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监管体制并行
当前对CDM项目的法律规制主要是从国际法律制度和国内法律政策两个层面来进行的。
(一)国际层面的清洁发展机制法律体制
国际层面的CDM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国际条约、缔约方会议决议和执行理事会决定三类,其法律效力逐次递减。其中,国际条约主要包括:
1.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它们从宏观上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建立了框架并规定了CDM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2.在数次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的协定。在京都机制下,涉及CDM法律制度和规定的主要集中在: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和时间表,并引入了京都三机制;1998年第四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要求各国在2000年前解决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2001年第六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波恩协议》进一步细化了《京都议定书》的实施细则[113];2001年第七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马拉喀什协定》规定了CDM的方式和程序,同时选举产生了CDM的执行理事会;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并规定了适用于小型CDM项目的简化方式和程序;2003年第九次缔约方会议解决了京都机制的操作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并通过了适用于第一承诺期中的造林和再造林CDM项目的规则,同意定义小型造林和再造林CDM项目;2004年第十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适用于小型造林和再造林CDM项目的简化程序;2005年第十一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蒙特利尔路线图》、2007年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09年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
3.执行理事会关于具体实施CDM的规则和程序等事项的决定。[114]作为CDM在国际层面的管理和监督实施机构,执行理事会在日常工作中发布了大量项目参与及规则指示,这些大多形成了文件并在CDM官方网站上予以公布,供各项目参与国参考。由于数量繁多,本书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国内层面的清洁发展机制法律体制
由于制定CDM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因此CDM的实施离不开项目参与国家在国内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
通常情况下,项目参与国首先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和基本立场;然后以此为据制定CDM实施的相关法律和具体规则、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随后在具体的运行中,不断更新、完善项目程序性管理事项。此外,在CDM的实施中,还必须遵守项目参与国内的环境保护、能源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外资引进和技术引进相关法律、法规。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国家CDM项目首先必须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审查要求。
(三)双重监管体制并行
一方面,在具体的CDM项目中,国际和国内层面的法律制度同时运行,因此有必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减少国际法和国内法律之间不一致的地方。从立法上来看,国际CDM法律制度作为国内CDM立法的指导,设立了国内相关立法的方向与框架。而国内立法实践则是CDM得以在国际市场运作的基础与初始动力。
另一方面,CDM相关国际法规定还可能对平行的两个国家——项目合作国国内法律构成挑战。由于项目中所涉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各自境内的CDM都有不同规定,同一项目必须同时符合两国法律要求,因此项目各国有必要加强现有国家法律和CDM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兼容性考察。
基于上述,CDM的实施实际受到两个层面规范、双边或多边国家法律的制约,其体系相当复杂。而且由于CDM相关国际法规定可能与已经存在的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双边或多边投资等国际法分支存在冲突,因此正确认识CDM需要对影响其实施的相关国际国内法加以综合研究。
【注释】
[1]Jacqueline Peel,Climate Change Law:the Emergence of a New Legal Discipline,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32,No.3,2008,p.930.
[2]See United Nations,A More Secure World:Our Shared Responsibility—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s High-Level Panel on Threats Challenges and Change(2004),see http://www.un.org/secureworld/report2.pdf,last visited on July 5,2009.
[3]See United Nations,UN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http://www.millenniumassessment.org/en/index.aspx,last visited on July 5,2009.
[4]郑新奇、姚慧、王筱明:《20世纪90年代Science以来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述评》,载《生态环境》2005年第3期,第422页。
[5]参见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8页;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6]陈光裕:《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http://www. china.com.en/xxsb/txt/200705/20/content-8716122.html,访问时间2009年7月21日。
[7]Michael Grubb,The Kyoto Protocol:A Guide and Assessment,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p.3.
[8]2007 IPCC Report Ⅳ,Working GroupⅠ,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http://www.ipcc.ch//pdf/ assessment-report/ar4,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12,2009.
[9]UNFCCC Article 1(2).
[10]See http://www.ipcc.cma.gov.cn/background/index.php?lang=cn&NewsID=17,last visited on July 12,2009.
[11]UNFCCC Article 1(5).
[12]See Kyoto Protocol Annex A.
[13]2007 IPCC ReportⅣ,Working GroupⅠ,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http://www.ipcc.ch//pdf/ assessment-report/ar4,last visited on July 12,2009.
[14]See 2007 IPCC Report Ⅳ Working GroupⅠ,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p.141,http://www.ipcc.ch/pdf/ assessment-report/ar4,last visited on July 12,2009.
[15]2007 IPCC Report Ⅳ,Working GroupⅠ,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p.141,http://www.ipcc.ch/ pdf/assessment-report/ar4,last visited on July 12,2009.
[16]See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Global Warming:The History of a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sensus,http://www.edf.org/pubs/FactSheets/d-GWFFact.html,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9,2009.
[17]ppm为浓度单位,280ppm意味着每百万个大气分子中,有280个CO2分子。
[18]关于气候变化的宏观影响,请参见中国气候变化网:《气候变化事实、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http://www.ipcc.cma.gov.cn/Website/ index.php?ChannelID=21&NewsID=126;以及陈光裕:《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http://www.china.com.en/xxsb/txt/2007—05/20/content-8716122.html,访问时间2009年8月22日。
[19]例如全球变暖会使得高纬度国家俄罗斯和格陵兰岛地区升温,更充足的阳光将增加农作物的存活率和多产率,从而增收。
[20]See Conference of Parties5,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ABeginner's Guide to the U.N.Framework Convention and its Kyoto Protocol,http:// cop5.unfccc.de/convkp/begconkp.html,last visited on July 22,2009.
[21]See IPCC Report Ⅲ,2001,pp.4-25.
[22]参见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23]IPCCReportⅢ,2001,pp.4-25.
[24]姜冬梅、张孟衡、陆根法主编:《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5]参见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6]参见韩良:《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27]See http://ipccwg1.ucar.edu/wg1/Report/AR4WG1_Pub_SPMv2.pdf,last visited on July 22,2009.
[28]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29]参见罗勇:《气候变化评估的最新进展》,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30]The second UN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Water,A Shared Responsibility,http://www.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54/145405E.pdf,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4,2009.
[31]UNEP,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3 in 2002,http://www.unep.org/ geo/geo3/English/pdf.htm,last visited on October 23,2009.
[32]UNEP,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4,http://www.unep.org/geo/ geo4/report/GEO-4_Report_Full_en.pdf,last visited on July 25,2009.
[33]See 2007 IPCC Report Ⅳ Working Group Ⅰ,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last visited on July 12,2009.
[34]参见佟新华:《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东北亚环境合作研究》,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0页。
[35]参见罗勇:《气候变化评估的最新进展》,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36]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7]汇(Sink),指物质归结之所在,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这些都是汇。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即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的生长可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一旦森林被破坏,就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因此,汇项目也是当前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项目之一。京都机制中的汇是指从大气中消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参见http://china.findlaw.an/fagui/guojifa/gi/23/21870_2.htm,访问日期:2009年9月22日。
[38]庄贵阳、朱仙丽、赵行姝:《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39]参见文末表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
[40]详情参见官方网站http://www.ipcc.ch/.
[41]See http://www.ip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6&NewsID=128,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6,2009.
[42]See http://www.ipcc.ch/pdf/climatechanges-1995/ipcc-2nd-assessment/2nd-assessment-cn.pdf,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6,2009.
[43]See 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_cn.pdf,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6,2009.
[44]Paul Curnow,Supplementarity and the Flexibility Mechanismunder the Kyoto Protocol:How Flexibility is“Flexibl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Vol.6,No.2,2001,p.167.
[45]关于《京都议定书》中第12条所规定的CDM的内容来自于《京都议定书》中文翻译本。
[46]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缔约方被分为附件一缔约方、附件二缔约方和其他缔约方。其中附件二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土耳其等24个国家和欧盟,附件一包括附件二中的国家以及正在朝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和独联体成员。这两类国家都称为发达国家,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的义务都不相同。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方法也不同,通常经合组织的成员都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但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墨西哥和韩国这两个经合组织的成员都没有被要求与发达国家承担相同的义务。
[47]1CER等于1吨二氧化碳或等效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指标。
[48]关于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和性质,详见肖鹏、郝海清:《排污权交易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载王金南、毕军主编:《排污交易:实践与创新——排放交易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3页。
[49]也称为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质量目标下,环境可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量。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及“负载定额”规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界对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能自动进行容纳、吸收和消化,即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当污染物的排放在限度之内时,这种自净功能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但当污染物的排放超过限度时,这种自净功能就会破坏而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这里所说的“一定限度”就是指环境容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
[50]参见高利红、余耀军:《论排污权的法律性质》,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83页。
[51]关于排放权交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功能,主要体现在低成本减排的灵活性方面,see David Harrison Jr.and Per Klevnas and Albert L.Nichols and Daniel Radov,Using Emissions Trading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Programs and Key Issues,Ali-Aba Course of Study Materials:Clean Air:Law,Policy,and Practice,Cosponsored by the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December 2008,p.3.
[52]龙平川、吴建丽:《“排污权交易”之中国试验》,http:// www.dffy.com/,访问日期:2009年7月11日。
[53]A.Denny Ellermann,Market for Clean Air-The U.S Acid Rain Progr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6.
[54]耿世刚:《排污权的产权性质分析》,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0页。
[55]参见高来龙:《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以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污交易为例》,清华大学2006年法律硕士论文,第5页。
[56]See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31/09353204766.shtml,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16,2009.
[57]Nieholas Stern,The Economie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p.19-23.
[58]韩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59]参见韩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60]参见胡迟:《排污权交易的最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2月27日第3版。
[61]王江、赵莉:《中国开展CDM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载《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1期,第8页。
[62]See Ian H.Rowlands,The Kyoto Protocol's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2,No.5,2001,p.801.
[63]Se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Principles,Nature and Scope of the Mechanisms Pursuant to Articles 6,12 and 17 of the Kyoto Protocol,Decision 15/ CP.7,7th sess,8th plen mtg,2,UN Doc FCCC/CP/2001/13/Add.2(21 January 2002),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p7/13a02.pdf#page=2,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19,2009.
[64]See Ian H.Rowlands,The Kyoto Protocol's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2,No.5,2001,pp.802-803.
[65]金萍:《促进CDM项目合作的问题与对策》,载《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4期,第92页。
[66]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67]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68]王馨:《雄县地热供暖工程及CDM机制应用研究》,天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69]See Kevin A.Baumert,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Lessons for the Future,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Review,Vol.38,No.2,2006,pp.383-384.
[70]Lavanya Rajamani,Re-negotiating Kyoto:A Review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the Framewo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Policy,Vol.12,No.3,2001,p.205.
[71]Kyoto Protocol Article 12(5).
[72]Kevin A.Baumert,Particip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Lessons for the Future,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Review,Vol.38,No.2,2006,p.390.
[73]Jennifer P.Morgan,Carbon Trading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ors,Fordham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Vol.18,No.1,2006,p.157.
[74]参见文末附录中图3 CDM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关系。
[75]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ecutive Board,see UNFCCC,CDM: Executive Board,http://cdm.unfccc.int/EB.
[76]See Decision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UNFCCC/KP/CMP/2005/8/Add.
[77]For a complete list of countries with Designated National Authorities(DNAs),see UNFCCC,Designated National Authorities,available at http://cdm.unfccc.int/DNA.
[78]附件一国家各国CDM主管机构,see http://cdm.ccchina.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180,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15,2009.
[79]Kyoto Protocol Article 3.
[80]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http://hq.unep.org/ozone/Meeting_Documents/mop/04mop/4mop-15.e.pdf,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8,2009.
[81]非附件一国家各国CDM主管机构see http://cdm.ccchina.gov.cn/ web/NewsInfo.asp?NewsId=38,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16,2009。
[82]缔约国内实体参与CDM的法律依据,se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Montreal,Canada,Nov.28-Dec.10,2005,Modalities and Procedures for a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Article 20-34,UN.Doc.FCCC/KP/CMP/2005/8/Add.1,http:// cdm.unfccc.int/Reference/COPMOP/08a01.pdf,last visited on September 22,2009.
[83]也有称之为第三方核证人,详情参阅CDMDesigned Operational Entities http://cdm.unfccc.int/DOE。
[84]佟新华:《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东北亚环境合作研究》,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85]EB 25 Report Annex 15,Revised CDM-PDD form,version 03,July 2006.
[86]黄山枫、陆根法、刘庆强:《CDM的项目合格性识别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第34页。
[87]黄山枫、陆根法、刘庆强:《CDM的项目合格性识别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第32页。
[88]黄山枫、陆根法、刘庆强:《CDM的项目合格性识别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第32页。
[89]黄山枫、陆根法、刘庆强:《CDM的项目合格性识别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第32页。
[90]在确定CDM项目基准线的方法学中,集中在从以下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一是现有的实际排放量或历史排放量,视可适用性而定;二是在考虑了投资障碍的情况下,一种有经济吸引力的代表性的主流技术所产生的排放量;三是过去五年在类似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状况下开展的,其效能在同一类别位居前20%的类似项目活动的平均排放量。
[91]Dennis D.Hirsch,Trading in Ecosystem Services:Carbon Sinks and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Journal of Land Use&Environmental Law,Vol. 22,No.2,2007,pp.623-630.
[92]佟新华:《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东北亚环境合作研究》,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93]参见张坤民、何雪扬:《气候变化与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展望》,载《世界环境》1999年第4期,第12页。
[94]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采取积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95]参见朱谦:《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发展机制——以行政许可为中心》,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6页。
[96]段茂盛、刘德顺:《CDM中的额外性问题探讨》,载《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4期,第252页。
[97]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采取积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98]段茂盛、刘德顺:《CDM中的额外性问题探讨》,载《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4期,第252页。
[99]段茂盛、刘德顺:《CDM中的额外性问题探讨》,载《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4期,第253页。
[100]参见段茂盛、刘德顺:《CDM中的额外性问题探讨》,载《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4期,第253页。
[101]Jepma,C.J.,W.P.van der Gaast and Issues:overview of discussion and result of previous workshop on the criteria of baselines,prepared for the Expert Workshop to Development Initial Guideline Determination Amsterdam,January 17-19,2000.
[102]参见翟青、刘星、杨玉峰:《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不确定分析》,载《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649~654页。
[103]文末附录表4CDM项目开发和实施流程表。
[104]通常CDM项目年减排量在1万tCO2以上才值得开发实施。
[105]最新版本参见http://cd.unfccc.int/Reference/Documents/cdmpdd/English/CDM_PDD.pdf,last visited on October 26,2009.
[106]CDM project Activities Request for Review,http://cdm.unfccc.int/ projects/review.html.
[107]文末附录表5 CDM项目的注册费。
[108]See UNFCCC: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 on its First Session,Held at Montreal from 28 November to 10 December 2005,http://cdm.unfccc.int/Reference/ COPMOP/index.html.
[109]CDM issuance of CERs:Monitoring reports,http://cdm.unfccc.int/ issuance/monitoringReports.
[110]Verify and Certify ERs of a CDM project activity,http://cdm.unfccc.int/Projects/pac/howto/CDMProjectActivity/VerifyCertify/index.html,last visited November 20,2009.
[111]CDM Designed Operational Entities,http://cdm.unfccc.int/DOE.
[112]CDM issuance of CERs:Requests for issuance,http://cdm.unfccc.int/issuance/requests-iss.html.
[113]2001年7月的波恩会议是2000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六次缔约方会议的续会。
[114]See CDM:Executive Board,http://cdm.unfccc.int/E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