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的环境保护与发展

宁夏的环境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纳入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四是自治区人民政府重视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发挥出环保监督管理的作用。五是重视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积极加强环境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协调环境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初步形成了宁夏环境保护科研体系。

第二篇 宁夏的环境保护与发展

近30年来,宁夏环境保护事业从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到推行工业污染源调查建档,从防治工业污染到实现污染防治的战略转变,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控制污染治理能力,到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实施绿色扶贫移民工程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扩大了湿地保护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能力建设,使宁夏的环境保护事业为本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宁夏发展战略的选择

宁夏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工业底子薄、人口基数大、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南部山区曾经有90%的生活贫困人口的困境下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宁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全自治区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使本来就很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摆脱这一压力的唯一选择。

宁夏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纳入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人大常委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已付诸实施。一是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始终强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二是积极推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强化了环境管理。三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四是自治区人民政府重视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发挥出环保监督管理的作用。五是重视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积极加强环境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协调环境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初步形成了宁夏环境保护科研体系。六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从小培养环境意识。

img56

全区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纪念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1.完善法律体系

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地方性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天然林区保护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试行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管理暂行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实施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的决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银川市矿产资源管理办法》《银川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银川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银川市噪声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20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这些地方性环境法规,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推进宁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以自治区主席为主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委员会,将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由原来的县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单位,各地、市、县也都成立了县级、科级的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各级环保部门各负其责、统一监督管理的体制已经形成。

自治区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各厅局主要领导组成,是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和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全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自治区环境保护局是自治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全自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目前,全自治区共有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10个,环境科研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不包括行业)、环境监理机构、环境教育机构22个,从事管理、科研、监测、监理、统计、教育的职工达508人。各综合部门、大型企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和行业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本部门、本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督。

三、推行工业污染调查建档,防治工业污染

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全区的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来抓,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防治工业污染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1.实现工业污染防治的战略转变

从1987年开始,组织专门机构,针对全自治区工业企业污染情况,重点选择514家污染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企业数占自治区总企业数的34.2%,调查企业产值为177069.1万元,占全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81.27%;对249家企业中的546台锅炉进行了登卡调查,对212家企业中的316台窑炉进行了登卡建档;还对340家企业的2210辆机动车进行了调查,调查机动车总吨位为3238.3吨,年消耗燃料量为16337.8吨,其中柴油年耗量为3909.1吨。对全自治区企业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了调查,全自治区企业年耗能总量为204.23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耗能系数为11.53吨标煤,其中最大企业燃料煤耗量为174.15万吨标煤,占全自治区能源消耗总量的85.27%。查清了370家企业排放废水量为7797.1万立方米/年,万元产值排放量为440.34立方米。通过调查,对全自治区的工业结构、工艺流程、排污状况以及废水、废气、污染物种类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后来进行的污染防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img57

1984年“6·5”世界环境宣传日作者在固原南关街为参与群众留言

2.在1990年组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全自治区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建档

从1990年4月到1991年4月,历时一年,对全自治区7.78万家乡镇企业中的2.23万家进行筛选,确定调查企业788家,其中对电镀、印染、淀粉、酿酒、制革、造纸、炼焦、化工、黑色金属冶炼、水泥、砖瓦、陶瓷、石灰、石膏、珍珠岩等主要污染行业的696家企业进行了重点调查,占调查总数的88%。

3.在1996年组织了第二次全自治区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

从1996年10月到1997年9月,历时1年,对全自治区19494家、年生产总值25.05亿元的企业,经过筛选后确定有污染的33个行业、1926家企业为本次调查对象。调查的1926家企业生产总值为15.69亿元,调查覆盖率为9.88%。1926家企业的193台使用锅炉达标排放的45台,达标率为23.32%;874台工业炉窑达标排放的仅有27台,达标排放率为3.09%。

上述调查的企业中资源、能源利用情况是:年工业用水量1688.90万吨,煤用量80.28万吨,电消耗量57823.44千瓦·时。“三废”排放是:年废水排放量1050.46万吨,处理量266.24万吨,处理率25.35%;年废气排放量58.99亿立方米;固体废物排放量36.11万吨;全自治区乡镇工业黄河流域内有企业数1888家,占全自治区乡镇工业总数的98.02%,其中黄河上游下段内有1717家,占全自治区流域内企业数的90.94%;废水处理量264.04万吨,处理率25.14%,其中黄河上游下段的废水处理量263.54万吨,处理率25.33%。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调查建档,调查产值覆盖率达62.63%,查清了全区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25.05亿元,占全自治区农业总产值56.50亿元的44.34%,占全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12.67%。通过调查建立档案,编写出比较完整的《宁夏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报告》,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

img58

作者(右三)陪同专家学者进行项目考察

4.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有新突破

根据对全区工业污染、乡镇工业污染情况的调查,向自治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以下决策参考:对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强化环境管理和治理措施,采取综合防治;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这些建议经政府决策部门采纳后,使宁夏的工业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大了限期治理的力度,全自治区共完成治理项目800多个,投入治理资金约2.14亿元,其中限期治理项目由1994年31个增加到1995年的152个。二是“八五”前4年,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全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15.9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193.62亿元,后者为前者的12.13倍,年均递增率9.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33元增加到3746元;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23.6亿元增加到201.79亿元,而工业污染物总量排放却未成倍增长。截至1995年年底止,全自治区工业废水处理率由1994年的59.5%提高到1995年的91.5%,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达86.5%,工业粉尘回收率61.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8.7%,工业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企业)1085.37亿立方米/年,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931.62亿立方米/年;烟尘排放量9.39万吨/年,工业粉尘排放量5.42万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7.27万吨/年,基本与上年排放量持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监督,三大环境保护政策得到贯彻实施。

5.“三同时”“三同步”制度得到加强

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控制新污染源起到了监督作用。目前,全自治区持有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单位有7家,其中持有甲级证书的1家,持乙级证书的6家。全自治区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约50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了95%,征收排污费由1994年的716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1011元。

6.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宁夏在改革时期,十分重视把城市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从1984年开始到1996年对5个城市、69个建制镇完成了总体规划,除一个市外,其余的均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在编制总体规划的同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防治污染和垃圾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截至1996年底,全自治区城市绿化面积为246公顷,其中5个城市(银川市、石嘴山市、青铜峡市、吴忠市、灵武市)为219公顷,15个县城为27公顷,5个城市的园林绿化面积为975公顷;全自治区已建成城市公园22个。

7.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全自治区城市面积为5348.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980年为75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数的20.1%,1996年达到175万,占总人口数的33.6%,增加了133%;建成区面积109.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267人/平方公里,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6.47升,自来水普及率94.49%。1980年宁夏设市的城市2个,1996年增加到5个,1950年到1996年的47年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为10亿元,其中:改革时期的1978年~1996年9年总投资8亿元,占80%。目前,宁夏城市气化率由1990年的15.4%提高到1994年的56.0%,集中供热面积由215万平方米增加到136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8.7%提高到23.1%;人均绿地面积2.3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05平方米;在全自治区20个市(县)中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平均为60.5%,其中:银川、石嘴山、吴忠、青铜峡、灵武5个城市的居民用气普及率平均为63.3%,用气总户数为19.05万户,人口为59.93万人口;城市污水处理率(以城市内的工厂为主)为18.51%。

8.城市垃圾处理率有所提高

城市垃圾处理是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以银川市为例,1995年全市人口53万,有专职环卫人员1297人,其中:固定职工587人,市容管理人员98人,清粪工133人,垃圾装卸工94人,街道清扫工385人。市区有大小街巷200余条,清扫面积244万平方米,年产垃圾量22万吨,其中:生活垃圾17万吨,处理率58.9%,人均日产垃圾1.1公斤,年产粪尿12万吨,人均日产粪尿0.8公斤,粪尿处理率40%。从以上比例看,银川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日产量有下降趋势;1980年人均日产量2.7公斤,1990年1.25公斤,1995年1.1公斤,预计到“九五”期间由1.1公斤下降到0.9公斤。银川市用于处理城市垃圾的经费也逐年增加,1950年为1万元、1952年为60万元、1985年为198万元、1989年为230万元、1995年为1058万元。

9.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了污染治理步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副主席为组长的宁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领导小组,与10个市(县)和企业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实行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经过10多年的实践,现已建成烟尘控制区17个,面积约63.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面积40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年底止,全自治区关停“十五小”企业数量已达到684家,占应关停企业708家总数的96.7%。截至1996年底全自治区年产原煤1615.68万吨,拥有国有重点煤矿13处,有3万吨以上洗煤厂11处,能力942万吨,年原煤入洗量676.11万吨,占全自治区原煤产量的42%。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区、地、市(县)领导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把定量考核工作纳入到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这初步形成了主席统一领导、市县长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运行机制。

四、开发旅游事业初见成效

宁夏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保护区的对象明确,措施得力,景点建设速度快,旅游环境得到了改善,旅游事业得到发展。目前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有20多处,如西夏王陵、海宝塔、南关清真寺、华夏西部影视城等。自开发以来,“八五”期间景点接待海外游客14616人次,创外汇341万美元。1996年接待海外游客4218人次,创外汇114万美元,接待人数比1995年增长15.4%。1996年接待国内游客15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2.5亿元,接待人数比1995年增长15.38%。现有旅游机构16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其中区级机构6个,管理人员100余人,因而旅游事业已成为宁夏第三产业的重要部门之一。

img59

作者在签字仪式上

五、国土整治与移民开发有新进展

国土整治是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宁夏的国土规划从1984年开始,先在宁南山区8县试点,试点工作于1986年结束。1987~1992年全面展开,共完成了20个市县的国土规划,编制出版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宁夏国土资源》,进行了10个专题规划、7个专题研究,包括:《宁夏国土资源》《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宁夏国土资源地图集》等成果,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宁夏国土整治研究成果显著,比如汪一鸣教授编著的《不发达地区国土开发整治研究》,论述了宁夏及地、市、县的国土整治问题,提出了宁夏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的规划方案,此外还有《80年代宁夏的“吊庄”、农村区域开发和协调人地关系的新模式》《宁夏环境问题现状与整治规划设想》等,这些成果为宁夏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提供了新的素材。

img60

1968年4月作者(右)和黄祥技术员在泾源县金光大队田间研究科技

1.实施扶贫移民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7年,积极从南部山区迁移贫困人口,积极进行异地开发建设,已建设吊庄15处,缓解了南部山区人地之间的突出矛盾,仅此解决了25万农民的温饱问题,移民吊庄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生态效益初见成效

移民工程的建设实质上是引黄河水,开发荒漠,改造土地,使干旱沙漠变成人工绿洲的再造过程。通过10余年的改造,昔日飞沙弥漫、植被稀少、人迹罕见、飞鸟不到的干旱荒漠土地如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荒漠变绿洲由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是土地平整、树木成林、林带交错、林粮相间、花草相嵌、田野碧绿、村落林荫、花蝶飞舞、燕雀归来,一个“绿满农田渠结网,年种年收水浇田”的生机盎然的人工绿洲展现在世人面前。荒漠土地资源得到利用,盐碱土壤得到改良,大多数土地经过平整、灌溉和种植,有机质和养分明显增加,80%以上的耕地成为中高产田。

3.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移民吊庄开发初期,粮食亩产平均150~200公斤,开发后亩产量平均达到600~700公斤,人均收入达到733元。

4.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对策。目前已见成效的有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固原市原州区的陶庄、上黄生态农业试点乡和60个生态农业试点村,以及不同类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试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自治区10个县、乡、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世界关注的治沙奇迹,成为世界治沙的范例。全自治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000万平方米,治理荒漠土地2000万亩,固定流动沙丘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4.85%提高到1995年的6.37%。

5.实施“1236”工程(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

“1236”工程为100万人脱贫致富、求温饱、奔小康而奋斗,是一项迎接新世纪的宏伟工程,也是宁夏人民迎接新世纪的一项激动人心的宏伟规划。工程建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将是巨大的。其一,移民迁入区新增灌溉面积90.6万平方米,改善固海扬黄老灌区面积39.45万平方米,农林牧年净增效益81430元。其二,扩大了人工绿洲,稳定了绿洲内部和生态结构,促使农田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其三,由于防护林、四旁林的增加,绿洲向荒漠外围扩展,防止风沙侵袭和土地沙化。其四,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将取代原始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

6.生物多样性保护有进展

img61

宁夏近几年来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运动,经过40年几代人的奋斗,在这方面已获得了很大成效。截至1995年,全自治区森林面积达14.6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6.37%,全自治区幼林面积为36.8万平方米,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6.94万平方米,林木蓄积量674.28万立方米,草地面积265.5万平方米。宁夏现有植物1685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有脊椎动物5纲29目82科247属411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51种,一类8种,二类43种;在保护发展的基础上,对于破坏动植物的犯罪分子进行依法惩处,使滥捕、乱猎的现象有所收敛。

7.自然保护区有所扩大

截至1996年已建成自然保护区8个,保护区面积28.45万公顷,从业人员达800多人。

六、环境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和促进了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一批环境科研成果。

1.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有所拓展

宁夏的环境科学技术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本区科技工作的一部分,环境科学技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同和重视。以自治区环境保护研究所为例,截至目前,已取得了几十项环境科研成果,如:《宁夏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报告》《宁夏工业污染源调查报告》《宁夏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技术报告》《彭阳县白阳镇水土环境背景值研究》《宁夏工业技术科学综合调查》《黄河渔业资源调查》《宁夏银川市环境质量评价》《银川市三大排水沟和宁大湖污染现状调查

img62

1997年,作者参加“宁夏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培训班合影

及水质评估》《贺兰山东麓综合考察》《宁夏黄灌区有机氯农药在土壤和小麦中残留状况研究》《宁夏大武口地区铍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固原地区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的调查研究》《固原地区人口环境容量研究》《宁夏生态环境评价与科技发展战略》《公元2000年宁夏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泾源县城市环境规划研究》《宁夏环境整治规划》《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等,其中2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同时,还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为科学技术领域充实了新的史料。截至1996年共发表论文87篇,约261万字。目前,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主持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2.环境教育逐步发展

宁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保护宣传工作。1988年在全自治区首次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电视知识竞赛活动;还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活动采访,发表报道稿件数篇;全自治区已近200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了环境课,编写了《环境保护教材》,银川市第九中学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

3.环境监测工作成绩显著

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从1981~1997年的17年间承担了对地下水、地面水、饮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气、废气、酸雨、土壤本底值、固体废弃物、生物、植物、噪声、仲裁等业务工作,截至目前,分析项目达186项,真正成为宁夏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区、地、市、县和行业监测机构起到了“耳目”作用,较好地为政府职能部门及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数据,现有3个站已通过了国家和省级计量认证并获得了合格的计量认证证书。1995年全自治区各级环境监测站共测得大气监测数据4032个、地表水监测数据5187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数据4720个。

宁夏近几年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日本海外协力事业团、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日本岛根县环境生活代表团、联合国环境署官员、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及美国、加拿大有关方面和人士,就环境保护项目引资与技术合作事宜进行了业务洽谈。

七、结束语

宁夏在环境、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协调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就,进一步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意义。但是宁夏的区情决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宁夏将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力争使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使宁夏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把宁夏建设成山川秀美的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1997年9月在《宁夏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培训班》上的发言,原文载《宁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998年9月内部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