的对哲学社会科学不甚感兴趣,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对自然科学又知之不多。换句话说,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一种人文精神,文科的学生缺乏一种科学精神,就总体而言又都缺乏一种艺术精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片面性。一位教育学博士介绍说,在教育内容上,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为主,只是注重了科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序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有人批评这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要克服这种唯理性的教育偏向,就必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对于科学大家都能理解,就是扎实的理论知识,那么什么是人文?
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是求善。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标准与内涵。一切偏离人文的都是错误的,一切反人文的都是邪恶的,可以说,反人文,就是反人性,反人类。显然,人文是为人之本。
人文,人文文化之所以重要,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状况主要取决于人文的陶冶。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感情,有精神生活,有人性与灵性相统一的精神世界,最核心的是人要有人格,人格可以说是人性的体现与尺度,是做人的基本规格。不合此规格,就不算人,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人格,人性,人文文化陶冶对于儿童与少年而言,具有关键的根本的作用,“幼而学,壮而行”。此言极为恰当。人的思想品质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上一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思想或政治方向。显然,政治方向是根本,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为这关系到为谁服务、对谁有利这一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最基础的是人格。
人文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所谓民族,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人文文化,而不是取决于遗传基因或其他因素;民族的概念其实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也就没有这个民族。江泽民同志199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他明确指出,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里所指,显然是人文文化。丧失了民族的人文文化,也就是忘记了民族的根本。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取决于对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两翼。人文科学教育对“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对“发展人的心灵,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科学教育,又将培养起人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科学精神,并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对科学无知或一知半解的大学生,只是一个“单面人”或“局限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只有齐头并进,才能相得益彰。目前市场经济和发展使一些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使一些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联系的人文课程缺乏兴趣,以致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整体观和想像力,人文精神低落,价值体系混凝土杂。这一情况的出现,使从总体上说,当前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人文学科的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翼的科学教育,应突出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应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哲学教育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坚。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和科学方法论教育,使其增强理论思辩的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屋整体,突破各门具体科学的局限以及具体知识狭窄性,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能及时了解人文科学新进展,及时回应时代的挑战。通过哲学思考,可帮助青年学生超越功利、摆脱狭隘,鉴别浅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教育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但哲学将给人生提供“大用”。哲学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中坚,有助于青年学生去探究超越了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和终结关系,从而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未来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构建起以影响其一生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体系。
健康心理品质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20世纪中叶心理学界提出了“情商”(情绪智力商数)或情绪智力的概念。据有关学者的看法,情绪智力包括:①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及时摆脱焦虑不安的能力;③自我激励、克服冲动和延迟满足,保护热忱的能力;④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⑤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心理学界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于智商的高低,而80%则取决于人的“情商”等其他因素。而见,情绪智力往往还可以决定人其他能力(包括智能)发挥的极限,甚至是影响其事业进展的重要因素。这告诉我们,培养青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完整人格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如人意,高“智商”而低“情商”的大有人在,经不起挫折,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控制不了自我情绪等现象在各院系的学生中到处都有,这就提醒我们,大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情绪智力”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传统的受前苏联影响甚深的“工具主义”教育模式忽视情感教育,留下了“后遗症”;二是处于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面对大改革大转变的现实生活容易产生困惑与烦恼,影响其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无论从其发展的长远看还是从眼前看,都极为重要。
那么如何强化素质教育,成了高校在新时期的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人们对“填鸭式”教学法的缺陷早已有共识,所以多年前就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现在能否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启发式固然重要,但它的指导思想仍然是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只是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却没有根本改变学生只是“学”的被动位置。而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力量正在使教学传播方式、传播信息量以及传统的时空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时代,学生现在看到的东西多得不得了,令人惊讶,很难想像,有些东西老师不知道,学生却知道,有些东西老师得从学生手里拿来看,对这种信息社会新的挑战,启发式教学就不够了。当前应该更多地强调“参与式”教学。
其次,现代大学必须是高度综合性的。今后的高等教育将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同时也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必须改变“社会科学脱离现实,把主要力量倾注于纯理论和学说上面,成为‘不毛之学术’的现状。”必须改变“科技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文科教育的严重削弱和教育人文内涵的严重流失”的状况,注重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工程师”。当然,我们不是为了综合而综合,简单地叠加,真正的综合大学应该是各种知识的内在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内在统一。
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强化现代大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是面向未来开放式的。教育本身就是未来。今日之大学,必须为明日、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知识。未来的世界将如何变化,虽不能完全预料,但在变革的时代里,有没有面向未来的教育和研究思想,是决定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要有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摒弃浮夸的心态和利欲熏心的思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理论水平,无论从国际大环境还是从目前能否从教的小环境出发,业务素质不过硬就无法也无力施教,正因为处在这个信息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充满竞争的社会,才能做到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用的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