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根据前文对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及时序和空间尺度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同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确立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方面重点领域,即产业经济、城市发展、防灾减灾和区域合作(见表6.1)。
6.2.1 产业经济领域
在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仍将继续推进的预期之下,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等资源要素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生产领域的碳排放也将继续增加,这将使得未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应抓住长三角地区率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通过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大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产能,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对传统工业的依赖,扶持低碳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改造现有工业体系,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及设备,加强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终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表6.1 长三角河口海岸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6.2.2 城市发展领域
将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是政府主导下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规划土地利用及开发强度,调整和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总体布局,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和能源供应,控制和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规划城市交通发展,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清洁低耗交通工具,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规划发展节能建筑,降低城市建筑建造和使用全过程的热排放和碳排放。城市空间格局从无序开发和城市蔓延式增长向生态化转变,建设生态紧凑型城市,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低碳城市建设,倡导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
6.2.3 防灾减灾领域
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的可能性,会给长三角河口海岸城市化地区尤其是地处口门的巨型城市上海造成重大威胁,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脆弱性风险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城市本身采取一系列的适应措施,对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系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灾害信息的掌握和发布。强化城市海堤江堤系统、城市下水道系统和生命线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及城市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防洪排涝标准,对城市沿江靠海地段和低洼地段等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进行重点防控。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后果的应急体系,加强灾害预案和城市之间的联动,在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流域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和联动保障能力。
6.2.4 城市合作领域
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长三角河口海岸8市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脆弱性风险以及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客观上讲8市各自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利益空间已经上升到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层次。基于此共识,8市之间应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的横向合作,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共同出台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因此,应促进跨流域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合作交流,实现流域综合治理和联合调度。实施源头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湿地及生物种群的保护,以及对淡水、土地、港域空间等重要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城市间的环境治理合作缓解城市层面上的利益冲突,并通过跨城市气候网络加强同其他城市的最优实践进行交流,分享治理经验,促进低碳技术合作,共同减缓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