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庆城县环境资源现状及对策
规划环评股股长 邓建国 环境保护局局长 李 枝
一、概况
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上游,介于东经107°16′32″至108°05′49″、北纬35°42′29″至36°17′22″之间,地处黄土高原边沿沟壑区,海拔1000米至1600米。境内有环江、柔远河、黑河三条支流,其中环江、柔远河两条支流在县城南端汇合,进入马莲河;黑河在太白梁乡太平村南部出境,汇入浦河。全县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东邻合水,西濒黑河与镇原县相望,南与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土地总面积2692.6平方公里,属农业县。全县共辖19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年均降水量537.4毫米,年变化幅度在312毫米~948毫米之间,但蒸发量大,相当于降水量的2.7倍。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冰害、冰雹和干热风,但主要以冬季干旱为主,多为冬春干旱,伏旱次之,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区。全县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缺磷、缺氮,钾有余。
二、环境资源状况
1.污染现状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首先,长庆油田企业、庆化厂已成为庆城县境内污染大户。其次,主要污染源是乡(镇)企业和餐饮业。全县共核定排污单位576户,基本覆盖了全县各个行业和经济类型,覆盖率达到96.2%。以户数计算,行政事业单位88户,占15.3%;非工业企业44户,占8%;工业企业23户,占4%;餐饮业279户,占48.4%,其他服务业127户,占22%。从区域上看,排污单位主要集中在庆城、卅铺、马岭、驿马等交通沿线和石油矿区。经已开展的污染源调查显示,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是:
(1)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全县年排放污水532万吨(不包含农村部分),其中油田企业排放污水476万吨,地方企事业单位、居民生活污水排放56万吨。地方污水排放这一块,排污单位排放19.69万吨,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6.31万吨。COD排放量106.51吨,污水排放大户依次为餐饮业、行政事业、非公企业、工业企业。其中餐饮业年排放污水2.01647万吨,占10.2%;COD84.69吨,占79.5%。行政事业单位年排放污水12.2102万吨,占62%;COD9.07吨,占8.5%。非公企业年排放污水3.1459万吨,占16%;COD3.2吨,占3%;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0.565万吨,占2.9%;COD1.3吨,占1.2%。全县除了保元生物化工厂、马岭黄酒厂有简易三级沉淀池,庆城县人民医院、庆城中医院有医疗污水处理装置外,其他企业没有一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致使排污单位的污水和污染物全部排入马莲河。据调查,共有污水排污口33个,其中环江段29个(城区段14个),柔远河段4个(城区段3个),大量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使马莲河在庆城区段污染严重,夏季经常呈劣Ⅴ类。
(2)废气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全县排污单位年耗煤2.39527万吨(不含油田单位),排放废气21557.43万标立方米,烟尘458.8262吨,二氧化硫134.6325吨。从行业上看,工业企业年排放烟尘150.84557吨,占33%;二氧化硫52.3757吨,占38.9%;行政事业排放烟尘146.9094吨,占32%;二氧化硫48.2514吨,占35.8%;非公企业排放烟尘83.3045吨,占18.2%;二氧化硫20.7015吨,占15.4%。其余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少,占10%左右。废气污染物主要是生产排放和生活排放两大块,生产方面主要是砖瓦行业,全部没有污治设施。从生活上看,全县共有燃煤锅炉、茶炉63台,其中有除尘设备的18台,有脱硫装置的8台,但相当数量的常压锅炉经监测烟尘排放不达标。
(3)固废排放与治理情况全县年产生固废10479.47吨(不含油田单位),其中生活垃圾1万吨,医疗垃圾和医疗废物分别为9.5吨和2.27吨,工业固废465.9吨,工业固废主要是砖瓦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砖渣,区域主要集中在庆城周围和玄马、白马、驿马一带,多被用来填沟壑,其余如保元生物化工厂的甘草渣,马岭黄酒长的酒糟均实现了综合利用,达到零排放。生活垃圾全县只有一处生活垃圾处理场,乱堆、乱倒现象严重。医疗垃圾处理方面除了庆城县人民医院、长庆石油医院有专门的医疗垃圾焚烧炉外,其余的医疗单位全部采用简易的焚烧炉进行处置和深埋。
2.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质量现状。经庆阳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性颗粒物超标,但庆城城区的大气质量在冬季取暖期间呈中度污染,主要是燃料结构不合理,燃煤烟尘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2)水环境质量现状。一是饮用水源水质经监测24项指标,除六价铬超标0.64倍,其余23项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95.8%。二是地表水水质经监测25项指标,除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六价铬、氯化物4项外,其余21项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84%。
(3)声环境质量检测。声源主要为文化生活噪声、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主干街道噪声加权平均值71.7分贝,超过1.7分贝,应严格控制。
3.自然资源环境现状。全县天然植被组成简单,多为灌木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小,且分布不均。植物种类50余科,400多种,以喜温的亚洲中部草原植被占主导地位。野生动物54科,100余种。目前全县共有林业用地14.2万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16.1%,现已建成三北防护林0.22万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工程0.24万平方公里,封山育林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0.6万平方公里。
三、水资源情况
庆城县水资源相对匮乏,全县主要河段共计200公里,长1公里以上的长流水沟608条。年径流总量5.71亿立方米,过境流量4.51亿立方米,自产流量1.2亿立方米。有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是教子川、冉河川、巴家咀水源保护区。年平均输沙量2677万吨,侵蚀模数为7300吨/立方公里。地下水天然资源为9366万立方米/年,可开采水资源为3258万立方米/年,一般深度为40米~100米,最深达150米,开采难度和成本较大。环江河、柔远河矿化度高,环江的矿化度是3.6g/l,柔远河的矿化度是0.7g/l,水质差。加之经多年的石油开发,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部分污染。塬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经调查,近两年塬区地下水为已下降16米。目前全县共建有重点水库2处,总库容712万立方米,建自流渠9条,提灌站91处,人饮工程2处,年供水已达到了371.2万立方米基本解决了22.86万人、17.73万头大家畜、8.24万头(只)猪羊的饮水困难。另外,长庆油田及庆化厂自建供水工程46处,年取水量680万立方米。但从庆城县的经济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水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土地管理与矿产资源状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6.9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0万平方公里。但水土流失面积大,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0.75万平方公里,目前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5.93平方公里,只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总之,今后的治理任务仍然很重。土地利用方面,截至2000年,城镇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1.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89%,其中油田开发历年来共占用土地0.3万平方公里。2001年—2003年,长庆油田征用土地0.01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014万平方公里。占用耕地搞建设这一现象非常突出,应加强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县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黏土为主。现有砖瓦企业15家,年生产能力9300万块。庆城县地处长庆油田腹地,是长庆油田在陇东的主要产油区。目前,长庆油田在庆城县境内的开发区块有5个,共有油水井1000多口,油水井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岭、卅铺、翟家河等乡(镇)。但随着西峰油田的开发,县内塬区的油井数量逐步增多。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决策落到实处。在确定经济发展指标时,首先考虑本县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重大项目决策中,保证环境资源管理部门有参与的机会、把关的权利,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确定科学合力的产业政策,严防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污染产业转移。主要对策是推行建设项目“环境预审制”和“环境质量责任制”。对庆城县的所有新、改、扩建设项目,首先进行环境预审,如果该项目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则不予审批,该项目到此为止。如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虽然有一定污染,可令其拿出可行的治理方案,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同时对不负责任,忽视环境保护,不执行建设项目环境预审制度,使严重污染项目在本地上马,造成严重污染后果的主要责任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确保庆城县在大开发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不能造成破坏。
3.进一步深入开展环境资源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决策者和群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决策者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影响着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也是能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首先应加强对各级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决策层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二是把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普及继续纳入“四五”普法计划,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制观念;三是继续在中小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推进“绿色”学校的建设;四是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采用良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脱贫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五是积极推广绿色消费,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引导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认真执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统一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推行执法岗位责任制,巩固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治理达标成果,实施全面达标工程,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一是对以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继续加强其日常的环境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排放不反弹。二是加强对新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重点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申报登记,严格限定其排污总量。三是加强城区和石油矿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城区主要是进一步改善排污设施和加快公厕改建速度,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的日常清运,消除卫生死角。石油矿区重点是打击破坏输油管线的违法犯罪行为,消除原油外泄对土壤、河流的污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5.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一是认真执行全县“十五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是切实搞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世行项目水保”工程,不断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坚决制止新的水土流失。三是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
6.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黄花菜、梨枣、甘草人工栽培和舍饲养羊、养牛等,使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广赤城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经验,为全县的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健康发展带好头。
7.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尽快论证建设庆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切实改变生活污水对西河的污染,改善和恢复西河的水质和水体功能;二是对城区的采暖锅炉进行治理淘汰,原则上不准再建单体锅炉,实行集中联片供热,倡导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或使用型煤。三是对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镇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增加环境保护内容。
8.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不断扩大投资渠道,提高环境保护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是对县城规划区内的用水户加征污水处理费,为将来的污水处理积累资金;二是结合西部大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三是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对环境保护部门每年征收的排污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每年由企业申请,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把关,资金实行有偿使用,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县财政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争取是环境保护投入占到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9.大力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城镇规模,按照能够挖潜绝不占用土地,能占用非耕地绝不占耕地,能占用次地绝不占用好地的原则进行综合平衡,用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耕地质量的不断提高。
10.切实搞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总体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机遇,推行草地农业系统耕种模式,使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协调发展。首先要把辖区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减下来,严禁铲草皮、挖草根、扫茅草等人为的破坏行为,实行轮封轮牧机制,使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得到有效保护,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大力倡导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其次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改牧养变为圈养,严禁人和羊畜对水保林的践踏和破坏。林、田、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使庆城的生态功能规划区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空气洁净,农田肥沃,经济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11.努力协调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石油、化工、建材等矿产资源工业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评”制度,坚决杜绝粗放式、掠夺式、破坏式的资源开发行为,有计划、保护性地开采我县有限的矿产资源,做到资源永续利用。
12.对重点石油开发区的地下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以便及时了解石油开发对我县水资源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查解决。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制度,坚决制止无计划、乱取水的行为,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切实的保护。
1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议政府出面协调油田单位拿出部分资金,对庆城县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14.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把环境成本纳入“GDP”考核指标,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005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