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

宁夏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

时间:2024-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脚手架”和“左右手”。宁夏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环境理论研究与环境监测的统一,在3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环境科研成果和环境监测数据,为宁夏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8年成立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首次提出宁夏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地球化学分析值,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制定地方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 宁夏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

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脚手架”和“左右手”。高楼大厦的建设若没有坚实的地基则无法下手,环境管理若没有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在理论上起码是不得要领的;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因此环境管理工作和环境科研监测是一对分不开的“兄弟团队”组织,只有这样的“兄弟团队”组织才是完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宁夏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环境理论研究与环境监测的统一,在3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环境科研成果和环境监测数据,为宁夏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简 述

宁夏的环境科技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自治区计划委员会设立了“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办公室,统管全自治区“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1975年后成立了银川市、石嘴山市、银南地区陆续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和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工作。1978年成立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环境科技工作进入新阶段,从单纯抓工业“三废”污染治理,转到立足于防治自然生态破坏,全面地综合管理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阶段,开展土壤、环境生态、工业污染源、电磁辐射、大气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系统、高氟地区氟化物对生态环境影响、水源地下水质监测、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30年来在环境科技研究、环境科技推广、环境学术交流、环境评价、环境技术研发、环境科学普及、国际合作、刊物出版、技术咨询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一批优秀环境科研成果,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及各种报告,并且多次获得各种奖励。

二、环境科学调查研究

1.宁夏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

1986~1990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金国兴等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宁夏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对宁夏境内10个主要土类进行背景值采样、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并建立宁夏土壤样品库。首次提出宁夏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地球化学分析值,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防治土壤环境污染、制定地方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990年宁夏土肥研究所及宁夏农林科学院戴治家、朱子杰、魏秀云等完成宁夏土壤中主要化学元素背景值研究。该研究应用系统论原理,以防止污染和样品代表性为基础,控制分析质量,采集、测定宁夏8大土类419个土样的钴、镍、铅、镉、铬、砷、汞、硒等8种元素的含量。采用显著性分级法,编绘了百万分之一的各元素背景分布图。1991年12月,中科院及固原地区环保办公室,彭阳县科委田均良、孙世文、米超进行《彭阳县白阳镇水、土壤元素环境背景值研究》。

img72

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

1998~1999年,宁夏环保研究所、泾源县科委、泾源县环保局孙世文、拜学英、赫金广等完成宁夏泾源县县城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课题,该项目是宁夏第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课题。

2.工业和放射性污染调查研究

1980~1982年进行全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调查和建档。1985年固原地区环保办公室、固原地区卫生防疫站孙世文、包佩鑫等共同完成了由自治区环保局下达的“固原地区重点工业污染源(四厂一院)调查”,首次摸清了固原地区四厂一院的重点工业污染源情况。

1986~1987年,自治区环保局和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组织自治区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业环保工作者共600余人,历时一年多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污染源调查》报告。指明宁夏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污染防治的途径、方向和对策。课题中的两个分课题——《宁夏氮肥、制糖、造纸行业排污系数研究》《宁夏工业污染源优化控制途径及方向研究》,对自治区环境管理起到作用。

1986~1988年,自治区环保局艾先源、靖玉佩、田毅等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天然放射水平调查,该调查是《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总课题的分课题之一。对宁夏地区的天然贯穿辐射水平进行测量,对土壤、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采样、分析,为日后的环境放射性管理、常规环境放射性监测、资源开发、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及制定各种管理法规和标准提供基础资料。1996年总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宁夏放射环境管理所对全自治区4个地市20个市县进行调查,完成宁夏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查清全自治区放射性污染源和宁夏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的基本情况,为评价和管理放射性环境,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拟订常规监测和管理方案,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1993~1994年,宁夏辐射环境监督站强小媛、杨参军、姜红艳等完成《全国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宁夏辖区)》项目,对宁夏地区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分布行业地区、放射源的种类、放射性“三废”排放方式进行详细调查,对环境治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监督管理对策和建议。

1997~1998年,宁夏辐射环境监督站强小媛等完成“全国电磁辐射环境污染调查(宁夏辖区)”项目,对1997年6月30日在用的宁夏地区广播电视、通讯、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工业、科研、医疗高频发射设备,交通系统电磁辐射干扰,高压电力系统电磁辐射的数量、功率及分布进行调查。分析宁夏电磁辐射环境污染的特点、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数量及分布、电磁辐射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控制电磁辐射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3.环境预测与区域生态研究

在环境预测方面,1983年6月自治区环保局艾先源、银川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孔昭真等人,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预测了水平年(1990年至2000年)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时空分布。对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固原南部山区8县和同心、盐池县以及灵武、中卫市山区部分的环境,分别从能源与环境、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作了重点分析、论证,提出了对策。1986年3月,提交了《宁夏2000年环境概略预测》《生态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能源与环境》等3个专题9个子课题的研究报告

4.区域生态研究

(1)对黄河宁夏段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982~1983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监测中心站)对黄河宁夏段河水、底泥、鱼虾、家鸭、渔民头发等的汞含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鱼虾总汞超标率:1982年为38.8%,1983年为32%;鸭体含汞在青铜峡库区监测超标率为29%,青铜峡市渔民头发中总汞含量为1.55微克/升~1.69微克/升。

(2)甘草资源调查。1983年自治区环保局、宁夏农学院开展宁夏甘草资源的调查研究,从环境生态学植物学的角度,采用调查与实验并重研究方法,对甘草资源的历史、现状、分布、生态特征、生态指标、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完成《甘草资源调查初探》《宁夏甘草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宁夏甘草生理生态特征观测》《宁夏甘草蓄积量的初步研究》《宁夏甘草种子发芽和栽培试验》等报告和论文。

(3)贺兰山综合考察。1983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贺兰山进行综合考察,提交了《贺兰山东麓水体生物考察报告》《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水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值初探》《贺兰山东麓水质分析》《贺兰山东麓自然保护区的细菌微生物分布》等调查报告。

(4)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1983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进行考察。在保护区8条较大河流布置32个采样点,采集样品160个,进行9种金属元素(Cu、Rb、Cr、Ni、Cd、Mn、Co、As、Hg)的测试分析,评价出保护区环境背景值。对保护区大型脊椎动物和浮游生物进行13个点调查,发现有大型无脊椎动物109种,其中摇蚊科29种属国内新记录。浮游生物发现有126种,结果表明保护区水体的8条水系均为清洁水体。

img73

1998年作者(前排左四)与国家监测总站来宁授课专家合影

草场资源调查与区划。1984年自治区环保局、自治区畜牧局、宁夏农业综合勘查院、宁夏农学院对宁夏草原进行重点调研,历时一年,编写出《宁夏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区划(草稿)》,将宁夏境内草场重新区划为4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和2个区划点。1993年自治区环保局、宁夏环保研究所编制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面水功能区划》,调查了全自治区地面水资源分布和黄河宁夏段使用功能,分析黄河沿岸人口、经济、农业、灌溉、渔业结构等情况,调查黄河宁夏段农业用水取水、人畜饮水、工业用水取水等情况,对黄河宁夏段及境内主要水体接纳的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情况,以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该成果已通过论证。

三、环境监测

1.环境监测机构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自治区设立三级环境监测站。到2000年,全自治区共设有14个环境监测站。其中有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二级站)1个,地、市环境监测站(三级站)4个,县、市级环境监测站(四级站)9个。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大气、水质、噪声、农药、土壤及水生生物等方面的监测工作。

(1)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设立于1982年,是站所(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合一的科技事业单位。配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示波极普仪等主要仪器设备。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自1983年起连续3年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举办的水质监测考核,共取得15个监测项目(汞、镉、氯化物、PH值、挥发酚、砷、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全部合格的优秀成绩,1984年国家组织全国粮食农药污染调查,该站的考核成绩名列前11名。1985年该站参加全国酸雨质控考核,氨离子、硝酸根离子和钙离子,3个项目全部合格。

img74

1998年作者(前排右二)与国家监测总站来宁授课专家合影

(2)银川市环境监测站。1977年建立,设有综合研究、化验、生物研究3个室。有监测用房215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分析仪、气相色谱仪和示波极谱仪等。1984年8月该站与宁加公司合作,在银川市建立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系统的工作程序:由各子站收集连续空气样品得出一次数据,经微机处理,再由电传机发送到中心站。中心站汇总分析,绘出污染形势图并将数据储存,以便与国家环境监测总网络沟通,组成国家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子站可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飘尘浓度和有关气象参数共11项。已建成一对一系统于1986年1月正式接通使用。

img75

1998年作者(左)向环境检测总站专家介绍宁夏持证上岗情况

(3)石嘴山环境监测站。1977年建立,设有大气、水土、生物、噪声、放射性、技术管理等室,有监测用房1000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示波极谱仪、气相色谱仪、声级计等18台。1985年该站与沈阳电子研究所协作,共同组建石嘴山市大气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系统,于1986年底开通使用。系统规模包括1个中心站和3个子站。各子站均可自动、连续、同时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氮、总悬浮微粒浓度和有关气象参数共11项。

img76

1999年度全区环境监测站长会议合影

(4)银南地区环境监测站。1977年建立,较大型仪器设备有气相色谱仪、示波极谱仪等,负责银南地区7县的环境监测任务。

(5)固原地区环境(生态)监测站。1984年建立,有较大型设备气相色谱仪等,负责固原地区5县环境监测任务。

2.环境监测技术

(1)大气监测。银川市市区大气监测始于1974年。当时由自治区卫生防疫部门承担,按功能区设有14个点,监测参数有降尘和二氧化硫。1976年由银川市环境监测站承担,相继在石嘴山市、银南地区等城镇或市区区域内开展地面水监测1972年主要对黄河水质进行监测,由卫生防疫、水利部门承担,1977年开始由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利部门监测。1978年以后,根据《国家监测工作实施细则(讨论稿)》的规定,重点对黄河干流、支流、各大排水沟和主要湖泊进行监测。黄河水质监测共设5个断面,各大排水沟和湖泊根据功能、接纳排污的情况设1~5个断面。1986年12月,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与沈阳市电子研究所完成石嘴山市大气环境地面自动监测系统(SPJ-1),并开通试行。该系统包括1个中心站和3个子站。系统中各子站均可自动连续、同时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TSP等污染因子和气温、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等16个环境质量参数,系统技术结构包括自动监测仪器、微机网络及无线通讯网3大部分组成。1987年3月,该项目通过国家环保局验收。

img77

1999年度全国环境监测处站长会议合影

(2)地下水监测。1979年起在银川市、石嘴山市的部分地区进行地下水监测。银川市监测范围东到茂盛村,西依贺兰山飞机场,南至魏家桥村,北到顾家桥村呈长方形,南北宽13公里,东西长31公里,面积约400多平方公里。1985年设承压水监测点73个,潜水监测点122个。1980~1983年,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对全区生活饮用水水源进行卫生学普查,共检水样4227份,其中大口井1628份,小口井238份;手压井748份,机井219份;泉水810份,洞沟水190份,窖水338份以及少量水库和塘坝水。

(2)酸雨监测。1983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监测中心站)按国家环境保护办公室《关于在全国开展酸雨普查的通知》要求,承担了自治区降水酸度的例行监测。在银川市设监测点两个。监测项目为降水PH值。噪声监测,1980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国家环保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试规范》(草案)的要求,对银川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昼夜环境噪声进行全面监测。共设154个监测点,获得了有效的监测数据。经过综合分析、评价,得出全市等效声级为56分贝。1983年石嘴山市环境监测站和银南专署环境监测站分别对石嘴山市和吴忠市的城市环境噪声进行普查。全自治区共设监测点513个,获取数据6.8万个。

(3)农业环境监测。1980~1981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监测中心站)对银川平原8县(市)(银川、永宁、吴忠、灵武、青铜峡、中卫、贺兰、平罗)的土壤和小麦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各县选择两个公社作为采样点,共设16个样点。以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和贺兰县苏峪口未施农药的山地作为土壤“本底”。经测查,宁夏银川平原平均每亩接纳农药量为1.6公斤(含原药0.24公斤)。较全国用药水平(0.10公斤/亩)约高1.3倍。

1980~1982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张平卿等人,应用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和浮游生物对银川地区三大排水沟(三一支沟、银新干沟、三排水沟)进行监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分为清水型、污水型及轻微污染型)。1984年自治区环保局和宁夏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引种紫露草成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气、水体、工厂废水等方面的监测实验研究。由于在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比有丝分裂的染色体对污染物更为敏感,而紫露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高度同步性及时间长短适宜的特点,可用以监测液态和气态污染物对染色体的损伤度,更适合于水和空气污染的原位监测。

1980年银川市爱国卫生委员会为消灭蚊蝇,作出用飞机喷洒农药的决定。自治区环保局提出异议,未能制止。7月17日在大田上空(不包括菜地),飞机喷洒了农药。为查清这次施药对蔬菜的污染情况,自治区商业局食品卫生检验室,受自治区环保局的委托,于7月至11月先后对银川郊区民乐大队和尹家渠大队的8个蔬菜生产单位上市的主要蔬菜定点田间采样,共取样品130份。经检验,蔬菜检出率为90.44%,土壤检出率为100%。飞机喷药后第6天测定各类蔬菜含量比喷药前高2倍~32倍,蔬菜出现超标。在喷药后的第45天,仍有半数高于喷前水平。土壤耕层中农药的含量高于喷药前的6倍。

3.环境生物监测技术

1984~1986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完成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和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调查表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水生生物多为清洁水型种类,应用此次调查成果,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开始规模化人工养殖虹鳟鱼。

1987年宁夏医学院和宁夏环保局高文华、艾先源等完成紫露草微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这是宁夏第一次在生物监测领域进行的研究。

4.青铜峡地区氟化物污染研究

1983~1988年,宁夏环保所和青铜峡铝厂的科研人员张平卿、康玉顺等完成青铜峡高氟地区氟化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该项目主要就高氟地区本底值实验区的选取、氟污染在高氟地区的畜牧业生产中影响比重,铝石生态工程建设和污水资源化等进行研究,搞清铝厂的氟污染程度。

1985~1987年,张平卿、佘淑琴、任学蓉等完成青铜峡地区氟化物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研究,对青铜峡地区的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稻、常见牧草及大气进行调查研究。测定该地区原生态环境污染后次生环境中氟化物污染所占的比重;通过动物试验探讨高氟地区大气和牧草的基准值对青铜峡铝厂的污水资源化和生态工程的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议。

5.大武口地区铍污染调查研究

1987~1990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李振声、孙金通、李燕等承担国家环保局科研项目“宁夏大武口地区环境中的铍污染综合研究”。课题首次研究了宁夏大武口地区环境中铍污染问题。在国内首次解决了烟道气微量铍采样技术,为制定有关铍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宁夏大武口地区环境中铍尚未超标的结论。

1995~1997年,宁夏辐射环境监督站强小嫒、周秀红、吴波等完成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放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6.银川市大气污染特征来源调查研究

1987~1993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金国兴等完成银川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来源及控制对策研究。项目获得各种样品1.6万余份,分析数据5.3万个,气象观测数据4000余个。首次进行大气探空实验,研究影响大气颗粒物迁移扩散的基本气象因素,提出控制对策与治理方法。20年代初期,孔昭真、朱万福、孙胜民等提出“银川市清洁能源行动计划”,分析了银川市空气质量和发展趋势,提出能源清洁行动目标、措施和12个重点规范项目。

7.银川市四二干沟污染对策研究

1987~1988年,银川市环境监测中心、银川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司马葛民、田汝桂、石华才等完成银川市四二干沟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对策研究,运用总量控制的方法提出治理方案,为银川市67%的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措施。

8.废气处理与利用研究

1979年和1982年,银川氮肥厂在两套合成氨生产装置上,各安装一套三气回收装置,主要回收合成塔和氨罐释放气。1980年宁夏农垦磷肥厂安装了磷肥废气治理设备,治理效率达80%。1984年10月银川化肥厂“三气”回收装置投产使用,将回收的废气经过净化处理后,解决全厂职工生活用气,三年可收回成本。1988~1989年,宁夏博宇焦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活性炭生产过程中回转窑炭化尾气的治理,采用焚烧尾气方法去除有害组分,解决活性炭生产中的废气污染。1997~1999年,宁夏宏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郭相生、何新生、成庚生等完成“工业炉窑除尘”项目,在该公司1000吨热料生产线上,安装西安矿山机械引进生产的BS930电收尘器,采用X型气体分布板和扁钢性板线以及微机控制技术,除尘效率达99%,获国家建材局科技进步。

9.废水(液)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

宁夏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有:悬浮物废水(来自电厂)沉淀分离,酸碱废水中和沉淀或降解分离金属离子,电镀废水化学凝聚,洗涤除尘、高炉冲渣水沉淀循环使用,造纸废水气浮法回收使用,纺织、印染等含有机物废水用过滤或气浮法。

1990年,化工天津化工研究院及宁夏石嘴山市瓷器厂穆毅、刘灵康、黄启超等完成陶瓷工业废水净化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可在陶瓷行业、石粉行业、建材行业、钢厂、铸造厂、水泥厂、电厂等工业废水及水膜除尘废水处理方面应用。1992年宁夏博宇焦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酚氰废水治理“项目,将焦化废水中的酚、氰化物、氮、氨等成分,用人工培养的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去除污染物。排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等达到排放标准,使自然水体免受污染。1997~1999年,赵建宝、王勇、张安源等完成石嘴山发电厂供水系统改造及排水回收工程。采用灰场浮桥虹吸区取水、水冲化冰防冻等设计,全厂排水均纳人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废水的零排放,2000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石嘴山市氯碱厂周玉平、刘建军、田志安等进行氯乙烯工序废液回收生产盐酸技术研究,将氯乙烯废液加以回收,生产盐酸,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节约一次水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废液零排放。

img78

作者与和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陈克平(右一)在一起

10.粉尘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

1983年,银川市橡胶厂安装了水力冲渣装置,1984年,安装环隙喷吹脉冲除尘器,处理能力为7800~12600立方米/小时。1985年3月自治区环保局与青铜峡水泥厂环保科共同研究改进和试制GTX型高压静电吸尘器,除尘效率达95.6%。经银南地区环境监测站测试,除尘器出口排尘浓度由原来的4223.1毫克/立方米降为146.57毫克/立方米。年回收生料尘2235.6吨,节电16万千瓦小时,增加5.84万元的经济效益。

img79

作者(右一)参加宁夏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会议

2000年石嘴山市氯碱厂周玉平、陈崇运、田志安等进行片(固)碱新洁净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利用冲击式水浴除尘器将烟尘、工业粉尘加以去除,达到排污标准。湿法除渣,旋风分离水气,烟尘排放浓度降为189.3毫米/立方米。

2000年太西集团宁夏贺兰山铁合金厂和宝钢集团上海凌桥环保设备厂于跃华、黄斌香、于占毅等完成铁合金粉尘净化系统示范工程。项目中的除尘系统采用薄膜复合滤料、回转切换停风阀等5项技术施获得国家专利,该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1.废渣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

1980~1990年,石炭井矿务局太西洗煤厂刘国范、王佐民等主持的“无烟煤洗选加工——太西洗煤厂建设”项目,结束宁夏无烟煤不入洗的历史。

img80

作者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污水处理站

1988~1989年,太西洗煤厂王佐民、王永忠等完成的“洗水闭路循环一级标准”项目,采用合理的煤泥水处理工艺以及可靠的脱水把关设备和洗水管理,实现洗煤厂煤泥厂内回收。1993~2000年,宁夏大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丁爱华、苏炜、何振华等完成综合利用双氰胺废渣、硫脲废渣生产水泥技术及装置研究,利用双氰胺、臼灰渣、硫脲渣代替石灰石原料生产水泥,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1998~2000年,贺兰山铁合金有限公司于跃华、任晓林、于占毅等完成“利用金属镁还原废渣冶炼硅钙复合脱氧剂”项目,年利用金属镁还原废渣6000吨,生产过程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利用废渣冶炼的硅钙复合脱氧剂成本及售价是硅钙合金的一半,其效果优于硅钙合金,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999年和2000年分别获国家经贸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1999年太西集团(石炭井矿务局)太西洗煤厂王佐民、李成刚等完成“改造项目”,提高精煤回收率2.0~2.5个百分点,实现煤炭综合利用,年经济效益300万元。2000年太西集团太西洗煤厂李光明、武建平、李成刚等进行“煤泥回收技术改造”项目,系统解决煤泥和落地煤泥的浮选,减少落地煤泥污染环境,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经环保部门验收,达到环保要求。

12.城市“三废”处理与利用规划研究

“六五”期间宁夏开展7项炉渣综合利用研究项目,石嘴山机砖厂用炉渣生产炉渣砖,煤、强度好。青铜峡、石嘴山水泥厂用粉煤灰当添加剂生产水泥。石嘴山矿务局用煤矸石破碎后掺入煤末做成上点火蜂窝煤。

1972年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在贺兰县进行高温堆肥试点,高温堆肥处理粪便、垃圾以达到无害化。开展了以“三改”(改建厕所、改垫圈积肥方式、改建畜圈)、“三建”(建立堆肥场、建立专业积肥组、建立积肥卫生管理制度)为主的管理工作。一年内,在贺兰县改建厕所2000余个,牲畜圈104个,集体猪圈140个。1982年自治区政府十几个部门及家属区,开始实行联片取暖,到1985年底银川市共实现了20多个小区联片采暖,采暖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

1984年开始,自治区环保局经过摸底调查,决定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处理医院污水,选择解放军陆军第五医院、银川铁路分局医院和84602部队医院三种不同规模的医院做试点。到1985年全自治区已在12家医院推广。1985年银川市环保局在银川市城区南部开办无黑烟试点,将16台手烧炉更新为机烧炉,更新除尘器11台,并为锅炉风机安装了消声器,初步改变了试点区大气环境。对污染严重、噪声大的电镀、铸造及热处理行业的136个生产厂、点进行专业化整顿,关停了67个电镀厂点,建立了2个铸造中心。到年底,全自治区1600多台烟尘污染严重的手烧锅炉均改造为链条和往复式锅炉,安装了新型除尘器,改造和治理率达85%以上。

1987年由固原地区环保办孙世文等引进成都军区后勤部“双虹吸”医院污水处理设备,经区环保、科委鉴定,固原地区科委、卫生等部门鉴定先后在固原、澎阳、西吉、泾源等7家医院冷库运行。1991~1992年,孙宁璋、陈建华、张玉龙、陈宏等开展石嘴山市水环境综合规划研究,将石嘴山市水环境问题分区、分类型排队,明确水环境问题的时间、空间分布和污染物类型。规划最终提出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并行、COD削减与Ss削减并重的可实施性较强的综合整治方案。完成《水环境问题分析》《水污染控制单元解析与分析》等7个专题报告和总报告。

四、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982年12月,宁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承担宁夏化工厂环境影响评价,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采用了国外引进的脱硫、脱硝装置,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分别低于100毫克/升、150毫克/升。经脱硫后多生产6万吨硫胺,价值达200多万元,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2000年,宁夏环境保护研究所(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赵培栋、孙金通、徐志鸿等完成《石嘴山钢厂总体技术改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告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孙金通、金国兴、徐志鸿等完成《宁夏河套灌区(银北部分)改造扩建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项目可能产生的近期,远期正、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指导项目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布局合理、对环境不利影响较小的区域开发;崔金旷、张平卿、孙金通进行《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及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影响评价报告》,对工程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价,对施工期运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拟定工程负面的减免措施及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历时5年;孙世文、张同基、张薇等完成《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项目区环境与发展研究》,对项目区生态环境演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环境与发展示范区的设计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997~2000年,宁夏辐射环境监督站姜红艳、周秀红、苟旭光等完成《宁夏农林科学院钴源扩容工程辐射评价》项目,对扩容工程放化钴照室及周围环境的^y射线辐射水平,土壤中的钴、镭、钍核素含量,贮源井水中总及大气中的臭氧、氮氧化物浓度进行现状监测,预测工程运行后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出对策与建议;杨参军、周秀红、刘宗杰等完成《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直线加速器设施放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经实地考察,对评价区新建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提出对策与建议;强小媛、吴波、田毅等提出《中国联通公司宁夏分公司一、二期GSM移动电话基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对宁夏移动通信公司银川地区一至五期61个GSM移动电话基站项目的工程分析和现状监测,确定各基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环保措施和建议,对电磁辐射超标的基站提出整改要求。

(原载《宁夏科技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