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空间开发管制

区域空间开发管制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更具体的,在制定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依据时,可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情况对城镇发展是否能够获得区域资源环境支撑的情况进行研究判断,从而对城镇化扩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行调控。因此在乌江流域,进行耕地保护、水源保护、生态保护以及能源的合理开发研究应当成为乌江流域城镇体系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重要内容。

4.5.3 区域空间开发管制

对区域空间开发进行管制,是要把城镇体系研究中往往只重视开发建设的布局转向同样重视资源保护利用;从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判断来规定城市规模和指标的传统方法转向,运用环境容量标准和科学的建设标准来引导城镇发展;从确定发展项目转向同时确定保护内容。这对于山地流域的城镇体系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在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可居住性程度分析中已经指出,乌江流域大部分位于“难于高密度聚居”的地区,一些地区“不宜于高密度聚居”。因此,在乌江流域城镇体系建构的空间格局建构中,除了以“发展”的“正向”思维对诸如开发的极核、开发的轴线作出引导之外,非常重要,也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如何进行区域空间的管制,如何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的禁止开发区域以及限制开发区域。其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生态敏感区、资源超载区等可能不堪开发重负的地区进行开发可行性研究与开发行为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不合理的高密度聚居模式出现。

吴良镛教授曾对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的发展模式提出过两种构想,一是沿交通轴,在合适的地带,布置“葡萄串”式的城镇组团,发展城镇走廊;二是将交通轴、“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融入区域生态环境中,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新形态(图4.16)。吴良镛教授指出:“保持一个绿色空间系统的目的不仅是在于为城市地区中提供足够的公园、游憩场所,更大的作用是制约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态。”[36]实际上,对区域绿色生态安全网络系统的建构就是对城镇体系进行区域空间管制的一种良好手段(图4.17)。

img113

图4.16 吴良镛教授对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模式的构想

资料来源: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img114

图4.17 京津唐地区生态安全网络示意图

资料来源: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更具体的,在制定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依据时,可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情况对城镇发展是否能够获得区域资源环境支撑的情况进行研究判断,从而对城镇化扩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行调控。以对贵阳乌当区所作的自然资源量及其人口承载量的分析为例(表4.2)。

表4.2 乌当区自然资源量及其人口承载量(1998年)

img115

资料来源:张晓军,张均.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6)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明确地判断出城镇发展的环境资源压力来源,为避免盲目的开发和建设造成更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可以据此采取对区域空间开发进行管制的措施。

从乌江流域的整体情况定性分析,耕地、水源、能源、森林等资源环境因素是作为制约城镇发展以及城镇体系建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乌江流域,进行耕地保护、水源保护、生态保护以及能源的合理开发研究应当成为乌江流域城镇体系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重要内容。

从整个流域的范围来讲,乌江流域贵阳、遵义和六盘水三大城镇群的土地及能矿资源条件较好,它们之间的发展轴带是区域开发的重点地带,应致力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以形成密集的城镇群、城镇带,体现出“点轴发展”理论引导下的空间结构特征。

乌江上游毕节、大方、赫章、纳雍等黔西北地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地区,其开发要形成以毕节为中心的农牧—生态建设综合发展区为重点;道真、正安、务川、沿河、德江、凤冈、思南、石阡、余庆、瓮安等黔东北地区受喀斯特地貌影响地形破碎,应形成以农林—生态建设综合发展区。这些地区必须作为整个乌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基地,因此要求其城镇开发要在水土保持、耕地保护、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带动农产品流通的策略下进行发展,与之相悖的城镇发展项目必须严格管制。而在这种的空间开发管制策略影响下,这些地区的城镇在一定时期内会以一种比较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存在。

乌江下游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等渝东南城镇,受白马山、武陵山系、大娄山脉的阻隔,被局限在一条狭长的乌江槽谷地带,仅秀山用地条件较好。伴随渝怀铁路等交通轴线的开发,渝东南地区的城镇必然面临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其所处区域是重庆市域以及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这些地区的城镇并不能都要求“做大做强”,甚至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恶劣的城镇的空间增长模式应被限制,比如武隆县城。渝东南地区的城镇发展要突出生态产业区的特征,沿轴线开发的模式也不能与遵义—贵阳—六盘水城镇发展轴线的密集开发相提并论,只能形成松散的、以广大区际生态绿化间隔的串珠状城镇发展次要轴线。

乌江中游的贵阳、遵义和上游六盘水三大城镇群的土地及能矿资源条件较好,它们之间的发展轴带是区域开发的重点地带,可以致力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以形成密集的城镇群、城镇带,体现出“点轴发展”理论引导下的空间结构特征。涪陵地处乌江和长江交汇之处,同属于乌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目前虽是重庆城镇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镇,但实际影响力较弱。随着乌江梯级开发,航运发展,涪陵区作为乌江和长江联系的重要节点,应形成对乌江流域更有效的辐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