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结构变迁

人口结构变迁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乌江流域的人口结构和规模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乌江流域的战乱导致这一地区人口锐减,而明代与清代的大规模移民基本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早期人口构成;另一方面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增长极为迅猛,尤其是清代后期。类似这样的人口变革历程在乌江流域是非常典型的。

2.3.2 人口结构变迁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的人口结构和规模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乌江流域的战乱导致这一地区人口锐减,而明代与清代的大规模移民基本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早期人口构成;另一方面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增长极为迅猛,尤其是清代后期。

据《涪陵市志》记载,经过元末的战乱,明朝建立后,不少湖北、江西籍的军人、商人等落籍涪州,户口逐渐回升。明末清初20余年战争,涪州又几乎“百里无烟”,户口损失严重。康熙四年(1665年),逃亡避难者始逐渐返涪。此后,大批“湖广”(今湖北、湖南省)等地移民入涪“插占落业”,大量垦殖。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清政府实行“盛世滋生丁口永不加赋”的政策;乾隆年间,玉米、红苕、洋芋等旱粮作物广泛引种,粮食产量增加,人口随之增长。其后至清末,涪州户口增长最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州已是“户20万,口百万有奇”[22]。类似这样的人口变革历程在乌江流域是非常典型的(图2.15)。

img36

图2.15 涪陵汉至清代人口变迁图

资料来源:据《涪陵市志》资料绘制

又据贵州省明清人口数量的统计,明万历年间,贵州仅29万人,明末发展到约65万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人口增至308万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口增至529万人,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贵州人口达到832万人[23]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复苏,还表现在一些重要口岸的繁盛上,如涪陵,自清代实行计口授盐以后,成为川盐入黔的四大口岸之一;19世纪末以后,又成为乌江流域山货土特产品和百货物资的集散中转口岸。

从民族分布格局的改变来看,伴随明清移民源源涌入,到了清代中叶,贵阳及各府州县城厢基本都是汉人居住,并以同乡、同行、同宗关系相结合,设立会馆、行会、宗祠。黔北及黔东北一带,地近川湖,汉族移民最多。遵义府、思南府、石阡府等处,汉人居多,或汉人与苗民杂处,有些地方已无苗寨。贵阳、安顺、平越等各府“夷汉杂处”或“汉人多于苗户”,或“苗汉相兼”,或“夷多汉少”,各地比例不同。黔西北地区,过去汉人极少,改土归流后,黔西州汉户为苗户的两倍多,威宁州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四川等处流寓”[24]

从人居环境开发建设的角度来讲,明、清两代乌江流域的大规模移民垦荒、筑城事件实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乌江流域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与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中原聚居文化在乌江流域迅速繁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央王朝收获颇丰:拓展了中央王朝军政范围,获取了流域资源与赋税,缓解了中原人口压力,壮大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度,城镇与聚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在这一时期乌江流域人口构成迅速地“由夷变华”过程中,暴露出的民族与社会问题,以及后期人口数量大增长、大垦荒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也足以令人为之震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