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这些环保工程都是在西部地区实施已久的项目。
资料显示,乌江流域的防护林建设开始较早。例如涪陵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营造防护林,1990年启动了林业上第一个国家级工程项目——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规模79.6万亩,1992年对乌江流域的荒山荒坡进行了飞播造林,1995年启动世界银行贷款多功能防护林示范工程建设,总规模9万亩,2000年关闭项目,1998年启动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长江植树造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营造林工程,1999年启动了中德合作造林项目。乌江流域防护林建设累计完成7.15万亩。其中长防林建设2万亩,多防林建设2万亩,天保林建设1万亩,生态林建设1万亩,义务植树造林1万亩,中德合作造林0.15万亩[20]。
多年的实践发现,乌江流域的退耕还林工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多是沿袭传统的营林模式,树种单一,树龄同一,结构简单,形成大片纯林,大都是老三样——松、杉、柏,而不是自然的混交林。这种群落结构单一的森林,生态基础脆弱,很难建立生态功能健全、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且极易受到病虫害和火灾侵袭,其生态效益十分有限。有的地区在植树过程中过度挖掘地面灌木和植被,反而造成了二次生态破坏[21]。
2)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治理工作
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中,乌江流域各地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推进整个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指导下,各地抓住流失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吃粮、燃料、发展经济三大问题,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进一步摸索和总结出符合本地实际、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如毕节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顶植树、封山育林育草;山腰栽植物墙、坡改梯、横坡聚垄种植;梯地栽种绿肥、牧草;山下搞田园经济,多种经营;平川坝区兴修水利,集约经营,取得良好的效果[22]。
小流域治理竣工验收后的统计测算表明,小流域蓄水保土能力增加,大大减少了库、塘、河道的泥沙淤积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避免了坝区良田好土被水打成沙壅的现象,防洪减灾效应十分突出。如毕节市观音河小流域的何官屯镇,过去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1.62%,人穷地瘠,生态失调,灾害频繁。1982年4月25日,一场仅67.4mm的降雨,使山洪泥石俱下,数十公项良田被泥沙掩埋,上百间房屋被毁坏,造成3人死亡,损失惨重。1989年“长治”工程实施以来,通过近10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坡改梯、修拦山沟、打谷坊、建水窖,营造水保防护林,种植经济果木林,实施封禁治理等,如今该镇的周围已是山清水秀,面目一新。1993年9月24日,该地发生一场降雨量113mm的大暴雨,却没有造成任何明显灾害损失,与治理前形成了鲜明对比[23]。
3)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达到某种保护目的而加以划定、管理的地区,或是一块具有明显自然价值的自然或近自然地区。它也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或是利用自然的一种独特方式。或者说它是保护全球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其研究和信息交流的网络,或是一类在生态上有代表性的景观。”[24]
在乌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逐渐受到重视。2002年,重庆市组织召开首次全市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以生物安全和多样性保护调查、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决定在乌江流域增设黔江武陵山自然保护区[25]。
截至2003年底,乌江流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南川金佛山、铜仁梵净山、威宁草海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绥阳宽阔水、道真大沙河、沿河麻阳河、武隆白马山、黔江小南海5处[26]。
1999—2003年,流域贵州省境内已建自然保护区达到21个,重庆市境内已建自然保护区达到8个,且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是这一时期才建立的。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政府对加强乌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