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研究思路
“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脆弱性”以及“长三角河口海岸城市化地区”,构成了本书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自然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转向,脆弱性分析则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本书尝试以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视角,批判性地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综合评估和空间评估的研究方法,运用脆弱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并结合研究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自身特点,开展关于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全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研究。通过本书的研究与探讨,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气候变化问题及未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气候变化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的城市影响程度的异同是什么?气候变化的压力来自自然系统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利用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如何体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特点?综合脆弱性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是什么?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座城市脆弱性综合指标的空间分异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脆弱性时序变化的关键因子是什么?
第三,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境下,预估城市社会经济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风险?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情景预估之下,哪些城市区段最为脆弱,最易受到气候变化风险的威胁?不同脆弱性等级的城市化区域所面临的主要气候变化风险是什么?由气候变化风险酿成的灾害损失该如何评估和确定?
第四,长三角河口海岸城市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领域和主要防范重点是什么?应对气候变化的防范策略如何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融合、相衔接?如何综合考虑不同相关利益体在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制定中的角色?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如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以有效落实?
1.5.2 技术路线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研究的背景意义、评价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实证分析、结果输出等五个关键环节组成了本书的技术路线。其中,研究背景介绍本书研究的由来及意义;评价理论与方法为本书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数据库的建立为本书的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实证分析从河口海岸城市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从脆弱性的视角和区域时空的尺度评价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及未来的影响;输出结果则为城市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提出科学参考依据(见图1.2)。
1.5.3 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框架、方法、主要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等,并对重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2章是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及评价方法。本章通过系统阐述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密切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灾害学、社会学等理论和全面梳理、评述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理论上阐述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的耦合互动关系,探讨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与途径,并在总结和借鉴已有的气候影响脆弱性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为本书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第3章是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现状与协调度评述。本章基于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构建该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可变模糊识别方法对该地区及其内部8市在气候变化影响背景下的协调性状况开展系统的定量评估及空间比较分析。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4章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上海及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本章通过建立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危险度、敏感度和适应度三个分级指标对2001—2012年间上海复合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度进行时序分析和定量测度,对该地区8市的气候变化脆弱度开展综合比较评估。
第5章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影响的空间评价。本章以上海作为典型的城市化地区,通过对上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因子筛选,基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风暴潮三种灾害情景的模拟评估方法,对未来20年(2030年)至40年(2050年)上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空间暴露性和脆弱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
第6章是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对策。本章通过上述实证分析,阐述该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应对的重点领域,并提出可供政府决策参考的具体配套措施。
【注释】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11)》,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