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的生态环保状况

甘肃的生态环保状况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甘肃面临的突出问题。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甘肃省植被稀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沙尘暴已成为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甘肃省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拥有草原面积24 959.29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6.62%。甘肃省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包括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近20多年来甘肃省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明显。

第一节 甘肃的生态环保状况

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且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甘肃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期有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生态环境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短期改善、长期恶化。

一、甘肃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恶化已成为人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一)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

甘肃省植被稀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04%,比全国森林覆盖率13.4%低了4.36个百分点。全省土壤侵蚀面积达39.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45.44万平方千米的87.0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0.75%。其中,水蚀面积12.69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26.31万平方千米。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吨,相当于冲走30万公倾耕地的表土层。

(二)水资源日渐枯竭

甘肃省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匀,供需关系错位。全省降水总量1 368亿立方米,各地平均降水量35毫米~800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 100毫米~3 500毫米之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11.7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公顷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307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约299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量的22.5%,而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

甘肃省风沙线长,沙尘暴频繁。全省风沙线全长1 600多千米,主要风口处840多处。荒漠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全省有67万多公顷农田受到沙漠化威胁;干旱少雨,干热风、沙尘暴等生态灾害交替发生;草原退化严重,荒漠化草地已达39%。沙尘暴已成为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四)林木、草地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天然草原植被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生态恢复周期长,生态建设的历史欠账多,投资相对不足,加之一些地方仍存在掠夺式开发资源的问题,生态治理速度跟不上恶化速度,致使雪线上升,湿地萎缩,水位下降,干旱缺水草原面积不断扩大,水源涵养能力日益弱化。据有关资料显示,甘肃出境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减少了16%,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米~2米,缺水草场面积达44.52万公顷。省内林木、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持续下降,不仅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而且严重影响到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

甘肃省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拥有草原面积24 959.29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6.62%。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的双重压力下,特别是超载放牧、掠夺式开发,致使天然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草原沙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年加剧,从零星沙化演化为半荒漠化再变为典型的流动沙丘,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化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全省90%左右的天然草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地0.53万公顷,中度退化草地面积263.7万公顷;沙化面积达305.8万公顷;盐渍化和荒漠化面积达0.45万公顷。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全州近9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达217.33万公顷,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0%。草原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95%减少为75%,优良牧草密度降低了25%,牧草高度由75厘米降为15厘米,不可食草和毒草增加了15%。草原鼠虫害面积达128.67万公顷,占天然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7%,每年因鼠虫害损失牧草达4.8亿多公斤,草原沙化、裸露问题愈加突出,仅黄河玛曲沿岸沙化面积就达5.33万公顷。

(六)生物多样性蜕变

甘肃省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包括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近20多年来甘肃省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明显。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质量不断下降;森林面积减少、草源“三化”面积扩大;湿地生态系统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全省目前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珍稀濒危种类达186种,受威胁减少的野生动物和禽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和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这种结构性“刚性”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的公共品性决定了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当地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而且导致了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涝、冰雹、干旱、鼠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接连发生,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个别地方还出现了生态难民。

甘肃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甘肃的生态安全,也正威胁着甘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甘肃生态环保状况的舆情调查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热点常常能够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既能反映出人民大众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变革的态度,又能传达出哪些是人民大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使甘肃省各级管理决策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这些社会热点,了解社情民意,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科研人员采用半结构式问卷方式(即给出多个候选项供被访者选择,又给出超出问卷答案范围的空间,可以做出另外的阐述与回答),分别于2006年、2007年就包括“生态环保问题”在内的若干社会热点问题对省内部分地区的各阶层公众进行了舆情调查。

(一)社会各阶层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

2006年问卷调查表明,处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被访者以61.11%、66.67%和50.00%的比例选择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别居本阶层对社会热点关注度的第3位和第4位。经理人员和农民分别以36.36%和52.54%的选择,位居第5、6位。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虽然分列为第7、8位,但是被访者却有46.77%和50.00%的比例关注。下岗工人、服务业员工和个体工商户则分别有23.08%、34.62%和28.13%的关注,居第7、8、9位。2007年问卷调查显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被访者,占被访者总数的43.19%,居全部社会热点的第9位,与2006年度大体相同。但各社会阶层本身的关注程度有所变化: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和经理人员分别居第3、第4、第5位,其关注人员比例和位次都比2006年有所提高,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与贯彻在这几个阶层中的影响增强;而办事人员、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关注人员比例有明显下降,其位次也明显退后(详见表1)。

表1 2006年、2007年甘肃社会各阶层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

img5

调查结果显示,生态环保问题成为甘肃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生态环保意识已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之中。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反映出社会公众在关心自身的利益问题同时,也关注到社会公共利益。

(二)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舆情分析

运用同样的方法,2006年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专门就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五个问题:(1)您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设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建材污染、垃圾污染、沙尘暴、粉尘污染、食品污染、放射性物质、农业污染、化肥农药、森林污染、沙漠化、废电池、工业废渣、尾气、药品污染、冶炼、造纸、家具污染、食品袋、酸雨、视觉污染、语言污染、温室效应等选项);(2)您所了解的环保组织(分设自然之友、地球村、地球纵观、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保文化促进会、动物保护组织等选项);(3)您所参与的环保活动(分设保护母亲河、保护大熊猫、保护野生动物、清理公共场所的垃圾、关注环保事件、支持环保运动等选项);(4)您对环保问题的评价(分设极端重要、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无所谓等选项);(5)您所主张的环保政策(分设先污染后治理、预防为主不能破坏环境、环保优先、破坏不可避免等选项)。

调查表明,第一、第四、第五个问题的回答非常明显,各界反应高度一致,这充分说明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公共性、普遍性和重要性。具体来说,对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关注度很高,分别是69.42%和69.72%。其次,关注度比较高的依次是垃圾污染(30.28%)、工业污染(23.24%)、噪音污染(22.94%)、汽车尾气污染(16.82%)、白色污染(15.29%)、沙尘暴(14.02%)、食品污染(13.46%)。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53.83%的人认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分别占36.09%和17.74%),11.62%的人认为工业污染是最大的环境污染,三项合计,65.45%的人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工业污染最为敏感,说明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点和要害。同时说明,有近30%的人们尚未认识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85%的人不知道白色污染,86%的人没有意识到食品污染,83%的人没有注意到汽车尾气污染(不知道),99%的人不知道废旧电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7%~ 8%的人甚至于对于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无所知或者漠不关心。

调查表明:认为环境问题“极端重要”的人占48%,认为环境问题“非常重要”的人占44%,认为“重要”的占6%。以上合计:98%的人都表现出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只有不到2%的人认为环境问题不重要或者无所谓。由此可见,公众的环境意识已经明显增强。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95%以上的人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主张“不能破坏环境、预防为主”的人占28.13%,主张“避免破坏环境、环保优先”的人占67.89%)。只有2.14%的人主张“为了经济发展可以破坏环境”、可以“先污染后治理”,1.53%的人认为环境破坏“不可避免,治理可以善后”。

调查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存在着差异。如:参与环保活动中“关心环保事件”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理人员(60.00%)、私营企业主(61.54%)、办事人员(65.38%)、专业技术人员(55.74%)对于环保事件的关注度比较高(关注度均超过了50%);而产业工人(25.64%)、农民(26.56%)、个体工商户(39.29%)和下岗失业工人(34.21%)的关注度就比较低(关注度均低于40%)。说明不同阶层的人,文化素养不同,环保意识有所不同。

调查表明,公众对于环保组织的了解程度不高,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也非常有限,这说明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环保意识很强,环保行为较弱,环保教育和环保措施滞后。调查显示,50.46%的人关注到“中华环保基金会”,47.40%的人关注到“动物保护组织”,17.43%的人关注到“中国环保文化促进会”。对于民间环保组织,有22.02%的人关注到“地球村”,8.56%的人关注了“自然之友”,绝大部分人对于民间环保组织(NGO)是不清楚、不了解的,更谈不上参与和支持。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或者说是参与意识),有29.36%的人关注到“保护母亲河”,39.45%的人参与了“清理公共场所的垃圾”,13.15%的人关注或者参与了“保护野生动物”。由此可见,公众对于环保活动的参与意识薄弱,参与面很窄,参与程度不深。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环保活动的社会性与群众性就体现不出来,环保意识就不能转化为环保行动。

调查表明,社会各阶层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对于各种环保问题的观点基本相同,对于不同的环境问题,各个方面的关注度和侧重点也是基本一致的。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度极高,普遍认为环境保护问题非常重要,说明环保意识较强,环保觉悟很高。然而,相比较而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不知所措,无的放矢,对于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认识模糊,认识程度很浅,参与活动很少,对于环保组织的了解很不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