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维度的内涵与属性
文化,从源头上说来自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种种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艺术、传承等组成的一组信念。马克思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其形成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要求。反过来,文化对社会生活也产生影响,要么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社会进步;要么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进步。如果文化诞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那么文化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这种文化变革成功,那么这种与经济变化相契合的、符合新的社会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形态就会推动社会生产力加速前进。
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分,文化、科技、人口、政治、卫生等属于社会资源。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动力的源泉所在。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进了社会财富,也构成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独特的、重要的资源——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又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加以保护。
其次,文化虽然更多地表现在精神层面,但它通过语言文字、各种艺术形式等器物载体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使个人意识转化为社会共同意识。环境决定论者认为,文化形式的外观及其进化,主要是由环境的影响造成的。事实上,环境只是人类行为及文化的一种背景和一种必需的客观条件,虽然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进化有较大影响,但并非决定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技术水平越高,周围环境对其施加的束缚与影响就越小。每个社会发展时期都会有某种主导社会的文化体系,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在其中,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包括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在内的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乃至于其中的人们不需要接受正规教育都可以被同化,形成对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如前文所述,可持续发展之前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以追求物质财富为核心价值,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生存目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文化观念上的巨大变化。一种追求财富无限增长的理念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意识,一切文化形式似乎都透露着这种信息,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片面发展观把文化影响排除在发展之外,把文化因素排除在社会各种关系之外,把文化排除在市场机制之外,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仅受供求关系影响的起伏与涨落,这是极端地失误。
可持续发展理念则是人类对这种片面发展观的得失成败进行痛苦反思的结果。这样一种新的全面的发展观,理应把文化纳入其理论和战略体系。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脱离人或者文化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23]
最后,文化是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文化所承载的创造精神,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最基本要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体系长期僵化、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发端于五四运动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的缘故。
此外,文化是民族个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之处就在于文化的区别。民族文化个性的不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愈发异彩纷呈。在当今经济大潮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候,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保持人类的创造性、保持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中流砥柱。[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