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

时间:2023-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类型。在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单纯的常规二维设计手法,无法将城市或某个设计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空间形态无法从全局来控制,对城市设计的指导具有片面性。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部分,空间构架的城市设计应遵从城市空间的研究原则。

6.3 微观层次:城市详细规划

6.3.1 微观层次生态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微观层次(即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类型。这个阶段的设计对象是城市形态空间布局,较前两个层次更加具体。这个阶段的设计要以“人”为主体,以人的生产、生活、游憩和出行为出发点。本阶段生态城市设计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片区功能;分析已有人工环境进行,从改善环境质量、宜人活动空间出发,提出改造和利用的设计方案;对公共空间、开敞空间与自然结合进行设计;对主景观地标类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远景、近景以及视觉走廊进行设计;对建筑群体天际轮廓线与背景山体进行协调考虑等。

详细规划阶段生态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土地利用(用地功能整合,针对于旧城改造);

(2)道路交通(步行);

(3)开放空间(开敞空间、视廊);

(4)城市形态设计;

(5)城市景观设计;

(6)街道景观设计;

(7)景观环境与小品设计(广告牌、路灯、指示标志、照明)。

6.3.2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1)基本概况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位于益阳市朝阳开发区,东临银城大道,西靠梓山湖公园,北接杏花路,南至迎宾路(图6.16)。基地总用地面积为1360亩(1亩≈667平方米),地势标高在42~96米,属典型丘陵地貌特征。基地现状多为农田耕地的平丘和山丘,分界线较为明显。平丘海拔一般在42~60米,主要位于基地中部及东部,山丘海拔一般在60~96米,最高海拔为96米。基地整体呈南北走向分布,基地内有多个散布的丘陵,对基地用地产生了一定的分割(图6.17);地形坡度以10%左右为主,一般采取较小的工程量就可进行建设。东侧银城大道地区地势较低且平缓,向西地势依次渐高,从整体看,基地西南较高,东北角有一定的小山丘,对基地形成合围之势(图6.18)。

img183

图6.16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区位分析图

img184

图6.17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现状空间界面分析

img185

图6.18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现状地势图

2)生态设计理念及新技术运用

应用GIS相关软件对地形地貌进行多方位分析;结合三维草图软件SketchUp和Ecotect生态建筑设计软件对校园空间视觉通廊、建筑节能等进行模拟,从而大大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本规划侧重选择坡度、坡向、地形、排水等4项因素作为生态评价分析的依据(图6.19),研究其廊道、斑块、轴线等生态因素进行多方位分析研究。重点突出高校园区的生态环境设计以“整体统一与各部分和谐”为原则,采用城市化、生态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手法,在山水间筑城,在城中留山水之景,形成“山、水、洲、城”的景观生态格局(图6.20),使得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以营造现代、典雅、生态的校园氛围。

img186

图6.19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坡度坡向分析图

img187

图6.20 山—水—洲—城的生态设计理念

3)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方法运用

通过研究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确定校园规划设计的空间结构(图6.21、图6.22),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围绕纵横两条主轴线组织空间层次和功能空间,线性结构保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体现人文与生态并重的理念,满足校园开放性的要求。以轴线和空间层次为界,划分功能区,真正实现动静分离、相互渗透。整体以“绿色”为主题,通过生态轴线将校园各功能组团及“城”、“山”、“水”融为一体,突出科学、人文、生态的主题,反映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特色。

img188

图6.21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规划草图

img189

图6.22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规划总平面图

4)“设计模型”应用

在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单纯的常规二维设计手法,无法将城市或某个设计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空间形态无法从全局来控制,对城市设计的指导具有片面性。虽然对未来城市的构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极其粗糙的草图,但“设计模型”中所发现的语言,有利于公众参与讨论,为决策提供更直观有力依据,进一步加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方案中提供了多种设计方案及方案设计草图,若皆是处于二维构思状态,没有与城市全貌的构想相结合,那么将来不但无法说明该系统会怎样发展,也无法说明我们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结构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追求的既是校园空间的形象,也是未来校园环境的面貌。因此城市设计中将设计模型方法引用到其中,以期更加优化校园设计方案(图6.23)。规划从定性到定量的方法出发,采用集成设计手法,从“设计模型”中去发现语言,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

img190

图6.23 规划设计模型

5)绿化景观系统策略

规划方案贯彻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设计理念,以中央生态公园、绿洲和水面为校园生态景观核心,建构以“山”、“水”为生态基础、和谐共生为主要生态景观,强调建筑与山水的自然融合,人活动与生态校园景观的和谐共生,形成“山、水、洲、城”的景观生态格局(图6.24)。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素质、塑造品质的地方,规划遵循“严整有序、开阖自如”的布局原则,围绕“城市”进一步深化,融入新城肌理的建筑空间组合,通过理性的建筑实轴与浪漫自由的绿化景观系统相结合,形成严谨而浪漫、变化又统一的序列空间,展示“文化”校园的特质。规划形成以“一心(校园核心广场部分由绿洲、碧水、广场组成)、一环(围绕校园的林阴环路)、二轴(贯穿校园东西、南北的两条景观绿轴)、二山(校园西南角保留的自然山体和西北角保留的山体)”为骨架形成校园整个绿化景观系统(图6.25)。

img191

图6.24 绿地系统规划图

img192

图6.25 景观轴线分析图

6)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着重构筑“一横两纵”的景观轴线。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部分,空间构架的城市设计应遵从城市空间的研究原则。通过功能的虚、实空间的运用,结合自然环境及办学模式,将校园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之中,将校园空间塑造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根据“带形成市”发展理论,着重塑造纵、横两条线性空间。即贯穿校园的南北轴,突出城市主题,围绕“城市”谋划,形成校园人文主轴线,又强调构造横轴以校园自然生态主轴线为引导的空间序列,并通过几何形式和自由式构图方式,表达秩序与浪漫有机结合的人文精神。人文主轴线由主校门、校前广场、中心广场、图书馆、运动广场和一系列建筑、小品、雕塑等构成。通过建筑物的围合、场所的转换、元素的增减,塑造错落有致、尺度适宜的校园人文景观,形成“起(主校门)、承(校前广场)、转(中心广场)、合(运动广场)”的空间序列,给人以连续变化的空间体验。自然生态之轴自西向东,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西边梓山湖风光引入校园,构成“山、水、城”的景观格局,突出城市学院的个性,再现山水城市风貌。内环林荫路将校园各个具有不同功能区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步移景异、变化多端的空间序列,汇织成美妙的乐章。

运用网络式空间模式,以动态发展观为为设计依据,将教学、生活、运动等功能单元化,各功能单元依据网络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分期建设。在建筑空间组合上强调大学校园空间的交流属性,借鉴传统的院落式空间布局手法,采用连廊将各组团建筑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呈现出层次丰富、收放有致、互逆互通的空间形态,为师生们提供多种类、多层次的交往空间,结合多条线行空间将院落空间和开敞空间系统紧密结合,营造活跃的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景观和丰富多变的外部空间。

7)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与研讨,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讨

城市设计中,避免了过去单一的二维思考。充分认识城市设计要处理的是空间利用问题,空间是三维的,有具体的平面位置与空间高度。交替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要靠定性分析作指导,地形结论要有定量分析作支持,定量结论要用定性分析作解释。同时利用“仿生学”原理将“细胞学说”与规划设计相结合,使校园的分期建设如同细胞分裂一般生长,各功能区在保证相互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校园不同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期建设(图6.26)。

img193

图6.26 群组关系细胞生长图

湖南城市学院新校区为湖南省重点工程项目,经过三年多的实施,校园一期工程已完成,实施结果表明本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效的指导城市学院新校区的建设,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和赞许,扩大了城市学院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且该规划方案获得了2007年度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图6.27)。

img194

图6.27 校园鸟瞰图

6.3.3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地段城市设计

1)基本概况

img195

图6.28 区位分析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地段(以下简称基地)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总用地面积20.99公顷,属典型的丘陵地貌特征(图6.28)。基地整体地形东西高、中部低,南部高北部低,地势标高在175~213米,以山地和丘岗为主,小溪贯穿基地南北(图6.29)。

img196

图6.29 基地现状分析图

2)整体空间形态设计

img197

图6.30 基地总平面图

设计遵循景观生态设计理念,利用生态城市设计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与研讨及设计模型的手法,处理好山、水、城、路、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图6.30)。基地是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建设和发展应与整个区域发展建设相协调,即既要立足于区域的基础,又要突出和领先于区域的整体发展,从而带动和促进区域的发展。作为郴州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段,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城市的门户,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新城区的形象特色,城市设计应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要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环境。在城市设计中应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休憩等功能,体现人文关怀,使之成为环境优美、功能合理、交通便捷、设施先进、充满人情味的街道空间。遵循以人为本,遵循从市民出发、尊重市民、服务市民、方便市民的原则。

(1)增加户外公共空间,营造空间的层次性

从基地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分析,主要分为对外交通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旅馆业、市场等五类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基地内控制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但仍然难以满足地段自身的需求。本次设计中,对基地内部分用地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增加城市居民的户外公共空间,使使用者提高其拥有的物质环境数量,即提高其生活环境品质的物质基础。人具有一种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即领域感。个人、家庭的私人活动和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均发生在与各自领域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中,领域感要求空间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生活活动。通过对站前广场片区内不同地块用地性质及其使用要求的分析,用建筑和绿化等围合成开放空间(如火车站入口广场,主、次两轴线),半开放空间、半私密空间不同的空间层次。通过空间围合并用暗示、限定、引导等手法对围合空间出入口进行处理,使空间的层次性得体现,从而对某一空间有“进入”和“离开”之感,社会生活活动由此而得以展开、丰富(图6.31)。

img198

图6.31 景观大道透视图

(2)以“方形”为母体的形态组合

拟定的郴州火车站站房及站场广场是以“方形”为基本符号。本设计考虑基地建设的协调性,采用以方形作为母体进行形态组合。各地块中,用大型的文化娱乐、酒店、行政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建筑围合成方形的半私密空间。形成一系列有趣的建筑空间,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区域感和认同感。

(3)有机结合地形,创造多维复合空间

由于基地地形较为复杂,高差较大,特别是武广铁路站台与站前广场之间的高差达到13米。本设计利用基地高差,结合建筑将建筑底层架空,小型车辆车行交通通过架空匝道,直接上站房二楼,卸下人流,单向直行通过匝道,离开站场,形成立体复合空间,既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又丰富室内外空间。

(4)有序的空间结构,与自然景观进行有机的渗透

以方形作为母体进行空间形态的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组团,每个组团通过空间结构有序的“收”与“放”、“合”与“开”,与月形山、虎形山、湘潭山、蜈蚣岭、站前广场、绿化广场等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进行有机地交流和渗透,处理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对景、渗透、引导等手法,形成远、中、近景相结合的立体城市自然景观体系(图6.32)。

img199

图6.32 车站立剖面图

(5)结合站前广场,塑造城市门户形象

随着城市经济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基地区内存在着多种联系通道,使之成为联系华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本设计为了区域的整体形态构成和为以后的联动开发创造条件,也为了提高此地段的文化品位,增加人气,与郴州市区的衔接,在此地段布置商务办公楼、旅馆、综合商业区、综合市场等大型服务设施,通过过往旅客的旅游休闲活动和市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展示、郴州的历史文化、地质地貌特点、风土人情和建设成就。

(6)充分利用水资源环境

结合水溪两旁做20米宽的绿化带及人行通道,极大方便城市居民的游憩和休闲活动。局部地段布置小品、雕塑、电话亭、果皮箱、艺术长廊、水溪上通过七座小桥联系两岸,以方便水渠两边的人流活动。个别较宽的空间结合水体做出采水平台,形成基地区的绿化景观生态轴。

3)人性化交通流线组织

(1)加强站前与道路空间的可识别性

为了加强交叉口认知意象,本次设计3个主要标志性交叉口,主要通过标志性较强的喷泉、雕塑、绿化与开敞空间等生态设计手法,既加强了乘客对出入口的认知和易识别性,同时确保良好的视觉通廊和生态空间。

完善方向指认系统,统一设计站房内及站前的人流方向标志、换乘符号及各路段的交通标志,包括路面划线、交通导向、换乘等特定符号,并注意符号的可视性和可读性等。

强调道路特性。具体的措施包括特殊的路灯照明形态(局部道路采用地灯)、特殊的地面纹理、路沿绿化栽植形式、建筑空间围合形态以及特殊的街道对景与借景等(图6.33、图6.34)。

img200

图6.33 出站人流分析及导向

img201

图6.34 进站人流分析及导向

(2)提高步行环境质量

突出“以人为本”和“人车分流”设计理念,重新审视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建设具有人情味的步行系统,成为本次设计的重要追求目标。

为了增加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通过别致的地面铺装、精巧别致的道路设施小品及坐椅、报栏等沿街活动设施的设置,提高行人的感知和舒适度。

为了改善步行条件,设计中将步行系统与广场、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相结合,尤其在生态水溪两岸布置人行道,水溪两旁组合建筑内通过小桥联系,让步行活动能更大地融入自然,融入环境;人行道进行无障碍设计,体现对生理有缺陷群体的关怀;在人流活动集中的地方,采用人车分流或交通信号灯形式等交通安全措施;通过在步行空间中提供休憩空间,形成优质、高效、安全的步行系统。

(3)零距离换乘交通流线

零换乘是本次设计的最大亮点。将铁路站台、站场出入口、公交停靠场、出租车停靠场等整合在一个交通枢纽内,这样乘客不出枢纽就能改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或直接到达站前广场,既提高了车站的运行效率和整体形象,又丰富了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内涵。

4)新技术运用

通过ArcGIS、MapInfo、Ecotect生态建筑软件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现状地形、地貌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现状三维地形,侧重选择研究生态评价分析的各项因素,从生态城市设计的各个要素出发,研究其廊道、轴线、节点等生态因素。通过模拟空间三维模型,营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化都市交通环境、富有生命力的社会生活场所、重要的城市景观走廊及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这就要求站房的建筑形式、功能组织与广场周边建筑群的体型、体量搭配得当;造型、风格相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征。

本次设计方案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设计手法,打破纯粹的二维平面定案的设计模式,坚持“以人文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通过生态设计软件和GIS新技术辅助设计(图6.35),结合生态学、系统论、景观生态学、城市建筑生态学、复杂城市设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与分析和研究,透过分析生态足迹及生态系统承载力,采用集成化生态城市设计、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公众参与和检讨等设计方法,最终做出城市设计方案,在多家设计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img202

图6.35 基地GIS分析图

【注释】

[1]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