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的“回马枪”
———宁夏石嘴山市节能减排先进企业见闻
《经济日报》李明今
4月8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学清带队的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组一行,驱车去石嘴山市开展检查工作,中央和地方共9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随同前往,本报记者也在其中。
按照事前拟定的日程安排,上午时间我们的车队直接驶入几家造纸、冶金、化工企业,查看了他们的治污项目。下午,检查组一行要到制砖企业“石嘴山国能新型建材公司”去,检查的项目是“煤矸石综合利用情况”。
说到煤矸石(也就是煤炭里夹杂的石头,它本身也含有比例很低的煤炭成分),环保部门的同志介绍了背景:过去各家煤矿、洗煤厂挑拣出来的煤矸石无法利用,都只能将它拉运到偏远荒地上长期堆放,大武口市区郊外就曾有一座几十年堆积而成的巨大的煤矸石山。这座山害苦了市民百姓,大风一来黑灰肆虐,强烈的臭鸡蛋味儿直逼人们的嗓子眼儿。前几年,市委、政府已采取黄土覆盖的办法将这座矸石山便成了绿化山,但每年以百万吨计新生的煤矸石又源源不断地在别处堆起来。因此,如何彻底根治煤矸石污染,就成了政府部门的环保难题。据说我们要去的国能公司正是做了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想象中的制砖厂,大概是一幅烟薰火燎、灰尘弥漫、遍地土块烂砖、设备傻大黑粗的景象。但当汽车进入厂门之后,我们都十分惊讶。白磁砖的几层办公楼、浅色墙壁的数座大车间、花瓷砖铺地的大院落、含翠吐绿的花草树映入眼帘。这哪是烧砖厂,分明是机械制造类的大工厂。
前来迎接并陪同检查组的市委书记李文章给大家介绍说,这是2006年由一位知名人士引荐先进技术、由北京中节投新型建材公司和石嘴山市国资委共同投资新建的“废物利用”型企业,它用煤矸石做原料制造建筑用砖,于去年8月正式投产,预计一期工程一年可消耗掉煤矸石二三十万吨。这是石嘴山市的“节能减排先进企业”。
在几架运砖的平板车跟前,公司的叶总工程师掂起砖块给检查组介绍情况道,制砖的原料一半是煤矸石,一半是页岩石;原料经过破碎、掺水搅拌后,再通过真空挤砖机挤压成型、切割成砖,再送进焙烧窑烧制,最后就出来这样的砖。这两条生产线的单窑产量全国最高,自动化控制程度全国最好。他带着检查组查看了砖坯挤压、成型的全过程,又参观了产品的样品室。看着眼前的几种产品,检查组的几位领导都点头称赞。检查结束后,我们分头上车离厂。当我们出了大门回头再看全厂的容貌时,忽然发现了新问题:制砖要用火烧,有火就会有烟,但记者从左到右反复扫视厂区上空,未发现丝毫冒烟的迹象。一声疑问,同车的记者们都回头张望,均说没看到。那么,烟尘哪去了?是企业为了对付检查而停止烧窑,还是有个暗道将烟尘通到了别处?记者联想很多排污企业对付环保检查的老手法,疑窦丛生。
在去另两家企业检查的路上,记者回忆它的工艺流程时又产生了另外的疑问:原料场地的堆放是否合要求?原料破碎机的粉尘不知多不多?烧窑的炉碴如何处理了?这些我们均未查看,而且疑问多多。记者思忖:尽管检查活动不是有意找毛病,但也不能容忍欺骗和蒙蔽,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真实的烧砖厂。于是打算在第二天回头抽查,乘其不备杀个“回马枪”。
4月9日一早,检查组安排石嘴山市环保局所属监察执法队的肖队长同记者一块儿去查看。记者预想,如果他们弄虚作假,就一定能“逮个正着”。
我们驱车十余公里又来到建材公司,在远处一看,咦?还是没有烟尘,莫非今天又未烧砖窑?
我们找到叶总工程师,请他带我们到隧道砖窑旁。记者从他掀开的几个炉窑观察孔往里看,只见炉火通红,烈焰正旺,毫无疑问砖窑是点火的。那么烟去哪儿啦?
听到记者提问,总工解释说:这两条自动生产线不同于传统的土砖窑,隧道焙烧窑不用另外拿煤去烧,而是用火种将砖坯里的煤矸石成分点燃,让砖坯自己燃烧,并让火焰循序渐进地不断传递,让其一码一码形成燃烧链;由于燃烧得充分,所以没有黑烟。同时,余热通过管道被引到干燥窑去,热空气在干燥砖坯的同时粉尘又被过滤沉降了,所以排出的气体里也没多少粉尘。他指着干燥窑上部的4根粗大的烟囱说:“排出的废气肯定是达标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解释,记者尽管腿脚不灵了,但仍决意爬上办公楼的房顶看个究竟。经过对车间顶上4个不高的烟囱口仔细观察,的确未发现烟尘的影子。记者连拍几张照片后,这才疑团顿释。下到楼底,记者仍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去原料堆放场看看。在那里,记者发现石料都存放在挖好的深坑里,符合环保要求。记者再去石料破碎车间观察,发现巨大的破碎机上不仅有除尘设备,而且还有封闭型的车间罩着,显然也无多大的粉尘污染。这两个疑点就此打消了。
查看结束,尽管未发现猜想的那种结果,让“回马枪”杀得很“失望”,但记者却十分欣慰———没抓到“污染现行”,正说明市委、政府树立的这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的治污工作高人一筹。
让人欣慰的不仅如此。9日下午,副市长白耀华介绍说,市委市政府已通过政策鼓励、引进技术、示范推广等措施,先后在大荣公司、沙湖纸业、太西电厂、金力公司等企业推广实施了一大批废物、废水、废气综合利用项目。去年全市三废利用方面的产值已突破2亿元,位居全自治区第一。
至此,记者感慨良多。环境保护要靠节能减排,节能减排要靠废物利用,而废物利用又得靠技术创新。这环环相扣的循环链,正是石嘴山市委政府找准的治污新路子。
中国经济网2008年4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