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思路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思路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意味着选择、维护重要的自然乡土物种斑块,对某些潜在的战略部位加以保护或引入适合的斑块,使他们成为“跳板”;意味着建立源周边合理的生态缓冲区,以及构筑源间有效的联系和辐射廊道。应以此作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中的源,并发展成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的基地。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建构的时序对人居环境的安全保障有重要的影响。

6.3.4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思路

景观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它们由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这种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而被称为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17]。景观的空间镶嵌结构决定着物种、物质、能量和干扰在景观中的流动。一个安全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是稳定的,它所控制的景观生态过程是基本适宜的。安全的景观格局不仅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完整,而且可以在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的层面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

区域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是针对最优景观格局而言的[18]。该理论强调:“当某种理想条件不能满足时,规划师应该如何向决策者提供一系列非理想的、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景观格局,它们分别在不同层次上维护景观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显然,这一格局并不是按照理想化的景观格局建立方式为出发点,也不能使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要素都得到保护并持续下去,但是,其中关键性的格局确立后,所形成的空间控制能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形成最低限度的健康和良性发展。这对于解决落后或发展中地区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因为,落后和发展中地区由于面临发展的需求,很难实现景观生态格局的理想方式,作为替代的景观安全格局,能够在较低的水平上维护景观过程的健康与安全。

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乌江流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现实因素,建构安全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从结构上为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19]

源(source):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它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buffer zone):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

源间连接(inter-source linkage):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辐射道(radiating routes):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strategic point):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stepping stone)。

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功能组成基本上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分析模型相对应,都是以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基本模型,一般情况下,源、战略点和缓冲区在景观基质中较多地以斑块的形式存在,而源间连接和辐射道是联系它们的廊道。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意味着选择、维护重要的自然乡土物种斑块,对某些潜在的战略部位加以保护或引入适合的斑块,使他们成为“跳板”;意味着建立源周边合理的生态缓冲区,以及构筑源间有效的联系和辐射廊道。

根据对乌江流域景观生态特征的分析,以及上述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的一般模式,在当前人居环境建设开发的背景下,提出对乌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的建构构想:

1)控制人居环境开发建设的分散蔓延,保护自然基质

在流域中,应对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在合适的地区集中进行居民点建设,改变山地流域常见的聚居规模过小、分布过散、质量不高的状况[20];应严格控制矿产开采,尤其是严厉禁止小煤矿的随意开采,因为任何居民点和工矿点都是最强烈的人工干扰斑块,对自然基质将产生强烈的“穿孔效应”。一旦自然基质被破坏后,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最基本的要素——“源”将无以附存。

2)珍视并重点保护流域中现存的生态源

主要指保护流域中的大型湿地、森林等维育乡土物种生息的地区,尤其指以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水库、湖泊为核心,大力培育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防护林,扩展大型自然斑块的范围。应以此作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中的源,并发展成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的基地。在此基础上要有规划地加强建设大型斑块通向外围景观的辐射通道,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态廊道,争取形成网络状格局,以增强景观生态源在区域景观中的辐射和控制能力。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流域开发建设对这些大型自然斑块的不利影响,明确限定其空间位置。

3)建立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农地景观格局

加强农地景观格局的优化组合,整合现有的山塘、残存林地等趋于破碎的小型斑块,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增强它们之间的有效连接,提高斑块的质量和生态效益,采用荒山绿化、陡坡还林等方式,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林地斑块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在果园、稻田、庭院等生产性斑块中引入生态缓冲与防护系统——防护林或农田防护林、树篱、护岸林等微景观结构,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图6.9)。注重果园、农田防护林、农村风水”林、沟渠护岸林、护路林等生物廊道的连续性,加强不同单元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有机联系(图6.10)。

img170

图6.9 农地微景观中树篱和溪沟在物质、养分流失中的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图片重绘

img171

图6.10 福建下楼村可持续农业示范样区景观格局现状与规划设计

资料来源:李新通.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3)

4)培育弥补源间连接的生态战略点

加强生态跳板建设,人工弥补和改善自然廊道断裂后形成的破碎的跳板生境,通过规划选择重要的景观战略点作为生态跳板,逐步培育新的生态廊道。比如根据交点效应(intersection effect),选择山地河流廊道的重要节点(河心洲、河曲河口等)作为景观战略点,进行生态湿地建设和培育,这样不仅可以减缓山地河流的水流速度,而且可以强化横向廊道,培育河流廊道阶梯模式(ladder-pattern),使之成为水、陆生态系统交流的重要联系(图6.11)。

img172

图6.11 河流廊道的梯状模式

资料来源:Wenche E Dramstad,James D Olson,Richard T T Rorman.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6

5)改善河流廊道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河流两侧的纵向廊道。以本地植被绿化作为河流廊道的缓冲带,减缓流水侵蚀河岸,截留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水的两岸农田土壤污染物,保护河流水质;弱化城市与村庄建设对河流纵向廊道连续性的阻碍,降低山地河流廊道纵向上的易断裂性。至于河流缓冲带的尺度,华盛顿大学的Christopher W.May等人研究认为,小于10m的缓冲带几乎不起作用,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带,缓冲带宽度应该达到30~50m[21]

6)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建构的时序性

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除了必须考虑上述建构的各项空间格局之外,还应当注意建构的时序问题。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建构的时序对人居环境的安全保障有重要的影响。区域的森林防护体系、农地景观格局以及河流生态廊道的建立是在整个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建立中需要率先作出安排的重点内容。而人居环境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因此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的建设首先也应当致力于消除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各种灾害的直接威胁。乌江流域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投入能力有限,优先建设城乡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生态缓冲带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重点城市、工矿居民点与自然边界的缓冲区、自然灾害对城乡人居环境的影响区,以及铁路、重要公路等关键性的人工廊道的两侧缓冲带。优先对这些地带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建设,无论从对人居环境的生态维护和开发建设生态补偿的角度,还是从缓解和阻隔高度人工化的斑块廊道对自然基质的不良渗透和影响的角度,或是从改善人居环境景观视觉效果的角度考虑,都是投入最小、见效最直接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