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的指导作用
1.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设计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考核主体提供了理论指导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来对地方政府的利益相关者考核主体进行设计,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的绩效考核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别七种利益主体。
第一类考核主体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们。其中根据他们所具备的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的不同,又分为三种利益主体。
(1)蛰伏利益相关者,其拥有可以将其意愿作用于组织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不存在合法关系和迫切性要求,他们的影响力仍未发挥。社会中的第三部门和专家群体就是典型的蛰伏型利益相关者,他们与组织很少有或者没有交互作用,但仍然要给予关注,因为他们一旦取得合法性或者利益要求比较迫切,将会对地方政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意见和评价通常更具有中立色彩,因而也更为客观和独到,能够深入的分析政府的行为和政策的各个方面,比较尖锐地针对具体问题通常发出深刻的评论。同时,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较少的顾虑到政府对其自身的利益影响关系,因而,不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左右。因而,我们要更客观的评价政府的绩效,这一利益主体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视的。
(2)或有利益相关者,其拥有合法性,但是没有影响力和迫切性要求。政协委员们拥有合法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对于政府来说,他们的提议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力,并且这些提案通常涉及的是长期规划和大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表现的不是十分急切,所涉及的主要是广义的政府绩效内容,因此作为政府的或有利益相关者对政府绩效考核来说,也是应该考虑的一个组成单元,只不过在进行综合分类考核时,相应的分值权重要适当地进行配比。
(3)要求利益相关者,他们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迫切的,他们有迫切的要求,但是没有影响力或者合法性,因而被称为管理者“耳边嗡嗡的蚊子”,令人厌烦却没有危险。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想去取得影响力或是合法性,将他们的要求变得更为突出,迫切性的“噪音”不足以将他们的要求变为现实。各种新闻媒介可被视作政府耳边不停地“嗡嗡”的蚊虫,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建议,而且通常显得极为迫切,例如居民或社区存在的噪音或污染问题等,要求政府急切的给予解决,但是这种言论只是停留在媒体的讨论与要求层面,媒体不会或者很少到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合法性的要求,而大多是仅仅反映出问题以后在那里等待着政府的主动关注和解决。
第二类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细分为关键、从属和危险的利益相关者。
(1)关键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拥有影响力和合法性的情况下,他们对于组织的影响力是有担保的。由于拥有合法的影响力,他们在组织中形成了关键的联合。事实上,关键利益相关者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组织唯一的利益相关者。监督部门通常具有影响力和合法性的表达途径,但是缺乏迫切的要求,我们的政府所关注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通常是人大代表,并且现实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大多有这个机构的人员参与。
(2)从属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缺乏影响力但是有合法的迫切要求的相关者是“从属的”相关者,因为他们要依赖于其他人(其他利益相关者或组织的管理者)的影响力来执行他们的意愿。由于这种关系下的影响力不是互惠的,所以产生作用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守护,或者内部管理者价值观的引导。公民或者称作行政相对人以及政府的雇员可以被看作这一类别的代表群体,他们都有合法的迫切要求,要求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其自身福利的改善,但是,他们的利益表达对于政府来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以得以尽早解决和实现,因而对于政府来说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对于政府的绩效如何,这一利益相关群体相对其他相关者来说更具有发言权,因而在综合考核分数时,这一类别的权重应该是较多的一组。
(3)危险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一个利益相关者带有迫切性和影响力的属性,但是缺乏合法性,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对于组织将是“危险的”。一个地方政府组织的协同部门可以说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他们往往与一个政府组织的发展规划形成协同关系,同时其自身的行为也会产生影响,但是缺乏合法的干预和插手途径,他们的迫切性要求和影响力的发挥,需要其去努力争取的合法性,通常是通过共同的上级或者上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取得。例如两个同一水系的地方政府,上下游的两个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协同关系。下游政府的发展规划通常要受到上游政府的发展规划的影响,而这一影响的体现,主要在于共有水系的利用开发与污染治理问题,因而,如果不妥善处理两个政府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激发矛盾,从而对政府的发展和规划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考量一个政府的绩效问题时,协同的利益相关者部门的参与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类。权威型利益相关者,一个拥有影响力和合法性的利益相关者已经是组织的一个关键相关者,当其要求变得迫切的时候,管理者将必须清楚及时的回应他的要求。大多数的情况是一个关键利益相关者逐渐移动到了(权威型)的范畴中来。任何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通过获得缺乏的另一个属性而成为权威型利益相关者[11]。
2.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设计绩效评价体系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由于利益要求不同,对同一考核对象会有不同的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不同的判断结论。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在选择特定的利益相关考核主体时,应根据特定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点进行专门或综合的绩效指标设计。一般来说,不同的组织或实体由于本身性质特征,以及由此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不同,那么它们所追求的绩效维度也就不同,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也就不同。由利益相关主体不同而导致的考核主体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考核目的与定位。
3.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责任和管理风险的分担改革提供了理性思维指导
对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考核而言,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管理如果是仅仅考虑某一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显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在改革使政企之间高度合一的关系转变为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组织关系以后,地方政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更加多元化,地方党政领导环保绩效考核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