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分析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丘陵地区典型生态案例,相关标准值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内或国际先进城市的有关数据。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即可确定3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尽管上述分析结果较为沉重,但是我们依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具备建设安全的生态型城市群的良好基础。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的引导。多年来引发出一系列的人为灾害及重大事故,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管理体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

4.5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分析

4.5.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模型分析

2002年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深圳宣言》中的城市生态安全就是指能够向所有居民提供洁净的空气、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业机会,以及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这里所提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亦是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个城市的生态安全综合问题,拟构建4个层次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丘陵地区典型生态案例(表4.6),相关标准值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内或国际先进城市的有关数据。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型。其数学模型为:S=img116。其中,S为综合指数,rij为指标值,wij为权重。现将所选指标划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两类。在指标层中,水土流失面积比重相对于自然灾害压力是正指标,防洪标准则为逆向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于人口压力是正向指标,以此类推。因素层的各项指标相对于项目层来说都是正向指标,项目层的资源环境压力相对于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是逆向指标,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指标归纳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如下:

img117

其中,xij 表示各项指标的实际值,zi 表示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按照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04)》统计数据,通过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模型,即可计算出各层次的评价结果。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即可确定3个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表4.7为层次分析法(AHP)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咨询意见,将大于0.70的评估值划分为理想安全,0.50~0.70是较安全,0.40~0.50是临界安全,0.30~0.40是不安全,0.30以下是很不安全。[4]

表4.6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

img118

表4.7 AHP法一致性检验结果(Rc为一致性比率)

img119

从目标层来看,三个城市中,长沙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最高,为0.5104,处于较安全状态,其次是湘潭,为0.4302,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株洲0.3993,则属不安全状态(表4.8)。自然灾害、人口、土地以及水资源压力相对于资源环境压力来说属于正向指标,而资源环境压力相对于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来说是一个逆向指标,该数据越大,生态安全越弱。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三个城市中株洲资源环境压力最小,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是长沙。

表4.8 长沙、株洲和湘潭3市生态安全因素层、项目和目标层评价结果

img120

由于三市地理位置接近,湘江一衣带水,加之汛期降雨量很大,并受到洞庭湖水顶托的影响,防洪标准偏低,洪涝灾害较为严重;[5]由于长沙在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外来人口在长沙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该市市区人口密度加大,达到3529.9人/km2(长沙市2003年统计年鉴),进而增加了人口压力;建成区面积的快速增长也给土地带来不小的压力;生活用水量大、工业重复用水率低也是影响水资源压力的重要因素。

资源环境状态的优劣,依次是长沙、湘潭和株洲。长沙经济发展质量最好,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城市化水平接近50%,近年来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发展。湘潭是历史悠久,老工业化城市,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对环境起到较大的正面作用。而株洲是新兴工业化城市,在资源质量和环境质量方面尚有欠缺,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小、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率低等方面,这些成为株洲市生态安全建设的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人文环境分析得出,长沙得分远远高出株洲和湘潭。主要表现在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龄、万人拥有藏书量、万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数、住宅投资占GDP比例等方面。可以认为:这种现象是与城市的发展历史和职能有关的;并且从智力和能力投入两方面来看,资源环境状态中的经济发展质量与之有着正向关联。

4.5.2 关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建设的思考

尽管上述分析结果较为沉重,但是我们依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具备建设安全的生态型城市群的良好基础。针对其不足之处,除了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生态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以及提高治理环境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外,还应该从生态安全建设的规划引导及城市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乃至避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给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科学领域谈及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城市设计领域而言,因其所具有的特定的自然与社会改造能力,而同时生态与环境质量又作为一种社会公众共同的期待,从而更使研究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城市设计领域的重中之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的引导。长株潭城市群主要环境问题中,大气污染亦排在第一位,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工业结构、能源结构、污染治理力度密切相关。因此,要改善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除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制定有害气体排放法规以及加强污染治理等手段外,必须对该城市群进行合理的用地功能分区。运用影响生态学原理,把三市市区视为三个异质性的引进斑块,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合理布局不同功能、性质的区域,以增加大气自净能力,减轻对自然界和居民自身的健康威胁。

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而布,污染程度依次叠加,针对该区域主要因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而引起的重金属、微生物型水质性缺水问题,在规划中应该注重保护水体的生态平衡,或者通过区域环境协调(例如协调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湘潭岳塘工业区的污染治理与排放)重新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保证长期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用水供给。[6]

此外,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使得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道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远远超出河道系统本身的排泄能力,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程,使洪水成为必然。因此,从生态角度出发,尽可能保持和恢复天然的水体循环系统,是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洪水泛滥的根本所在。[7]国外在近10年里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株潭城市群可以从中借鉴。

健全城市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市政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城市管理不同于农村一般地区。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就具有快速形成、快速扩散、社会冲击力强等特点。[8]由于历史原因及人口、资源的重负与高速发展的矛盾,使得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生命线系统(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工程等)存在诸多隐患。多年来引发出一系列的人为灾害及重大事故,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管理体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比较欠缺,还未形成有效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面对长株潭城市群未来的快速发展,要建设安全的生态城市群,必须前瞻性地考虑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危机应急管理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