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的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同组成了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深入分析这三个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有利于全面了解整个复合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相互之间的运行情况,以梳理其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关系特征,为该区域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自身协调度、敏感度和适应度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3.1.1 经济系统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产业、城镇高度集聚的城市化地区,而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的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则地处长三角最东缘的滨海地带,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中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精粹之地。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市年末常住人口达到6 87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 23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 7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72.88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 981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5 572亿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 562亿元,占江浙沪三省市的41.3%—73.8%和全国的5.1%—32.9%;人均GdP 84 742元,是江浙沪平均水平的1.23倍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21倍(见表3.1)。
表3.1 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8市及全国主要经济指标
注:表中的“人均GdP”均为2012年末数值;“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为31省市区的合计数。
资料来源:全国及江浙沪统计年鉴(2013)。
2.产业发展
(1)产业结构。
近年来,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提升,三次产业构成已从2003年的4.4∶53.2∶42.4提升到2012年的2.7∶47.5∶49.8,呈现出第一、第二产业占比不断减小,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的明显趋势,产业结构明显优于长三角15城市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整体转型(见表3.2)。
表3.2 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及全国三次产业构成
资料来源:江浙沪统计年鉴(2004,2013)。
(2)海洋经济发展。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是海洋产业发展的聚集之地,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本书以江浙沪三省市的海洋经济数据来分析其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由表3.3可以看出,近年来江浙沪三省市海洋产业总产值逐年迅猛增长,2011年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 618.5亿元、4 253.1亿元和4 536.8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40.9%、230.5%和144.4%。其中,上海海洋生产总值的总量规模最大,2011年占了江浙沪三省市的39.0%,但增长明显滞缓,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已从2006年的38.5%逐年降至2011年的15.1%;而江苏和浙江则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年均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分别从2006年的5.9%和11.8%上升至2011年的8.7%和14.0%。从江浙沪三省市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上看,海洋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上海海洋产业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为三大支柱产业,2011年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为0.1∶39.1∶60.8,始终保持着“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和较高水平,其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产值规模和占比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江苏海洋产业的原有规模最小,基础相对最差,但近年来增长最为迅猛,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海洋修造船、海洋运输、海水养殖、海洋盐业等在内的海洋产业体系,2011年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为3.2∶54.0∶42.8。浙江则除了海洋运输业、海洋修造船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主要产业部门外,海洋渔业也是其主要产业部门并占有相当的产值比重,其海洋矿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部门也已初具规模,2011年海洋三次产业构成为7.7∶44.6∶47.7,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
表3.3 2006—2011年江浙沪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2)。
3.低碳经济
(1)能源消费。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长期不断加大资源要素投入的基础之上的,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巨大,并且作为自然资源能源严重匮乏的地区,能源供需关系十分紧张。1990—2012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的能源消费量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2012年分别达到了11 362万吨、28 850万吨和18 076万吨标准煤,三省市能源消费增速则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的能源消费总量最高,达到了上海的2.5倍;浙江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最快,1990—2012年间年均增速达到9.3%;上海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速都相对最低。此外,三省市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先扬后抑的态势,2010年达到最高的17.5%,以后逐年回落至2012年的16.1%(见表3.4)。
表3.4 1990—2012年长三角及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资料来源:江浙沪统计年鉴(1991—2012);国研网数据库。
从单位GdP耗能上看,2012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分别为0.56吨标准煤/万元、0.53吨标准煤/万元和0.52吨标准煤/万元,均明显低于同年全国0.70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水平,但与2011年北京的0.46吨标准煤/万元和广东省的0.56吨标准煤/万元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浙江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江苏次之,上海则相对最低。由于长三角地区能源自然储量匮乏,而发达的工业生产体系和高度城市化的进程都将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费需求,能源问题业已成为影响长三角未来经济发展关键的瓶颈因素,积极实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战略将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低碳经济发展。
高效、集约、环保、低碳的绿色产业是长三角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而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园区作为绿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绿色产业集聚和设定生态环保、培育绿色产业链以及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碳排放,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截止到2012年末,江浙沪三省市的各类国家级工业园区已达到48个,其中上海10个、江苏22个、浙江16个;各类省级工业园区达到229个,其中上海26个、江苏103个、浙江100个。截止到2011年,浙江省110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工业园区(含6个园中园)中,已有96家园区建立了环境报告及信息公开制度,占了全部园区的87%。截止到2010年,江苏共有52家经济开发区开展了生态工业园的创建活动,并有6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
近年来,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纷纷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扶持低碳经济发展。例如,宁波市政府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下达2012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计划的通知》,旨在进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目标计划涉及钢铁、有色、化工、造纸、纺织、印染、化纤、电镀、铸造、废塑料加工、砖瓦、小火电、铅蓄电池等14个工业行业,预计每年可以节能37.02万吨标煤,能使宁波一年的工业能耗下降1.4%。在洁净环保方面,嘉兴市环保局下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于2012年出台了《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国际商务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嘉兴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为目标,以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减排的重点控制指标,加强33个重点投资项目,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高环境安全保障的能力。
3.1.2 社会系统发展概况
1.人口规模及其分布
(1)人口规模。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人口总量规模巨大,堪称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2012年末,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共有常住人口6 871万人,户籍人口也达到了5 000.6万人,分别占江浙沪三省市常住人口的43.6%和户籍人口的36.3%。该地区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 095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41人/KM2的7.77倍(见表3.5和图3.1)。
表3.5 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
资料来源:2012年各城市统计年鉴。
图3.1 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常住及户籍人口数
(2)人口流动。2005—2012年的7年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常住人口增加了1 13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161.4万人,其中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了499万人,占全部新增常住人口的44.2%。这表明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导入区域,而上海则是该区域人口导入的核心地区。在2012年末上海2 390万常住人口中,常住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963万,占了上海全部常住人口的40.3%。通过将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对人口积聚程度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该比值平均达到137.6%,远高于同期江浙沪三省市的114.5%。其中,上海和苏州分别高达167.5%和162.8%,属于典型的强人口积聚区;宁波、嘉兴、杭州在120—140之间,属于中度人口积聚区;舟山、绍兴在100—120之间,属于弱人口集聚区;南通则低于100%,属于弱人口导出区。这种鲜明的分层现象表明该地区城市体系中人口不断向着中心城市积聚的组团化格局。
2.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地从传统落后的农村地区向发达先进的城市地区升级转化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长三角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和乡镇工业、县域经济的迅猛崛起,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城镇化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正处于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如表3.6和图3.2所示,2000—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从43.3%大幅提高到74.8%,12年间提升了31.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及其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江浙沪三省市以及全国平均。其中,绍兴城市化率的增幅最大,高达2.23倍,年均递增10.3%;宁波、嘉兴、舟山、杭州等浙江诸市的增幅也都超过了1倍;上海的城市化率增幅则相对最慢,仅增长了20.4%。但2012年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89.8%,是长三角乃至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杭州、苏州这两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了70%,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嘉兴、南通的城市化水平仍在60%以下。由此可见,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但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地区空间分布差异,并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表3.6 2000年、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城市化水平及增长率(%)
注:2000年城市化率均按户籍人口计算。其中,江苏为41.5%,浙江为27.5%。
资料来源:江浙沪及全国统计年鉴(2001,2013)。
资料来源:江浙沪各城市统计年鉴及网站(2001,2013)。
图3.2 2000年、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城市化水平及增长率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不断强化与完善城市及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了多个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上海为核心、辐射江浙及长江中上游的水、陆、空大通道骨架网已初步形成。其中,上海现已拥有浦东、虹桥两大枢纽级国际机场和上海南站、虹桥枢纽等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截止到2013年末已建成并投入运营16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线路里程达到577千米,占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2 539千米)的22.7%;沪宁、沪杭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上海中心城市的交通辐射和兼容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江浙两省与上海市的交通对接进一步提速,沪杭、杭宁、杭长、杭甬、宁杭高铁网络布局,使得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城际1小时交通圈得以实现,有力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同城效应的发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长三角的铁路交通已整体进入了高铁时代。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上,截至2012年底,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申苏浙皖高速等跨省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也相继建成。在内河运输方面,根据交通部《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要求,重点建设长三角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甬运河、锡溧漕河、芜申线、湖嘉申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杭平申线等高等级航道,这对改善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促进经济、产业的合作和信息、人才、资源的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海开全国之先河,将率先规划建设智慧型城市,其内容包括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城市区域内的互联网的网速和上网便捷程度将突飞猛进。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上海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 8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新增光纤到户能力覆盖家庭数超过380万;互联网用户1 691万人,普及率达到72%;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 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3.社会公共事业
(1)教育科技事业。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在历史上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基础教育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等教育更是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2012年,8市在校大学生总数达到172.2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48.7万人,占了江浙沪三省市的55.4%和全国的7.2%;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250人,远高于江浙沪197人和全国177人的平均水平(见表3.7)。目前,8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达200余所,其中包括“985工程”高校5所和“211工程”高校11所,分别占了全国的12.8%和9.8%。这里还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院校、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等。此外,8市政府和全社会都非常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智力的投资,从而为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保障。2012年,8市政府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1 386亿元,比2005年的334.7亿元增长了3.14倍;人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2 014元,分别比江浙沪平均的1 824元和全国平均的1 569元高出了10.4%和28.4%(见表3.8)。
表3.7 2005、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及全国在校大学生数
注:2005、2012年苏州和南通的在校大学生数为在校学生总数减去中专及中小学后的学生数。
资料来源:江浙沪及全国统计年鉴(2006,2013)。
表3.8 2005、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及全国财政教育支出
资料来源:江浙沪各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3)。
(2)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关系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领域。通过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均得到了很大发展,不断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及全国前列迈进。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9.83万张,比2005年增加了9.05万张,增长率为43.5%;执业医师人数达到18.22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5.23万人,增长率为40.2%,其中苏州执业医师人数增长最为迅猛,增长率达到74.6%;8市平均千人拥有的床位数达到4.33张,医师数达到2.65人,均超过了江浙沪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杭州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最高,苏州则千人拥有的医师数最多,分别达到了5.09张和3.30人,而上海发达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见表3.9)。
表3.9 2005、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及全国医疗卫生水平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江浙沪统计年鉴(2006,2013)
(3)文化体育事业。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文化体育产业正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快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8市共拥有公共图书馆132个,图书藏量达到13 767万册,分别占江浙沪三省市公共图书馆(284个)的46.5%和图书藏量(19 252万册)的71.5%,部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服务项目也已实现免费开放。如上海的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修缮工作相继竣工,并向公众开放参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各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文化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杭州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与此同时,8市还积极承办了各种文化体育赛事,如2011年上海成功举办了29项46次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和32项78次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杭州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并组织了钱塘江冲浪嘉年华、世界汽车漂移赛、安利纽崔莱健康跑等20余项大型赛事和近600项市级体育赛事;绍兴成功承办了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游泳比赛、全国高尔夫俱乐部联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行充分说明了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并且不断与国际接轨,展示了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体育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4)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社会失业率普遍下降,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如表3.10所示,2011年8市平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0%,比2005年的3.7%降低了0.7个百分点,并且低于全国同期4.1%的平均水平。在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不断提高的基础上,8市的民生一体化建设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不断推进,在医疗、养老、工伤等业务领域都已开始实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政策对接和信息共享,江浙两省已有8个城市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和上海达成了对点异地医疗结算的合作。
表3.10 2005—2011年三角河口海岸8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资料来源:长三角各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2)。
3.1.3 环境系统概况
1.自然环境
(1)气候特征。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位于东经118°20′—123°25′,北纬27°03′—35°07′,我国南黄海和北东海的西岸,处于北亚热带南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该地区日照充分、降雨丰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均日照时数1 800—2 200小时,年均气温15—17℃,年积温4 500—5 300℃。该地区年降水量1 000—1 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5—9月,且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即地区北部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低于南部杭州湾沿岸和浙江省沿海各城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本书选取了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的年均气温、累计降雨量、湿度和年均日照时数等指标值,以反映该地区的常年气象信息(见表3.11)。
表3.11 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主要气象特征值
注:本表的温湿指数和苏州、南通二市的年均日照时数为2011年数值。
资料来源:江浙沪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气象年鉴及各地市气象局网站数据(2011)。
(2)地貌地势与海岸带类型。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地势低洼平坦,主要由全新世以来长江入海泥沙沉积而成,平均海拔高度为3米左右。其中,灌河口至射阳河之间为废黄河三角洲,海拔高度为1.3—3.0米;灌河口以北的滨海平原为海积平原,海拔高度为2.5—4.0米,沿岸为1—4米的盐沼湿地;以北至射阳河为江苏中部滨海平原,系近千年来海岸不断淤积而形成的海积平原,海拔高度为2.0—4.5米。如表3.12所示,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绍兴市的10米,平均海拔最低的则是海岛地级市舟山的1.1米,但8市地形地势的整体差距并不大。
表3.12 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海拔高度(米)
资料来源:江浙沪各城市地方志。
该地区海岸主要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按动态分为侵蚀、基本稳定和淤长三种类型,其中侵蚀海岸长达390千米,宁波、舟山二市则分布有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滨海潮滩为潮土(包括灰潮土和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包括草甸滨海盐土、沼泽滨海盐土和潮滩盐土)。长江口有广阔的滩涂,潮下带湿地更为宽广(陈吉余,2000)。
(3)海岸线与岛屿。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海岸线漫长,横跨江浙沪三省市,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总计约7 900千米,适于开发的岸线资源丰富。其中,上海市可以开发利用的海岸线约47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183千米,水深-10米的深水岸线长度约为90千米;-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约7 000平方千米,略大于陆域的6 340平方千米。江苏海岸线954千米,其中93%是淤泥质平原海岸,长884千米,其余分别是长30千米的砂质海岸和长40千米基岩港湾海岸。江苏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沿海滩涂0.51万公顷,-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2.44万公顷,分别占全国相应面积的24%和20%,在各省区中居首位(朱大奎,2000;蒋自巽等,1997)。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海洋资源大省,共拥有26万平方千米海域,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2.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约6 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全国沿海省市区第1位。浙江省海洋岸线曲折,多半岛、岬角、海湾,具备建设深水港口、锚地、航道的优越天然条件,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千米,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千米。
从海岛资源的情况看,上海市共有海岛13个,即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以及黄瓜沙等10个岛屿。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的总面积为1 237.7平方千米,其中崇明岛为1 100.58平方千米,长兴岛为87.86平方千米,横沙岛为49.26平方千米;三岛岛屿岸线总长299.08千米,其中崇明岛209.73千米,长兴岛59.1千米,横沙岛30.25千米(见表3.13)。
表3.13 上海市岛屿资源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岛屿资源综合调查委员会(1996)。
表3.14 江苏省沿海岛屿基本情况
资源来源: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96)。
江苏省共拥有各类岛屿16个,岛屿岸线长68千米,面积68平方千米,有港航资源10多处(见表3.14)。其中,14个基岩岛分布于北部海州湾及附近海域,两个沉积岛分布于南部长江口北支。东西连岛是江苏最大的基岩岛,陆域面积5.4平方千米,位于后云台以北,与大陆之间有宽约2千米左右的鹰游门海峡相望,是连云港的天然屏障;近海岛屿位于水深20米左右的浅海水域,距连云港48—65千米,包括平岛、达山岛、车牛岛及其附近的平岛东礁、牛背岛、牛角岛和牛尾岛;长江口北支的永隆沙和兴隆沙是沙洲不断淤积、淤涨,并经人工围垦而形成的两个沙岛,陆域面积分别为18.13平方千米和12.18平方千米,永隆沙在地形上已经与上海的崇明岛相连。
浙江是我国沿海各省市区中拥有海岛最多的海洋大省,在近岸海域内共分布有6 000多个大小岛屿,其中陆地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 061个,占了全国岛屿总数的2/5,面积495.4平方千米的舟山岛则为我国第四大岛。浙江舟山群岛则包括了舟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普陀山岛、桃花岛等1 390个岛屿,陆域面积1 440平方千米,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千米。
2.自然资源
表3.15 2011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土地、耕地面积
注:复耕指数为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江苏、浙江和全国耕地面积为2008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及江浙沪统计年鉴(2012)。
(1)土地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地处长江下游及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及其经济效益均高,自唐宋以来就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2011年8市土地总面积为62 853平方千米,占了江浙沪三省市的29.5%;耕地面积16 970平方千米(其中水田面积12 106平方千米,占71.3%),播种面积38 356.6平方千米,分别占江浙沪三省市的24.7%和36.3%;复耕指数达到2.26,远高于江浙沪平均的1.53和全国平均的1.33;人均耕地仅有0.37亩,远低于江浙沪平均的0.66亩和全国平均的1.36亩,其中人均耕地最少的上海仅为0.13亩;亩均农业产值(不包括林、牧、渔业产值)高达5 700元/亩,是江浙沪三省市平均产值的1.49倍和全国平均产值的2.48倍。优质高效的土地资源为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空间资源保障(见表3.15)。
(2)滩涂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地处我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入海口,千百年来长江挟带的巨量泥沙不断在此沉淀沉积,形成了面积广袤并且能够不断“生长”的丰富滩涂资源,形成了“千年塘外、向海发展”的特有的历史地理奇观。据统计,目前江浙沪三省市滩涂面积共有84万公顷,其中可养殖滩涂面积约有19.1万公顷,有很强的土地开发潜力(见表3.16)。
表3.16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滩涂资源
资料来源:黄宗国、王为民(2004)。
(3)淡水及水产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位于长江流域的下游及河口地区,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构成了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淡水资源十分丰富。2011年,8市淡水资源总量达到395.3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6.77亿立方米。同时,区域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差异,基本呈现出北低南高的分布态势。上海虽然处于长江口,但水资源总量仅为36.8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相对匮乏。而舟山市因为脱离大陆,海岛型城市没有地下水蕴藏,水资源最为匮乏(见表3.17)。
表3.17 2011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江浙沪水资源公报(2012)。
该地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从北到南分布着苏北渔场和舟山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其特点是海产品品种齐全、总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海产品供应基地,盛产黄鱼、带鱼、昌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据统计,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共生产各类水产品533.10万吨,分别占了江浙沪三省市1 063.0万吨的50.2%和全国5 907.7万吨的9.0%。
(4)能源与矿产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是一个陆域能源和矿产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其巨量的能源及矿产原料供应都严重依赖于外部调运。但这里广袤的海洋海底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海底矿产。东海大陆架盆地主要形成于晚白垩纪至第四纪,是以新生代为主的大型沉积盆地,形成了一整套河流—湖沼—滨海相的砂泥地层,最大沉积厚度达15 000米,具有生油岩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储集层发育好、圈闭条件优越等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已在东海海域相继勘探发现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断桥、残雪、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气田和玉泉、龙井、孤山等4个含油构造,探明储量+控制储量达到2 000×108立方米气当量,其中已探明石油资源量为50×108吨(张耀光、刘锴,2005)。
表3.18 长三角沿海地区海洋能源蕴藏量
资料来源:褚同金(2005)。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能源(见表3.18)。如上海的崇明岛、浙江的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的近海岛屿都是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上海海域风能年有效蕴积量介于1 100—3 300千瓦时/平方米,佘山海域年均有效风能密度在360瓦/平方米以上;江苏沿海潮汐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中潮和强潮海区的潮汐通道中以及长江口北支,可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达到1.1兆瓦;而浙江省潮汐能则更为丰富。全省平均潮差为4.29米,在河口港湾地区,潮波进入港湾以后因断面缩窄而潮差增大,如杭州湾最大潮差为8.93米,乐清湾最大潮差为6.43米(蒋自巽等,1997)。浙江省可能开发的潮汐能装机容量达到21.24兆瓦,是江苏省的19.3倍,显示了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全国8个主要的潮汐电站,其中5个分布在浙江和江苏地区,即江厦潮汐试验站(浙江乐清湾)、海山潮汐站(浙江乐清湾)、沙山潮汐站(浙江温岭)、岳浦潮汐站(浙江象山)、浏河潮汐站(江苏太仓)(朱大奎,2003)。
(5)港口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得天独厚的江海海岸线,适宜建造深水港的港址很多,致使该地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组合港口群和最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据统计,2012年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两大港口的码头长度总计201 272米,泊位1 84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89个,分别占到全国主要海港总量的27.9%、32.3%和19.9%,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见表3.19)。根据各地港务局发布的统计信息,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 252.9万标准箱,已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位;货物吞吐量达到6.37亿吨,首次低于宁波—舟山港的7.74亿吨而屈居世界第二位;苏州港和南通港的货物吞吐量也分别达到了3.80亿吨和1.73亿吨。
表3.19 2012年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及全国主要海港码头泊位数和吞吐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6)滨海旅游资源。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作为我国滨海旅游经济的领头羊,长三角滨海旅游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上海市为核心,杭州市、宁波市为次级中心,向江苏、浙江全境乃至福建辐射的空间格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所列的155种旅游资源中,除了高原、草地、沙漠、冰川等种类,长三角滨海旅游区几乎一应俱全。上海在浦东滨海地区依托洋山港区东海大桥、临港新城滴水湖等旅游景观和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建设,已形成具有特色的渔业农家乐旅游、滩涂生态旅游和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在崇明岛则有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明珠湖等为主体的崇明生态滨海旅游区。浙江依托从北部嵊泗到南部南麂的列岛上海礁、沙滩、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等海岸地貌以及古刹、海上牧场、渔村等滨海人文景观,形成了发达的海岛旅游产业。据统计,目前长三角滨海旅游区共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家,国家森林公园29座,国家自然保护区8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6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座,优秀旅游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及县级市)2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16座,国家级海洋保护区5座及湿地公园5座。[2]
3.主要环境风险与自然灾害
(1)大气环境污染。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中的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由各城市公布的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1年8座城市中,上海、杭州和南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分别为337天、333天和336天,浙江5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良好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例均在85%以上。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来自工业,其中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四市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较高,分别达到25.51万吨、21.78万吨、19.21万吨和15.50万吨。
表3.20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城市酸雨情况
注:由于受到数据的可得性的限制其中苏州、南通是市区的统计数据,其余为以全市的统计口径的数据。
资料来源:舟山数据来自2010年舟山环境公报,其他数据来自各城市2011年环境公报。
另外,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受到酸雨影响较为严重。其中,酸雨影响最为严重的宁波(2011年)和舟山(2010年)酸雨率均达到90%以上,嘉兴、绍兴和杭州均超过80%,上海为67.8%,苏州、南通相对较好在45%左右(见表3.20)。
(2)近海水环境污染。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海域污染问题主要是水质富营养化、有机物含量超标等问题。据2011年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的海洋环境公报,江苏省近海岸水质环境较好,没有劣四类水;浙江省次之,劣四类水达到42.75%;上海海域水质最差,劣四类水达到61%(见表3.21)。影响江苏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石油类;浙江近岸海域水质受无机氨、活性磷酸盐超标的影响,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上海劣于第四类标准值的指标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近岸海域。
表3.21 2011年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海域水质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海洋环境公报。
从沿海各个城市的情况看,浙江省近岸海域中嘉兴的水质最差,100%为劣四类水质;舟山、宁波优于二类水质比例在34.0%—43.6%;杭州湾、象山湾、乐清湾、三门湾等4个重要海湾全部为劣四类水质。嘉兴及杭州湾海域属严重富营养化,象山湾海域属中度富营养化,舟山、三门湾与乐清湾海域属重度富营养化,宁波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2011年江苏对部分海产品的生物质量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沿海海产品达标情况不容乐观,达标率仅为42.9%,其中抽测的贝类样品均未达标,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镉、铬、铅、砷等。上海市近岸海域缢蛏、牡蛎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监测结果表明,所监测贝类均有超海洋生物质量第二类标准值的指标,主要为重金属。[4]
(3)淡水资源污染。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主要河流污染严重,长江、黄浦江、苏州河、钱塘江、甬江等都流经区域内主要城市,水质都处于三四类,主要污染物是总磷、氨氮、石油类等。入海河口是海陆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11年长江入海化学需氧量约638.0万吨,营养盐(总氮和总磷)为203.6万吨,重金属2.0万吨。2011年黄浦江年入海化学需氧量约22.2万吨,营养盐(总氮和总磷)为6.3万吨,重金属0.033万吨。2011年沿江沿海1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抽样检测中,按照国家海洋局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HY/T0862005)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个排污口为C级,8个排污口为d级,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悬浮物和总磷超标。2011年江苏近岸海域,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水质一、二、三类占45.2%,劣四类达到了19.4%,其中城市直接排污口排入了大量的污染物,对河口海域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4)地面沉降。由于过量开发地下水和大量工程建设影响,江浙沪沿海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如陈振楼等(2008)根据有明确记载的历史统计资料显示,1921—2006年上海市地面沉降面积已达1 000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6米。1921—1956年上海市区地面沉降平均为0.96米,1956年地面沉降年平均为0.57米,1966年地面沉降年平均为0.21米。2006年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8.3毫米,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7.5毫米;2007年除局部地区沉降量仍较大外,平均地面沉降量为6.8毫米,造成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约9.79亿元,中心城区经济损失较大。张维然(2003,2005)对上海地面沉降的经济损失估算,1921—2000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89.38亿元,考虑到实际基础设施损失、潮灾损失、洪涝灾害损失等因素,共计经济损失高达2 943.07亿元,平均年经济损失36.8亿元。在目前的防御条件之下,预估2001—2020年上海市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预计约为245.7亿元(张维然、王仁涛,2005)。
江苏北部的南通、连云港、盐城部分地区,已形成8个较大的地下水超采区,形成漏斗区面积4 400平方千米。苏州处于我国三大地面沉降区之一的苏锡常沉降带,地面沉降给苏州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危害,如地面下沉、河水上岸、影响交通、景点被淹、标高损失、公路沉陷、管线错位、粮食减产等。浙江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这滨海四大平原。根据自20世纪70年开始进行的杭嘉湖平原的大规模水准点校测,地面沉降的基础数据显示随后的20年间,随着地下水开采的不断发展,该地区水准点普遍下降10—30厘米,1995—1999年间的沉降趋势尤为明显。到2000年后,由于地下水开采受限,沉降等得到控制(江丹,2008)。
(5)台风、风暴潮。历史资料显示,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由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引发的洪水、泥石流、风暴潮以及近岸浪等次生灾害,给城市基础设施和海洋养殖业等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49—2007年间,以上海为中心的550千米范围内经过并影响到上海的台风约有200个,且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上海的风暴潮灾多为台风风暴潮灾,多发生在出现年天文大潮的8—10月。1997年的台风“芸妮”造成上海的直接经济损失63.49亿元,给浙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2002年的台风“威马逊”造成上海直接经济损失70亿元,2005年的台风“麦莎”造成上海直接经济损失达135.8亿元,浙江达65.6亿元(娄伟平等,2009)。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是我国三大主要风暴潮脆弱区之一。陈文方等(2011)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认为该地区台风致灾因子强度从东南向西北呈现降低的趋势,靠近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源地的宁波、舟山等县区受台风影响强度最大,上海每年都遭受台风袭击。2011年三省市风暴潮包括近岸浪对沿海的水产养殖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共造成2.6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见表3.22)。此外,2011年的海浪灾害造成浙江、上海25人死亡(包括失踪),占全国海浪灾害死亡(包括失踪)人数的36.8%;全国发生的因海浪造成海水养殖受损几乎全部发生在浙江省,受损面积1.84千公顷;浙江与上海两省市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41 693亿元,占了全国的94.4%(见表3.23)。
表3.22 2011年长三角地区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1)。
表3.23 2011年长三角地区海浪灾害损失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11)。
(6)赤潮。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是我国赤潮爆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爆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点,各江河的入海口如杭州湾沿岸、长江入海口以及江苏连云港海州湾等,是赤潮爆发的重点区域。
据历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统计及孟红明(2006)的文献资料,在1978—2012年的34年间,上海海域共发生赤潮事件76次,其中较严重的有7次。赤潮的发生频率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在1978—1990年间赤潮频率逐渐上升,1987—1990年间赤潮发生频率达到次高峰期。1988年上海发生赤潮4次,累计影响面积达到最高值的9 700平方千米;1990年发生赤潮7次,面积达7 100平方千米。1991—1996年间,上海的赤潮发生频率有所下降,进入赤潮低发时期,6年间共计发生5次,累积影响面积最高30平方千米。2000年开始,上海赤潮发生频率达到最高峰值,2001年发生10次,2003年发生11次,相应的累积影响面积达到1 400平方千米和2 300平方千米。随后频率逐渐降低,2005—2009年累计发生13次,累计影响面积10 850平方千米。2010—2012年赤潮灾害发生频率进一步减弱,连续3年间未发生赤潮灾害(孟红明、张振克,2006)。
表3.24 2008—2012年江浙两省100平方千米赤潮灾害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08—2012)。
东海海域是我国发生赤潮灾害的严重区域,其中浙江的赤潮灾害情况比江苏更为严重,但近年来江浙两省的赤潮灾害情况均有逐渐减轻的趋势(见表3.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