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环境保护宣传手册
●噪声污染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生产、建筑施工、高音喇叭、人声鼎沸等。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不可低估。首先它会损坏听力,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噪声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害。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会增加3%。它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空气污染指数API: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质量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200,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表明空气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限值,说明空气质量较差。
●汽车尾气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汽车排放污染物90%来自于汽车排气尾管排出的废气,主要是由于汽车燃料燃烧不完全所致。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铅、微粒等。其中碳氢化合物中成分复杂,有刺激人眼的醛类化合物,有已知为强烈致癌物质苯并蓖等。另外10%污染物分别来自于汽车曲轴箱废气和供油系统泄露,这部分污染物主要为碳氢化合物。
●水污染会带来什么危害:(1)死亡有机污染。它来源于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造纸污水、农业污水及都市垃圾。死亡有机质能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危及鱼类的生存;还能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2)有机和无机化学药品污染。这些化学药品来源于化工厂、药厂、造纸厂、印染厂和制革厂的废水,以及建筑装修、干洗行业、化学洗剂、农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引起生态破坏。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致使人食用后中毒。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3)磷污染。含磷洗衣粉、磷氮化肥的大量使用容易造成磷污染。磷能够引起水中藻类疯长。因为磷是所有的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它还会导致湖中细菌大量繁殖。磷也是鱼类甚至湖泊的杀手。大量繁殖的细菌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依赖氧气生存的鱼类死亡,随后细菌也会因缺氧而死亡,最终是湖泊老化、死亡。磷还可对热带地区的海滨水域造成与上述情况相似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4)石油化工洗涤剂污染。大多数家庭和餐馆大量使用的各种洗涤用品都是石油化工的产品,难以降解,排入江河中不仅会严重污染水体,而且会积累在水产物中,大量进入人体后会出现中毒现象。(5)重金属(汞、铅、镉、镍、硒、砷、铬、铋、钒、金、铂、银等)污染。它们主要来源于采矿和冶炼过程、工业废弃物、制革废水、纺织厂废水、生活垃圾(如电池、化妆品)。这些重金属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6)酸类(硫酸等)污染。酸类主要来源于煤矿、金属(铜、铅、锌等)矿山废弃物以及向河流中排放酸的工厂。酸类可毒害水中植物,引起鱼类和其他水中生物死亡,严重破坏溪流、池塘和湖泊的生态系统。
●“世界环境日”的来历:“世界环境日”是1972年6月5日—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上倡议的。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是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生存的基本权利都是必不可少的。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地给环境保护带来一些问题。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政策,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同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接受并通过了这项建议,把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问题:说到环境污染会威胁人类生存,您也许会认为有人在耸人听闻。不是,现实正在证明,环境问题已经在威胁人类了。第三世界环保专家开会时指出,我们居住的地球存在十大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措施解决,就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沙漠化日益严重。世界沙漠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每年有两千公顷农田被沙海吞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森林正以可怕的速度减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野生动物大量灭绝,影响生态平衡。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如不加控制,后果不堪设想。饮水资源越来越少,可供饮用的淡水源逐渐减少,饮水问题越来越大。渔业资源逐渐减少,一些国家由于过度捕捞,使世界百分之二十五的渔场遭到破坏。河水严重污染。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中,危害水生资源和人类的健康。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使粮食、水果等农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同时也造成大量的人员中毒事件。地球温度明显上升。近几年来,世界平均气温上升,对赤道附近的非洲国家影响很大。酸雨现象正在发展。含有毒物的工业废气造成的酸雨,给农作物和人体健康及其他动植物带来危害。
●什么是白色污染: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些塑料制品尤其是大量的废旧地膜,包装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生态带来了很大破坏。由于废塑料制品大多是白色,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危害:“白色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和特殊的来源,对环境主要有两种危害:一种是视觉污染,另一种是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制品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在大城市、旅游区、水体中、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潜在危害是指废塑料制品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而带来的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第一,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第二,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做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第三,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由于其化学性能稳定,自然降解需用100年~200年的时间,会长时间占有土地。
●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治理白色污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填埋、焚烧、回收利用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这些方式每一种都有效果,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会逐渐增加,怎样减少“白色污染”已摆到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杭州是我国最先制定有关措施防治“白色污染”的城市。之后,武汉、哈尔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汕头、天津、上海、沈阳、呼和浩特等城市,都相应地出台了有关防治“白色污染”的文件。从“白色污染”现状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出发,防治“白色污染”应实行“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精优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对“白色污染”进行有序治理。目前,全国上下已经掀起了防治“白色污染”的高潮。
●扬沙、沙尘暴与浮尘:什么是扬沙、沙尘暴与浮尘呢?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介绍说,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点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浑浊,一片黄色。两者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影响时出现,北方一般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水浪费有多严重:来自水利部门的调查和统计表明,全国平均每年旱灾面积约几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但就在缺水情况如此严峻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其一,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其二,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5%以上。其三,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放污水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绿色食品与环境保护:近些年来,绿色食品的兴起,为人们追求优质营养食品开辟了一方新天地。但绿色食品的真正含义,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绿色食品并不是绿色的植物食品,而是指从生产、收获到加工、贮存的全过程无污染、有营养、高质量的食品,并经过国家权威部门的审定认可的食品精品。绿色食品也称“无公害食品”、“天然食品”、“无污染食品”。由于绿色食品不污染环境,又经环保部门确认,因而近年来身价倍增。绿色食品在生产中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因此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已涉及粮油、乳制品、茶叶、水果、禽肉蛋、罐头酱菜五大类几百个品种。
●节约粮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你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已超过12.5亿,每年净增长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减;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1981年—1995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商品的废弃和任意处理是普遍的,特别是一次性物品使用激增。据统计,英国人每年抛弃25亿块尿布;日本人每年使用3000万台“可随意处理的”一次性相机;日本的公司免费分发数百万节含有镉和汞的电池;除了可任意处理的钢笔之外,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刀、27亿节电池、1.4亿立方米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塑料,3.5亿个油漆罐,再加上足够供全世界人口每月野餐一次使用的纸张和塑料制品。尽管一次性物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特殊需要,但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提倡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消费量将是巨大的,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
●一水多用:近年,我们大部分人已对缺水的状况有所体会,我们已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全世界排名第110位。而且水源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水的需求量直线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农业减产约1500亿斤~2000亿斤,工业损失约2000亿元。既然水资源如此缺乏,我们就应该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尽量做到一水多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摸索出很多一水二用或者多用的办法。洗菜、淘米水可以供家畜饮用,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冲厕所。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然后再冲厕所等。国外一些环保型建筑,能把落在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再用于浇花或清洁房间……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了节水意识,还能想出更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一起实践吧!
●随手关闭水龙头: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滴水或用后不关的水龙头的现象。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流不了多少水。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量筒在滴水的龙头下接,15分钟就可接上200毫升水,换算成每天是近20升,每年就是7000多升。全国有成千上万的水龙头,加在一起可不是个小数。我们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地球表面有71%以上的面积是水,总计约有13.85亿立方千米,但其中有97.2%是不能利用的咸水,2%是两极和高山的冰雪以及难以利用的淡水,真正可以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千分之一。全球每年的淡水使用量在不断增加,拥有全世界40%人口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约有10亿人喝不到纯净水,因饮用不洁净水死亡的人数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00万。如此紧缺的淡水资源还在被浪费和破坏着。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资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在用过水后、洗手洗澡打肥皂和洗碗间歇时,随手关闭水龙头。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以避免的污染,而其使用,显然是不洁和浪费。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因此,我们提倡外出就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平时学习和工作中拒绝使用木杆铅笔等。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田鸡即青蛙,常被见利忘义之徒从水田中捕捉后到市场出卖,使之成为一些人的下酒菜。蛙类是益农动物,一只青蛙一个夏天可消灭害虫上万只。中国有一句农谚:“蛙满塘,谷满仓。”另外,吃田鸡有碍身体健康。蛙肉中常常寄生一种曼氏裂头绦虫,其幼虫可随着人们食用蛙肉而进入人体的软组织和内脏,三周后便能发育成一毫米左右的成虫,使寄主腹痛、呕吐,软组织发炎、溶解、坏死,严重的还能导致瘫痪或失明。另外,由于农田中施用了大量农药,毒素在昆虫体内聚集,蛙吃虫后,又进一步将其富集于蛙体。据卫生部门测定:蛙肉内的有机磷含量是猪肉的31倍,农药残存物毒性大大超过猪肉,以致近年频频出现畸形蛙。因此,不论从保护动物、农业生态,还是从身体健康方面看,食用田鸡都是错误的。
●减卡救树:每年的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都在出售新年贺卡。用贺卡互表祝福本无可非议,但此风蔓延开来愈演愈烈,却带来了相应的坏影响。一位4年级的学生一次就买了46张贺卡赠送同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别人也送给他贺卡。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统计数据表明,每制作4000张贺卡就要砍掉一棵大树,更不说印刷贺卡还要消耗油墨和能源,生产油墨和能源又要耗费资源,产生污染……若全国有1亿人送贺卡,每人送2张,就要砍掉5万棵树。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人均占有的森林蓄积量约8.5立方米,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1%。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向我们警示:砍伐森林就会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野生动物灭绝。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我们自己。少送一张贺卡拯救不了一棵树,但是如果12亿人每人少送一张贺卡,那该能拯救多少棵树!拯救多少物种!没有贺卡,我们也能交流感情,如果一定要送,不妨自己利用废旧纸张或卡片动手做一张。
●少吃口香糖:口香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美国公司为军方生产的军需物资,送到欧洲战场上,大受战地美国兵欢迎。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口香糖固然有很多可爱之处,但是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口香糖的名气却开始臭了。原因很简单:口香糖入口时爽口,“出口”时却只会让人恶心。更要命的是,口香糖吐在地上后形成的残迹难以清除、难以降解,给环卫工作添了很多麻烦。在神圣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口香糖残迹就像一摊摊鸡屎,搞不好还会粘在游人的鞋上。为了防止让口香糖残迹败坏形象,国外一些城市近年来开始制定法规,禁止人们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比如在新加坡,胆敢在公共场合吃口香糖的人将被处以高额罚款。虽然现在中国还没有对口香糖消费采取什么限制措施,但任何一个关心环保的人都应该对口香糖说“不”,至少在吃口香糖时不要出口成“脏”。
●回收废电池:日本中部有一条河叫神通川,1955年后发现两岸的一些地区出现一种怪病——骨痛病。该病发作时病人骨骼折断,弯曲变形,痛苦不堪,后期终日卧床,不停地喊疼,最终衰竭而死。尸体解剖发现,有的死者全身骨折多达73处,身长缩短30厘米。经过调查,原来是流入神通川的工业废水中的镉和汞所致。食用受镉和汞污染的水或食物,镉和汞就进入人体蓄积,阻碍骨骼对钙的吸收,使骨质软化、疏松。镉在自然界中与锌矿伴生,工业废水中的镉主要来源于冶炼锌。日常不可缺少的电池含有镉、铅、锌、汞。虽然每节电池中含量很少,但十几亿中国人,如果其中1亿人每人每年用10节电池就是10亿节。电池腐烂后,有毒金属渗入土壤、水体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植物、动物,最后进入人体,导致严重的疾病。随手扔掉的废电池中含有的金属可能有一天就被自己吃下。为了防止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请找一个盒子放在家中或学校,专门收集废电池。到了一定数量再送到指定的回收地点,统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在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世界各地都要组织一些清理垃圾的活动。活动规模往往很大,一个城市动辄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参加。咱们中国这几年也有人组织类似的活动,规模和反响也越来越大。利用环保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教育民众是善意之举,但对于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人来说,组织环保义务劳动则未必非要选择日期,你可以在你认为有必要的任何时候,约上几个好朋友,到你所在的社区或你家乡附近的某些公共区域,捡捡垃圾,把公共设施擦洗干净等,让家乡因此光彩重生。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劳动创造世界,创造人,也创造清洁和美。请注视一下我们的双手,要知道,它们可以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也可以把这个世界的美好破坏掉,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意识支配它。
●认识环保标志: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公众习惯上把与大自然相协调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绿色产品需要由权威国家机构来审查、认证,并且颁发特别设计的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所以又称“环境标志产品”。各国设计了不同的标志图形,绿色标志风靡全球。它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当考虑有关的环境问题。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和购买绿色产品,就可以促使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绿色标志可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消费者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1993年8月,我国正式确定了环境标志图形,它由青山、绿水、太阳和十个环组成,其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与环境的“环”同字,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标志图形的确定,为环境商标保护提供了可能。
●保护文物古迹:文物古迹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文物古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走私出境,文物古迹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文物古迹保护和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一样,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由于个人行动使文物古迹免遭被毁厄运的例子并不罕见。爱护文物古迹,首先要了解文物古迹的价值。建议你先从了解身边的文物古迹入手,列出它们的分布表,最好再画出分布图,然后查阅有关资料或向专家请教,弄清楚它们的特点和珍贵之处。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向周围的人广泛宣传,与朋友们组成保护小组,向文物古迹保护主管部门申请担任志愿者,等等,来保护你身边的这些宝贝。
●爱护古树名木: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北京天坛公园时,曾经对着公园里的柏树群大发感慨:“以美国的科技实力,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复制出你们的寰丘和祈年殿。但复制这些古树,却必须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古树名木是一种活着的文物,是自然遗产,还是活的基因载体。研究古树名木对了解古代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每个省份都分布有数不胜数的古树名木。这些历尽沧桑的大树,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也是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各地先后出台了地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为古树名木建立了“户籍”和档案。你如果想了解家乡附近某一棵古树名木的详细情况,可以向当地林业或园林部门去打听一下。你一定会因此而为家乡骄傲。
●新农村环保条约:1.污水不要乱泼;2.垃圾不要乱倒;3.粪土不要乱堆;4.柴草不要乱堆;5.畜禽不要乱窜;6.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7.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8.要学会选用环保化肥农药;9.要选用健康饮用水源;10.要学习环保知识,学会环境维权。
●“12369”环保投诉热线:“12369”是国家环保总局向社会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的统一环保举报热线电话。开通这个热线电话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方便群众,调动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保护其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合法权益;二是实现群众举报的自动受理、自动处理、自动传输,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上情下达,政令畅通。该号码按照普通标准电话标准收费,热线服务24小时畅通。当您的身边或生活中遇到污染侵害时,当您发现您身边的企业有违法排污时,请您拿起手中的电话拨打环保投诉热线12369!
●公民节约行为公约:培养节约好风尚,人人行动是保障;夏季空调26度,节电效果很显著;灯泡换成节能灯,用电能省近八成;随手关灯莫忘记,小处节电有效益;少乘电梯爬楼梯,既省电力又健体;家用电器仔细挑,节电省钱都重要。家电不用要断电,省电一成看得见;多乘公交和地铁,既省能源又便捷;购车要买小排量,节油实惠还时尚;注意关好水龙头,宝贵淡水不滴漏;洗菜洗脸多用盆,一水多用是窍门;纸张应该两面用,物尽其用见行动;物品少用一次性,节省资源利环境;就餐剩余应打包,珍惜粮食显实效;垃圾分类不乱扔,便于利用好再生;过度包装要反对,绿色消费益社会;勤俭节约记心头,行为公约共遵守。
●两类植物适合室内摆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利用绿色植物进行居室绿化和装饰已成为一种时尚。美国科学家发现,一些常青的观叶植物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可以消除建筑物内的有毒化学物质。在居室内,这两种类型的植物最适合摆放。
●能吸收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芦荟、吊兰、虎尾兰、一叶兰、龟背竹是天然的清洁工,可以清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研究表明,虎尾兰和吊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强。芦荟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兰花、桂花等是天然的除尘器,其纤毛能截留并吸附空气中的飘浮微粒及烟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