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生态危机与世纪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危机与世纪环境保护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因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造成近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水资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不安。早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代表就认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1988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水资源正替代石油而成为在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

第十二篇 我国生态危机与21世纪环境保护

新世纪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六大问题”(即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酸雨的发生与危害、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臭氧的空洞、生物多样性丧失),“五大领域保护”(即绿色植被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生态功能),“六大观念”(即生态经济观念、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生态承载力的理论、生态文明观念、生态理论与生态意识观念、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观念)。

一、“六大”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问题

瑞典化学家斯万提·阿蓝尼亚斯早在1896年就预言: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在近几个世纪明显升高。100多年过去了,他的预言已经被事实所证明。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的一万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是相当稳定的,但是,在20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中,有许多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在迅速变暖,并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是指可阻挡地球红外辐射向外层空间散发热量气体总称,这类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臭氧、氟氯烷烃以及水蒸气。由于这些气体可以使短波几乎无衰减地通过,对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因此也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所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与其他影响不同的显著特点是,影响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假如全球气候变化以后,我国海平面上升1米时,我国的下辽河平原、华北大平原、华东大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所受的影响面积将达到9.2万平方公里,受威胁的人口将达到6700万,每平方公里的受害人口密度是906人,受害区域城市可以达到65个。

2.酸雨问题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和雾等大气降水。从20世纪中叶,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的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以上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的酸度PH值小于5.0,且部分地区的PH值甚至小于4.5~4.0。三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形成的酸雨区,面积达到200多平方公里;我国的酸雨历史比较短,但降水酸化的速率之高、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有一批降水PH值小于4.0的严重酸雨地区。目前,全国的254个大城市中,有157个城市出现了酸雨现象;酸雨区面积是国土面积的1/3;酸性降水比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img115

作者在农村考察温棚种植

酸雨对人类的危害比较大,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比如水体、土壤、植被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并因此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欧洲因酸雨危害而造成的农牧业的损失每年约有4.24亿美元,美国受酸雨危害,农业损失为17.5亿美元,我国的广东、广西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所带来的农业经济损失每年达到了2亿美元。

3.土地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地区因环境的胁迫所引起的土壤、动植物区系和生产力的持续退化过程。荒漠化首先表现为土壤、植被退化,并由此导致土地生产潜力及供养能力的削弱。荒漠化与气候的关系无疑是肯定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人类对荒漠化的作用。实际上,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森林砍伐,过度放牧,过度垦殖,使荒漠化的蔓延速度加快。因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造成近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世界陆地面积的1/3为干旱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荒漠化程度近几十年一直在不断恶化。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有7.85亿人口,也就是占世界总人口17.7%的人口分布于这些干旱地区,日益显著的荒漠化过程使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接近1亿人口的生存由于荒漠化引起的生产力锐减而受到了直接影响。目前,世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5亿公顷,相当于南北美洲的总和,并且随着荒漠化的发展,世界上每年将有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丧失生产能力,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60亿美元。

4.水资源危机问题

地球的水资源总量大约有13.86亿立方米。这些水资源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分布在地球表面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而这些水资源中有97.5%是海水,每升水中含氯量小于1克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也就是只有0.35亿立方米。淡水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有限,而且分布非常不均匀。水量大部分是季节性的洪水,因此实际上可控制利用的淡水数量估计只有9000~1.4万立方米。

世界性的水资源危机,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梦。水资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不安。早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代表就认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1988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水资源正替代石油而成为在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在1991年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水资源大会上,对水资源问题再次发出了警告,指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国际河流和其他水源地的使用权可能成为两国战争的导火索。联合国有关人员指出,全球已经有1/4人口面临着一场为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而展开的争斗,这场因为水资源而展开的争斗不仅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村庄与村庄之间。

img116

2003年7月作者(右三)与黄超雄(右二)、张魁(左四)、何琮(左三)、张鹏程(左二)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5.臭氧的空洞问题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它在大气中的含量通常很低。臭氧层通常分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环绕在地球表面至高空8平方公里至16平方公里范围的大气层称为对流层,这一层的臭氧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有害的,它也是当前城市大气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物质。对流层向上至大概50公里左右的范围是平流层,它保存大气中约90%的臭氧,这一高度的臭氧能够有效地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紫外线,专家将这一层臭氧称为上帝的窗户。也正是人类,在20世纪末期捅破了这一层窗户,造成了臭氧空洞。

臭氧空洞首先是由英国科学家1984年在南极上空发现,1985年美国“雨云—7”号卫星进一步测定了南极上的臭氧层的面积,发现了这个臭氧空洞的面积与美国的领土面积相当,其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此后大量的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臭氧层正在减少,而且臭氧层的空洞和臭氧层减少不仅仅在南极,而是遍布全球各个地方。为什么将臭氧空洞列为全球重大的环境问题?因为它的危害极大。在臭氧层被大量损耗后,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将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由此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目前已经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是对陆生植物、动物的影响,三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五是对材料的影响,六是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和空气质量方面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由于引起臭氧层空洞的氟氯烃类物质有着非同寻常的化学稳定性,所以增进臭氧层的行动必须尽快实施。研究表明,CFC-11在大气中的寿命为75年,CFC-12在大气中的寿命可以达到110年,就是现在全面停止这种物质的排放,它的影响也将延续到100多年以后。为了挽救臭氧层,1985年通过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公约规定各国采取切实的行动,加强合作保护臭氧层。在1987年又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确定了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时间表,这是全球保护臭氧层的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img117

作者同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黄超雄、宁夏军区原参谋长张魁等在一起

6.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

生物多样性,通俗地讲就是所有的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其中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自然因素来说,新物种的不断形成,旧物种的不断灭绝是生物进化与发展的规律。现存的物种是过去数10亿年进化的结晶,但在过去两亿年中,物种的自然灭绝率平均为每世纪90余种脊椎动物灭绝,大约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但是,人类的活动使生物灭绝速度大大加快。根据科学家推断,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甚至1000倍。

调查表明,在1600年~1950年期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数增加了4倍。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的生物资源的实用价值而肆意开发,从而导致生物资源的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遽然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首要的是森林地带的丧失。蕴藏着全球70%物种的热带森林目前只有900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7.6~9.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热带国家封育森林的砍伐量高达0.6%,全球所有封育森林照此下去,将在177年内全部消失。调查表明,在南撒哈拉非洲地区,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原有面积是2079万平方公里目前仅剩274万平方公里,丧失率高达75%,热带亚洲地区栖息地丧失率高达67%。据专家们估计,1600年以来,大约有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在1850到1950年间,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速度平均每年1种。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时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到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如果按目前灭绝的趋势继续下去,在下一个25年,地球上每10年就有大约5%到10%的物种消失。未来除了两栖类、鱼类和爬行类受威胁的情况比较轻微一些以外,植物受威胁的总数将达到19000多种,鸟类将达到1000多种,哺乳动物也达到1300多种。

根据调查,1988年确认,我国已经有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56种。上个世纪已经灭绝的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等,目前已经接近灭绝的动物有蒙古野驴、野骆驼、普氏原羚等。目前大熊猫只有1000多只,金丝猴1000到1500只,而华南虎的数量更低,其他如白鳍豚、朱鹛数量都很少,都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尽管给大熊猫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它的状况得到了好转,但是它的濒危状况实际上并没有缓和。从植物多样性来看,我国濒危和逐渐濒危的高等植物有4000到5000种,占到了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到20%。1984年列为我国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有354种。

img118

作者在堪培拉生物多样性基地考察

二、21世纪生态与环境保护

1.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日程》中,将“土地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作为环境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提出。对土地资源应该重点在哪几方面来保护。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重点应该加强下面四方面的保护:第一,加强水土流失的控制;第二,加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第三,加强石漠化土地治理;第四,加强土壤盐渍化的治理。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依然呈发展趋势,面积不断扩大,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剧。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仅有150万平方公里,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就蔓延到了18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18.6%,流失土壤50多亿水土流失以每年1.5升的速度在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4到1996年全国沙漠化普查,全国风力作用下的沙漠化以及风沙化土地总面积是171.4万公顷,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17.85%,沙漠化土地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于风力推动,沙丘前移导致的我国沙漠化土地增加5.5%,其余94.5%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其中由于过度垦殖而造成的沙漠化扩展占到了25.4%,由于超载放牧占到了28.3%,水资源开发占到了8.3%,其他原因占0.7%。所以说,我国的沙漠化治理首先应该是对人的治理。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分布面积比较广泛,从最高的青藏高原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内陆均有分布,现有盐渍地总面积是817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5%,潜在盐渍地是1733万平方公里。对土壤盐渍化的控制是我国新世纪主要的土地资源保护问题。

2.绿色植被的保护

植被的保护首先是对森林植被进行保护。森林植被保护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制造氧气,维持生命系统;能削减环境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能量与物质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我国的森林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根据调查,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和12%,居世界第119位。二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而我国许多地区,如中原地区的森林占有量非常低。三是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森林以用材林为主,占林地面积的60%以上,而防护林面积很低,在林龄构成中主要以中幼林为主,占森林面积的70%以上。四是森林的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林地的质量实际上是在下降。五是我国的森林破坏比较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森林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大面积的天然林被砍伐,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公顷的森林变为无林地。再一个方面是对草地的保护。我国地域辽阔,草地资源也是十分丰富,天然草地3.93亿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但是应该认识列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占有草地面积只有0.33平方公里,低于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76平方公里的水平,相对来说是草地资源贫乏的国家。

西部是我国的主要草地分布地区,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质量也在严重退化。从1989到1999年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地减少了1279.3万平方公里,减少的幅度达到了4.8%,同时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的面积却在明显增加,在上个世纪,退化草地的面积增加了24%,草地鼠害面积增加了38.3%。放牧是导致我国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西部地区草地的超载情况表明,我国的主要草地分布区,新疆草地的超载达到了120.99%,宁夏达到了71.8%,内蒙古达到了65.46%。严重的超载状况导致了草地的退化速度加快,我国草地上栖息的各种各样的啮齿类动物有170多种,鼠害的常见种类80多种,1996年北方11省草地鼠虫害发生面积有3931万平方公里。

从生态功能考虑,耕地作为一种季节性的植被,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但截至2000年,中国共有耕地面积12823.31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平方公里,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被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从1986年到1995年,各种建设占用耕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公里。

我国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是在增加的,但是这种增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根据遥感调查,西部地区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来自对草地和林地的破坏,其中因开垦草地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而增加的耕地占22.4%。

3.水资源的保护

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2.8万亿吨,居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000吨,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以1998年为例,全年总用水量是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3766亿,其中农田灌溉占到了92.5%,占总用水量69.3%。工业用水是1126亿立方米,占20.7%,生活用水占10%。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比较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全国600多座城市中3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旱灾是对农业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农村每年有7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如何保护水资源,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绿洲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分配。水资源保护的第二个方面是地下水位下降需要得到控制。目前,全国有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超强度利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陷越来越严重,漏斗地区也不断扩大,并由此加重了城市地下水的污染。第三个问题是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河流的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江河水体的污染非常普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城市地下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水体污染的加重,使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短缺现象。第四个方面是绿洲水资源保护。绿洲在我国西北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绿洲水资源目前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上游水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中上游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生态用水不能得到保障。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有难以估价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如从生物方面来说,它是主要的物种来源;从农业方面来说,是野生物种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从药物方面来说,生物多样性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从工业方面来说,物种资源又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从科研方面来说,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从环境方面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多种环境价值;从社会方面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美学、文化价值。

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39.33万亿元人民币。它的直接使用价值是1.80万亿元,间接使用价值是37.3万亿元。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受到损失,1986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121.7亿元,因生态破坏而造成的损失是831.5亿元,两项合计达953.2亿元,占到了当年GNP的9.8%。1994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增加到6130亿元,所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价值损失巨大。

5.保护生态系统,改善生态功能

因为我国以及全球在过去的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基本上只注重单要素的保护,而忽视了生态体系的整体性,忽视了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因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环境要素、土壤要素、大气要素、水环境要素以及不同的资源子系统如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所构成。生态系统的整体改善与保护是极其重要的,过去由于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导致了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不断下降,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旱灾、洪涝灾害以及沙尘暴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不断加重,森林病虫害在加剧。生产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营养物质的存储与循环功能均有所下降。

三、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新观念

1.生态经济的观念

生态经济观念,当代世界几乎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尖锐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这个矛盾制约着各国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的领导、专家以及学者们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克服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走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产生了现在的生态经济理论。

2.自然资源价值的观念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事实上对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一直是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的问题。传统的经济和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天然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自然资源不能参与买卖,因此也就没有价值。受这种传统经济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自然资源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从而造成资源毁损、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极大地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并合理决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是新时期环境与生态保护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而且具有很重大的价值。我们必须重视自然

img119

1994作者在泾源二龙河考察沙棘种植基地

资源的这种价值,并将其列为国民经济的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资源,做到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价格量的研究刚刚起步,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建立起真正的自然资源价格衡量标准。

3.生态承载力的理论观念

新时期生态与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的第三个理论是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理论。到了工业社会,经济发达,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以后,这个时期,提出生态承载力理论,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支撑理论,提出生态承载力概念。生态承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必须做到资源的可持续承载,这是生态承载的基础条件,要做到环境的持续承载,是生态承载的约束条件,是要保持生态系统弹性度,是生态系统的支持条件。

4.生态文明的观念

在新时期人类必须要以生态文明观念来对待我们的社会,对待自然,生态文明的观念经过了四个阶段的演变:第一是原始阶段,这个阶段是自然创造了人类。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时期人类能够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第三个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第四个阶段,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5.态伦理观与生态意识的观念

生态意识是代表当代人类思想的一种先进观念,是一种新的独立的意识形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认识。它的产生是人类意识进化的新表现,是人类价值观的完善。新时期倡导的就是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意识观。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它的革命性变革是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扩展伦理的范围,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也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6.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观念

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观念认为,生态系统是非平衡的,这与我们传统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就是要实行综合的资源管理。这一观念认为,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必需的,但对资源的利用应以生态系统能够支持作为前提。管理的目的是在对生态系统产生最小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提供所求。在生态系统管理中,重点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才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原载《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