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森林防护体系建设

森林防护体系建设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乌江流域各个地区的地理地貌条件差异显著,对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影响较大。因此,乌江流域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大力发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强大支持作用,这既有利于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养护,又有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流域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

6.3.1 森林防护体系建设

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建设中,流域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建设是关键所在。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和能量物质转化的高效性决定了它强大的生态功能,它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是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img168

图6.7 我国与美、日能源耗竭占GDP比重的比较

遗憾的是,乌江流域的原始森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毁坏程度达到顶峰,1987年毕节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8.9%,而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较大的水城、六枝两县,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有2.6%和3.3%[10]。这一情况与当时全国GDP增长建立在巨大的能耗基础上这一时代背景相吻合(图6.7)。在这种局面下,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重点是将残存的山地天然林作为森林生态体系中的生态源进行最严格的保护。

首要,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对流域生态平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次生林所无法比拟的,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重点保护是最好的办法。其次,对于流域内已经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而言,其生态系统通常经过了多年的积累,生态多样性开始增加,但是,与原始森林相比,天然次生林往往更加接近人类活动强度剧烈的地区,由于缺乏严格保护更易受到破坏,从生态重建的角度来看,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更难,因此,也应当采取措施严格保护。对已经遭受破坏或受过干扰的山地天然林,要有计划地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乌江流域的水热条件好,只要有母树,让其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很快就会自动恢复为森林,即便是灌丛,生长也很快。目前通过人工还不易造出种类复杂的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森林,因此封山育林对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将会事半功倍。

对于已经完全遭受破坏的荒山而言,需要快速地改善区域景观生态基质,大面积地进行植树造林。虽然近年来经过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森林覆盖率指标已经有了较大的恢复,但从现有的森林恢复情况来看,新形成的人工林的景观生态结构还比较单一,无论从生态效益还是景观效果来讲都无法与原始森林乃至天然次生林相比。在这种情况下,仅重视森林覆盖率显然是不够的。对于乌江流域而言,人工森林防护体系应考虑以下建设原则:

1)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总的原则应当是建成林、灌、草有机结合的森林群落,建成逐渐向顶级方向演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其最大的生态保护功能。但是,乌江流域人多地少,农村经济落后,森林覆盖率低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人居开发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前文已经提到,单纯地强调生态效益,不顾当地人民的生活是不现实的,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此,需要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出发,考虑包括生态防护林在内的多类林种的建设,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贫困山区,应优先考虑以经济性为主、生态性为辅的森林体系建设。只有对多种林业类型进行综合部署与建设,才能在总体上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使社会效益得到体现。

2)因地制宜

乌江流域各个地区的地理地貌条件差异显著,对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影响较大。由于乌江流域上下游为陡坡集中分布区,中游为缓坡集中分布区且地貌组成与自然降水也存在差异,因此流域内水土流失作用表现出上游强、下游次之、中游相对较弱的规律[11],而流域内地貌类型的交错分布,也使森林生态环境表现出丰富的地带性。因此,乌江流域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应该考虑区域差异性,根据上、中、下游地区的各自特点,地理地貌位置的不同,以及山地立体气候和各区域土壤与岩性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森林体系建设策略。

3)林农互利

乌江流域平地面积小,山区面积大,耕地多分布于山坡上,农、林生态系统互为交错、互相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而作为生物生产系统的农业,它本身也包含了林业生产的部分。所以乌江流域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农地景观格局会有所交叉,又互相支撑。因此,乌江流域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大力发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强大支持作用,这既有利于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养护,又有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流域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

4)共生养护

不同物种或生物群落之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称之为共生,其结果可使所有共生者相互养护,以较少外部投入,获得系统整体较高的生态效益,而且通过增强物种或群落之间的共生养护,实际上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对于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的乌江山地流域,坚持共生养护、互惠互利的原则对其森林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乌江流域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林种结构、群落结构与成分设计等方面,都要尽量避免采用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和种群组合方式,以及单一经营的产业结构。具体来讲,应成体系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山坡固土林、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有计划地营造用材林、薪炭林、水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综合类森林;应多树种混交、乔灌草搭配,造就群落结构复杂、多样化程度高、生态系统稳定、生态效益良好的森林防护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