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庆城县(2009年—2020年)生态建设示范县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生态建设的内涵、目的与意义
一、 内涵
示范县建设是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倡导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发展内容的协调性和发展时间的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生态经济取代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经济,以最少的物耗、最轻的污染推动经济的较快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从而整体推进区域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二、 目的
1.解决生态与环境矛盾,强化对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将庆城县建设成庆阳市的重要生态屏障。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的矛盾,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相一致。
3.为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为创建宜居环境打好基础,为构建和谐庆城提供科学依据。
三、 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2.提升庆城县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
3.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目标。深入分析庆城县县情,理清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紧紧围绕主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县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庆城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2.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特色原则
充分了解庆城县县情,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
3.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充分考虑庆城县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渐次推进,分步实施,安排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建设。
4.协调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5.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
既要考虑当前实际,将传统的方法手段与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6.统筹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规划要与庆城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匹配,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协调统一,同步推进。
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 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1989年)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6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5年)
二、 有关规划、标准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守则》(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甘政发〔2006〕73号)
《庆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1年—2015年)
《庆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草案》
《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三、 其他
《庆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庆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庆城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相关部门提供的规划、数据资料。
第四节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一、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庆城县整个县域,包括5个建制镇和10个建制乡,153个行政村,总面积2692km2,总人口33.18万人。
二、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9年—2020年,分为三个阶段:
近期:2009年—2010年,规划编制及准备阶段;
中期:2011年—2015年,创建达标阶段;
远期:2016年—2020年,优化提升阶段。
第二章 生态建设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庆城县地处甘肃省东北部、庆阳市地理中心,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接镇原,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华池、环县接壤。
2.地形地貌
庆城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较为复杂,有川、塬、梁、峁、沟壑、湾掌等,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按地形特点,全县可分为南部残塬区,东北部残塬川道区和西北部丘陵沟壑区。
3.气候、气象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7.4mm,年平均气温在7.8度至9.6度之间,无霜期169天,多年平均蒸发量(水面)在1400mm~1500mm之间,全年日照射时数2403.4小时。
4.水文水系
庆城县境内主要有泾河一级支流马莲河、黑河及二级支流柔远河、环江河、大黑河、小黑河,年径流量5.71亿m3。
5.土壤、植被
根据县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共分四个土类、四个亚类;13个土属;29个土种。分别为:黄绵土类、黑垆土、红黏土类、新淤土类四个土类。
全县植被主要有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两大类。人工植被主要是多年来人工栽植的刺槐、杨树、旱柳、山杏、沙棘、侧柏、油松、红枣、花椒等木本植物。
二、 生态环境概况
1.环境质量状况
(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庆城县2007年全年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12mg/m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0.033mg/m3,总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为0.229mg/m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物颗粒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级别为Ⅱ级,良。
(2)水环境质量现状
2007年,庆城县水环境质量现状为:一是地表水水质监测19项指标,11项达标,水质达标率58%;二是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24项指标,除氨氮超标2倍外,其余23项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96%。
(3)声环境质量现状
2007年,庆城县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7dB(A),超《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1类区昼间标准1.7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4.9dB(A),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4类区昼间标准。
(4)固体废弃物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停留在简易地堆放和填埋的处理水平上,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5)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9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有效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规模化养殖或专业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渐趋突出。农药、化肥施用面宽量大,白色污染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还是空白,农作物秸秆尚未得到综合利用。
2.水土流失现状
庆城县水土流失面积207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7.06%。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7500t/km2~7800t/km2,年径流模数为32815m3/km。平均每亩冲刷量4.33m3,折合每亩流失土壤4.93t,按含氮0.55kg/t计算,全县平均流失16.09万t氮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锐减,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河床下切、蚕食塬面、农田失水跑土、山沟坡度越来越大、库区淤积,直接威胁当地生产、生活。
三、 自然资源概况
1.水资源
庆城县水资源总量为4.47亿m3,其中地表水水资源量3.53亿m3,地下水水资源量0.93664亿m3,水资源比较贫乏。全县有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是教子川、冉河川、西川水源保护区。
2.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现的矿种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英砂、建筑用砂石、砖瓦用黏土、建造用石材、石灰岩、矿泉水等8种矿产,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
3.植被、森林资源
全县植物种类50余科,40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16.8%。现已建成三北防护林22km2,天然林保护工程24km2,封山育林面积24km2,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0km2。
4.特色旅游资源
庆城县境内人文遗址、自然景观风格独特,有国家4A级周祖森林公园、鹅池春水、普照寺大殿、慈云寺女真文铁钟、岐伯圣景等十多处名胜古迹。
四、 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与人口构成
庆城县共辖5镇10乡,153个行政村,8.62万户33.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85万人,城镇人口8.33万人,人口密度110人/km2。
2.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庆城县完成生产总值58.04亿元(含石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88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0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
3.社会发展情况
(1)基础设施状况
庆城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国道211线(银川至西安)纵贯南北,309线(兰州至山东荣成)横贯东西,庆西、庆打、木板公路呈十字状交汇于庆城。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距宝中铁路153km,距庆阳机场40km。先后建成人饮水工程600多处,各类提灌站100多处,拥有35KV变电站6座,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2)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现状
全县有各类医院、卫生院23所,医生970人,床位数563张。各类中小学校255所,教师3205人,在校学生49075人;全年为农民报销医药费497万元,减免学杂费850万元,农村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趋势分析与评价
一、 庆城县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分析
由图2-2-1可知,1995年—2007年间,庆城县GDP(包含石油)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05年以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高于全省在此期间的平均速度。这表明庆城县在此期间的经济呈飞速增长的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庆城县产业结构也由以前的“一、二、三”转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这表明庆城县的产业结构已有了一定的升级。但进入2003年以后,由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过快,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陡然增大,导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下滑的趋势。随着庆城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将得以逐步扭转。
图2-2-1 庆城县1995年—2005历年GDP及产业结构状况
2.庆城县人民生活水平分析
1991年—2006年,庆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到2007年达到2084.08元,略高于庆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2元的平均水平。
图2-2-2 庆城县1988年—2006年人均GDP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图
二、 庆城县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能值分析理论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用以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定量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它们的关系。其理论依据是: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其中所有的任何形式的能都来自太阳能,随着能量在系统中的流动,一部分散失掉(熵),而同时形成具有较高能量等级的新形式的能。通过追溯研究,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同一种形式的能来表示。不同类型的能量具有不同的能级和能质,随着能量从低等级的太阳能转化为较高质量的绿色植物的潜能,再传递和转化为更高质量和更为密集的各级消费者的能量,能量数量的递减伴随着能质和能级的提高。能值分析是以能值为基准,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通过能值转换率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如太阳能能值,solaremergy,简写为sej)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生态流(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Emergy-IndIces),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
根据Odum能值分析理论基础,庆城县相关部门计算了多个表征庆城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态能值流分析指数,揭示并度量了庆城县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特征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见附件1),得出如下结论:
1.庆城县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较好,处于庆阳市上游水平,并且近20年内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属于资源输出型的经济区域。
2.庆城县生态环境系统污染程度表现出增大趋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庆城县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伴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快速增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3.近年内原油开采量的下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强度,与此同时也减轻了环境系统的压力。
第三节 生态建设条件分析
一、 优势与潜力
1.较优越的区位优势
庆城县地处甘肃省东北部、庆阳市地理中心,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接镇原,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华池、环县接壤。另外,庆城县还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境内交通方便,有国道G211线、G309线和庆华线贯穿全县,庆城县是通往银川、西安的必经之道,县乡公路四通八达,距宝中铁路153公里,距庆阳机场40公里,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借助这些交通干线,庆城县的工农业产品可以很方便地辐射全省、全国,为白瓜子仁等优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庆城县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格局。一批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筑建材、土特产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具有特色的驿马农产品加工区块初具规模,带动了县内工业的兴起。西川大量的油田闲置资产,为进一步发展地方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迅速,黄花菜被原国家经贸委定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赤诚”牌红富士苹果获部优产品,白瓜子仁获省优产品,经销量占全国的70%以上。苹果、黄花面积均达到6.67km2,2001年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县”,“赤城”牌苹果打入沿海市场。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达到40km2,规模养殖户达到5000多户。目前,庆城县已成为国家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和陇东最大的农副产品贸易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旅游业、商贸发展较快,建成各类专业市场19处。物流畅通,市场繁荣,特别是以驿马为中心的大宗农产品加工出口享誉西北,出口范围由西欧、北美拓展到东欧、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以上,被誉为西北地区的“旱码头”。
3.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庆城县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示范县建设的全面启动,庆城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市政府引领下,庆城县统一协调全县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多次对示范县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等进行研究部署。
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特别是近几年的公众参与和有奖举报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为示范县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对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城镇污水处理,水、气、声等环境污染监测等已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及相关规划,对水土流失治理、垃圾填埋等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节能、节水技术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新的节能、节水产品不断被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型技术的交流、普及和应用以及征集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革开放带来人才流动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用于示范县建设创造了更多条件。
二、 制约因素与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压力仍然较大
庆城县地处长庆油田腹地,除长庆油田和庆化公司外,县属企业主要是建筑行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根据2007年庆城县环境保护局的统计数据,庆城县2007年废水排放总量71.37万t,其中工业排放2.69万t,生活排放68.68万t;废气排放总量为18998万标m3,其中工业8468万标m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0.44万t。虽经多年达标治理,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较大。其中生活污水占的比重最大,生活垃圾占第二位,烟尘次之。噪声污染以建筑噪声为主,交通噪声污染也逐年加剧,呈上升态势。大气质量除冬季供暖期局部区域呈中度污染外,其余时间良好。随着近年来生态植被保护工作的加强,森林覆盖率目前为16.8%,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已有所控制。总体而言,全县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生态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油区水污染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重。
地表水污染主要是沿环江工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所致,而地下水的污染均系石油开采所致,石油矿区的地下水经卫生防疫部门化验,主要指标几乎全部超标。由于受季风影响大,降水极不均衡,造成地表植被稀疏,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开发,草地退化更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很重。
(2)生活污水排放加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剧增,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庆城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8万多人口,年用水量80万吨,外排污水达56万吨,但至今仍无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置,使东西二河在庆城段夏季水质常呈劣V类。大气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是冬季采暖燃煤对空气的污染。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农业污染较重。
目前全县15个乡(镇)除庆城镇外,没有一处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基建垃圾、工业垃圾乱倒,排水设施也多不完善,严重影响村容镇貌和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残留对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已造成一定的污染。据统计,2007年全县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用量分别是31863t、18t、353.4t。农业污染虽然目前还没达到像工业污染那样的严重程度,但作为一个潜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结构失衡,体制不顺。
一些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和部分职工群众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轻环保、重收费轻治理的思想,而指导思想的偏失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县环境保护局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其他部门抽调而来,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极为缺乏,专业结构严重失衡,体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加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能力滞后,致使环境问题一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与全省相比,庆城属于甘肃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经济水平较低。2006年,庆城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6187元,由于石油产业经济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有待协调,石油产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高,但对地方年财政的贡献却很低,因此,除去石油部分,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就很低。另外,民营经济规模小,对财政的贡献也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收入差距悬殊,边远地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仍比较艰苦;资本、技术、人才、市场、品牌、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明显短缺,成为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庆城县的经济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
三、 当前必须面对的几个挑战
1.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的新冲突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工业化必然带来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庆城县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必然产生与生态环境的新冲突,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把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2.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质量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其中村容整洁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质量的新要求,而目前庆城县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使农村土壤面源污染在加重,加上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的“三废”等,都对农村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3.城乡统筹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这些对庆城来说,是新的要求,也是新的历史突破,面临的问题较多,需要不断探索。
4.示范县建设与赶超速度关系的处理
庆城县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示范县建设将围绕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突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生态型能源化工工业基地、文化休闲旅游地、时尚宜居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增强庆城县的工业实力,促进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使产业发展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工业实力的增加意味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也要求不断增加投入。如果保持目前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即使在单位产值耗能、耗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乃至可以适当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总产出的迅速增加,示范县建设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第三章 生态建设目标与规划指标体系
第一节 规划目标
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对庆城县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各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各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潜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及教育、科技、能源的支撑能力,将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建设指标。其中,具体建设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企业创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社会进步六类共51项(见表3-2-2)。在此基础上,以2007年为基年,对具体指标进行差距与可达性分析,为确定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提供依据。
一、 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谋求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推动庆城县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合理开发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平衡、尽快发展经济与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作为同级目标,使广大群众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和发挥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和区位优势,使庆城县形成以“低资源投入、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高经济产出、高环境效益、高社会效益”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庆城县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基本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文明、人居环境优越、区域发展层次和水平提高、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目标,最终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庆城的战略目标。
二、 阶段性目标
按照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的要求,生态县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境保护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2)有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009年—2010年筹备阶段
2009年为启动年,也是庆城县示范县创建的筹备阶段,在此阶段,完成《庆城县生态建设示范县规划(2009—2020)》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分解、落实示范县建设任务,有计划地推进各项重点建设工程,推动示范县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
2011年—2015年重点建设达标阶段
这一时期为庆城县示范县着力建设期,务求按国家示范县宏观要求标准完成80%以上乡(镇)的建设任务,并通过考核验收。至此,庆城县示范县建设实现整体全面达标,不留未达标空间。
2016年—2020年整体优化和水平提升阶段
庆城县在全面完成示范县、环境友好(绿色)企业、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达标基础上,经过5年的发展运行实践,不断探寻其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问题,及时予以改进弥补完善;全面优化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五大体系,以提升其示范县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
第二节 建设指标体系
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2001]91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7]195号《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及《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实施方案(试行)》等相关文件。根据生态县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指标体系(表3-2-1),依据《庆阳市生态建设示范市规划》,结合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特点,构建庆城县示范县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类指标,同时结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与“国家友好型企业”创建标准,补充部分指标作为参考性指标(表3-2-2)。
表3-2-1 生态建设考核验收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表3-2-2 庆城县生态建设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第三节 指标分析
一、 差距分析
本规划此部分只对《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的通知》(环办[2007]195号)中有关示范县建设指标(即表3-2-2中带*的指标)进行差距及可达性分析。由表3-2-2可知,在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目标的考核指标中,规划基准年现状指标有11项达标,分别为:单位GDP能耗、受保护地区面积、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对于单位GDP能耗、水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指标虽在2007年已达标,但是,庆城县作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核心区,这些指标会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此需继续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剩余指标在规划基年都未达标,需要通过实施一系列工程项目完成创建达标工作。在这些指标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工业用水重复率、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指标在规划近期末(2012年)均达标。其余3项指标均未达标,分别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因此,以下将对这些未达标的3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
二、 重点指标可达性分析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007年,庆城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84.08元,与示范县建设指标6000元还有很大差距。按照每年15%的增速,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能达到4192元,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必须借助庆城县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品牌经营道路前行,为庆城县农民创收,最终实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的目标。
2.森林覆盖率
国家示范县创建标准要求二类区的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一般要达到40%。庆城县2007年实际值是16.8%,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达标难度相当大。庆城县部分地区因受气候、土质本身的影响,林木成活率低,要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难度很大,再加上过度采樵、林木保护不得力等原因,导致植被严重破坏,覆盖度减少。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实施幼林管护、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民义务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工程项目,深化林业改革,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3.城镇公共绿地面积
国家示范县创建标准是大于12m2,庆城县2007年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与国家创建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示范县建设中要完善城市公共绿地,合理配置各级公园和广场绿地,形成山、林、园、道路、广场融为一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建设生产性和公共性绿地,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
三、 关键指标的关联度分析
示范县建设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同样,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指标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从指标分析可以看出,难达标的指标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这些指标与前文分析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欠发达、基础设施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制约庆城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一一对应。具体而言,由于庆城县目前以量的增长为主、以资源高消耗、低利用效率和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由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欠缺而导致污染难以治理和环境质量破坏。横向来看,经济增长的无力、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这三个因素之间又互相制约,互为因果,严重阻碍着全县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全县的经济竞争力;二是要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对石油开采等重污染行业进行有效治理,尤其要加强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污水、垃圾污染严重的状况;三是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既要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高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创造经济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与功能分析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 基本原则
庆城县生态功能区划分取决于该区复合生态系统自身特征及其认识程度。根据庆城县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在深入分析市域自然系统的生态学基本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依照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维持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地对该区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旨在改善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优化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经济系统服务功能,确保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庆城县生态功能区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功能区划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配置区域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给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留有足够的空间,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一致。
2.区域相似性与差异原则
相似性和差异性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环境方面,体现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地质灾害、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在进行区划时,要尽量保证各单元自然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社会经济方面,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矛盾及协调程度上,进行区划时,尽量保证各单元社会经济特征基本一致。
3.生态环境完整性与景观结构一致性原则
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场所。生态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各区划单元必须保持内部正常的能流、物流、物种流和信息流的关系,通过传输和交换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从而保证其区划单元的功能协调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景观结构是指生态类型在水平方向上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方式。景观结构具有原生性,是确定利用方式的基础。不同景观结构模式,其利用方式也就不同,以提高生态质量为目的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设模式也就不同。
因此,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时必须保持区内生态环境结构一致性和区间的生态环境结构差异性,将景观结构一致性的区域分为一个生态功能区,从而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设模式。
4.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敏感性原则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一个系统越复杂,它的稳定性越大,越能保持其平衡。反之,系统越简单,稳定性就越小,越不易保持平衡。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敏感性一般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变化和功能发挥等表现出来,因此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敏感性。
5.社会环境结构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似性原则
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因此,社会环境结构的区内相似和区间差异性是生态功能区划的另一重要原则。
6.特殊生态服务功能区优先保护原则
特殊生态服务功能区指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良好区,例如集中水源地、脆弱生态系统、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风景名胜等。它们对建立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平衡、保障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维系和发扬地方文化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需要优先保护。保护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高效的生态多样性网络,避免生态系统退化,降低生态风险。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对系统定量化。然而,由于客观原因,数据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表达出一个单元的所有特征,因此,区划应用定性分析对定量结果进行适当修正与完善。
8.可操作性与可调整性原则
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形成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前实际,量力而行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生态系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区划的内容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更好地起到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 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
规划采用定性分区与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
首先,构建能够基本反映庆城县生态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整理庆城县各乡(镇)2007年数据,在依据经验、考虑空间特征的前提下把相似程度较高的乡(镇)划入同一生态功能区,得到区划初步方案。
其次,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庆城县地貌图、植被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水资源分布图、农业综合区划图、能源化工产业区分布图等图件相叠加。经过定性分析,在满足自然生态环境一致的条件下,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庆城县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需求,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确定最终区划方案。
第二节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分原则,基于庆城县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与行政区划现状,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考虑未来发展需要,运用GIS技术,将庆城县规划区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域:东北部丘陵沟壑生态农业与林果产业发展区、中部环江沿线残塬沟壑能源开采与化工产业发展区、南部高原沟壑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西部高原沟壑生态恢复型农牧业发展区,详见表4-2-1与图4-2-1。
表4-2-1 庆城县生态功能区划分
图4-2-1 庆城县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分区图
第三节 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与保护重点
一、 东北部丘陵沟壑生态农业与林果产业发展区
区域概况:该区域由玄马、南庄2个乡(镇)组成,总面积41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42%。本区域位于庆城县东北部,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
发展方向:加强对现有森林植被的有效保护,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保持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严格划定禁养区,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切实做好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禁止向水源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以良好的生态系统资源为依托,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
二、 中部环江沿线残塬沟壑能源开采与化工产业发展区
区域概况:该区域由马岭、三十里铺、庆城镇、高楼4个乡(镇)组成,总面积6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21%。本区域地形以残塬沟壑为主,是庆城人口密集程度最高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区域组织功能最为紧密。在近年的社会经济和城镇空间发展中,区内城镇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紧密的关系,一些城镇空间发展已经具有彼此相连的趋势。生态系统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干扰,演变成为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次生生态系统。
发展方向:依托区内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充分发挥西川工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效应,构建以能源化工行业为基础,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为支柱,以建筑建材、食品、电力等行业为重要补充的生态工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城镇辐射功能,促进资源重组和优势互补,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城镇绿化建设,通过生态廊道、锲形绿带等营造城市绿地系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治石油开采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控制环境恶化趋势。重点发展生态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生态型产业。
三、 南部高原沟壑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
区域范围:由蔡家庙、驿马、白马、赤城4个乡(镇)组成,总面积68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5.25%,本区域位于庆城县南部,地形以高原沟壑为主。
发展方向:以区内驿马出口创汇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大特色农副产品如苹果、黄花菜、白瓜子、金针菜、杏仁等的种植、加工、出口力度,提高驿马出口创汇示范园区的区域辐射效应,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各类面源污染,并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状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四、 西部高原沟壑生态恢复型农牧业发展区
区域范围:由蔡口集、土桥、太白梁、桐川、翟家河5个乡(镇)组成,总面积97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6.12%。该区域位于庆城县西部,地形以高原沟壑区为主。
发展方向:加强对现有森林植被与草场的保护力度,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保持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塬区苹果黄花、山区种草养畜、川区设施瓜菜”的产业发展思路,借助退耕还林(草)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重点扶持发展以牛、羊食草畜为主的规模化舍饲养殖。
第五章 生态建设主要领域与重点任务
第一节 复合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是基于目前庆城县经济发展现状,按照庆城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为指导,以实现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围绕庆城县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思想、制度、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工业经济、高效集约型的生态农业经济和消费结构合理的服务经济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庆城县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一、 生态工业建设
庆城县的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距离示范县的建设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强度较大,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落后,企业人才资源缺乏等几个方面。
1.生态工业建设目标
通过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庆城县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5%,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控制在18m3/万元,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至0.75吨标准煤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2%以上,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到2020年,庆城县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0%,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控制在15m3/万元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至0.7吨标准煤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保持100%,
2.生态工业建设思路
依托县域内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特色农副产品(苹果、黄花菜、白瓜子)等优势资源与独特的气候条件,综合考虑庆城县水资源严重缺乏以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实状况,构建以油气化工行业为基础、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为支柱、以建筑建材、医药食品、草畜等行业为重要补充的生态工业结构;逐步形成以清洁生产的企业为主体,以循环型产业链接为纽带,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工业重点项目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生态工业体系。通过不断完善与生态工业建设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最终形成政府积极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生态工业运行机制,从而实现生产清洁化和生态良性化的生态工业建设目标。
3.生态工业建设途径
(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注重支柱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构建城市工业产业链。充分利用庆城县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苹果、黄花菜等资源优势以及光照强、温差大等优越的气候条件,促进生态型能源化工基地与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同时大力促进食品、饮料、中药材、建筑建材等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通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利用与安全处置,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
①能源化工业
以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为基础,以能源化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功能园区建设为依托,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把庆城县建设成为产业关联度强、生产集约度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稳定可靠、优质高效的甘肃省重要的生态型能源化工基地,从而促进庆城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②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展思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从以生产粮油为主到以生产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特色农副产品为主,从以农田生产为主到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从高投入、高产出,不惜损害生态资源、削弱生态服务功能向降低物耗、能耗、水耗而保障优质、高产、高效,寓环境保护于生产的方向转型。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尽最大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重点:以工业化引领农业产业化,做大原生态果蔬规模加工能力,做强四个名牌,建设四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成四个基地。即依托优质苹果、白瓜子、黄花菜、杏制品原产地认证优势,树立庆城农副产品加工业品牌,扩大出口创汇规模。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驿马出口创汇集中区,建成省级白瓜子、黄花菜加工出口创汇基地、原生态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③环境保护产业
发展思路:优先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态链的形成。环境保护产业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上游位置,具有很强的产业扩散能力。庆城县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工程的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产业上规模、上水平。通过提供先进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型技术与设备,成为建设生态产业的重要结点和必要支撑,促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为推动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发展重点:庆城县环境保护产业和产品开发的重点是性能先进可靠的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水污染控制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噪声振动控制设备、节能(水)设备、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装备、各种环境保护专用材料,重点培育一批绿色食品产、购、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同时大力投资建设一批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
庆城县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产业化:一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产业化。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适应中小城市和生活小区的污水处理、净化成套设备,加快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二是抓紧油田钻采污油泥治理技术产业化,加快开发废水资源回收技术与设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大力推广环境保护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无害化产业。抓好环境保护型材料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四是清洁能源燃烧。考察引进对大型工业锅炉烟气和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技术,大力发展工业废气处理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相应的产品和装备,加速汽车尾气净化、应用技术。五是固体废弃物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废旧地膜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发研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产品。同时,要切实抓好传统环境保护产业的技术开发和结构升级,加快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①石油化工行业
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构建石化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在企业内部,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生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企业之间,加强产业链接建设工作,进行企业间产品的耦合共生,进行更加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废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按照集群化、园区化、基地型发展的规模与态势,围绕石化工业发展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发展“化工三剂”(催化剂、试剂、助剂)等上游产品;以炼化项目的产品为原料,“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发展模式,突出地区优势,发展核心产业,注重产业集群建设,进行产品精深加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经济效益。近期,围绕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规划一批产品深加工重点项目;中远期,围绕聚乙烯、苯、丙烷等,规划一批产品深加工重点项目。同时,对两大石化副产品——沥青与石油焦进一步加工利用。选择在技术、资源以及外部市场等方面有优势的项目,展开技术创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产品的优质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庆城县石油化工行业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接如下:
炼油类重点产业链:原油→重油→沥青→沥青基碳酸纤维产业链;原油→重油→沥青→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冷胶粘剂产业链;烯烃类重点产业链;原油→石脑油→乙烯→聚乙烯→氯化聚氯乙烯产业链;原油→石脑油→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产业链。芳香烃类重点产业链:原油→对二甲苯→对二甲苯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酸酯产业链;原油→甲苯→对甲酚产业链。碳四、碳五类重点产业链:石脑油→碳四→异丁烯→聚丁烯产业链;石脑油→碳四→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产业链。天然气化工重点产业链:天然气→甲醇→脲醛树脂产业链;天然气→甲醛→聚甲醛→多聚甲醛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油焦→炭黑→活性炭/阳极炭块产业链;炼油废气→硫化氢回收→硫黄→硫酸产业链;炼油烟气→二氧化碳→碳酸二甲酯产业链;炼油废气→氢气/液化石油气产业链。
②农副产品加工业
苹果业:
主要以苹果深加工及杏制品加工为主,构建果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苹果加工品主要是浓缩苹果汁,开发果酒、果茶等保健饮料;杏加工品以甘草杏、包仁杏、曹杏脯为主(图5-1-1)。主要产业链如下:
——苹果、杏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建设苹果—苹果脆皮/浓缩苹果汁/果酒/果茶产业链,杏—杏肉—杏干/杏脯/甘草杏/杏汁产业链,杏仁—杏仁微粉—杏仁罐头/杏仁露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利用苹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果渣、废液,构建果渣—果胶/不溶性膳食纤维;废液—蛋白粉饲料产业链;
合理利用杏加工过程中的核壳,构建核壳——活性炭产业链。
图5-1-1 苹果及杏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
中药材行业:
以庆城县中药加工企业为基础,扩大新优产品生产能力,提高研发水平。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造,采用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快推进企业进行GMP认证。通过开发新技术及新工艺,加强特色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产品研发力度,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图5-1-2)。主要产业链如下:
——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
依托核心企业,以中药材深加工、研发新产品为核心,延长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中药颗粒饮片、浸膏、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以优势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品、化妆品,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规模和标准化水平。
——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对生产过程中的药渣、废水等废弃物进行全面处理、综合利用,利用中药渣生产有机肥及动物保健饲料,使药渣成为多用途、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中药材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图5-1-2 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图
黄花菜、白瓜子产业:
黄花菜和白瓜子是庆城县特色农副产品的知名产品。依托庆阳市金华特产公司、驿马陇源特产有限公司等企业,对黄花菜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以庆阳华兴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等为核心,扩大白瓜子生产加工规模,增加出口量。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如下:
以黄花菜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构建黄花菜—鲜菜、黄花菜—黄花菜粉产品/功能性食品产业链,白瓜子—瓜子仁—食品辅料产业链;
以黄花菜副产品的开发,构建黄花菜秆叶—食用菌的培养基,叶—草编工艺品,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图5-1-3 特色黄花菜及白瓜子产业链规划图
(3)建立生态工业技术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庆城县所处甘肃、陕西、宁夏交界的地域优势,积极加强重点企业与兰州、西安等重点高校的联合。以“工业强省战略”以及把庆阳市建设成为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为契机,集中力量对石油(天然气)化工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生态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解决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瓶颈。
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联动”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系统配套地推进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一是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引导、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特优政策措施;二是鼓励大企业集团、重点骨干优势企业和小型巨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三是重点抓好技术市场的信息交流网络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技术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四是加强产学研联合,重点抓好国内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高新技术的试验和转向产业化创造条件。
(4)推行清洁生产,创建绿色企业
循环型企业是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要求减少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因此,在庆城县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应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与严格执法,积极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实现工作重点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削减污染排放总量,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在能源开采、化工、造纸、建材等重点污染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鼓励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进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争创绿色企业,并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以点带面,在全县推广清洁生产。
(5)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①区域性行业污染防治
重点抓好石油开采与加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的废水和废气、粉尘、烟尘的防治工作,抓好工业废物特别是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庆城县环境保护局应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庆城县重点污染行业整治规划》,明确各重污染行业的整治计划,2010年前全面完成全县各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工作,协调好发展经济与保护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谨防出现新的区域性行业污染。
②开展污水集中处理和废水资源化利用
重点加强以石油开采与加工为主的污染源的治理,加大对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废水排放;要加强对现有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废水达标排放。进一步完善各工业区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建设,到2010年前,各工业功能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③加强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控制
加强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治理,对主要污染源实行达标排放跟踪监控。企业集中的地区及工业园区应首先采取集中供热,分散的中、小型企业燃煤锅炉应使用节能、高效、低排污的燃煤设备。燃煤锅炉必须使用含硫率小于0.8%的低硫煤,锅炉烟气必须达到国家《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工艺废气的治理,提高工艺废气净化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工艺废气,应严格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排放。
二、 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化的主导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效果。
1.发展思路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的原理,通过实施“一池三改”、绿色无公害、节水型农业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农业工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农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逐步形成以绿色种植业为核心,以林果业为重点,以畜牧业为重要补充的农业结构体系。减少农药、化肥与水资源的投入,对秸秆与禽畜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户的生产生活与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构建具有多样性的复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高庆城县农业系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及系统稳定性,促进庆城县农业发展的生态转型,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发展目标
通过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到2015年,庆城县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5%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降低至180kg/km2以下,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到2020年,庆城县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降低至150kg/km2以下,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3.重点建设任务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步伐,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的多样化“柔性”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和示范带动的办法,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山川塬三大农业地理区域,重点发展草畜、苹果、瓜菜、黄花菜四大产业。
苹果产业:塬区以驿马、赤城、白马、高楼、桐川等乡(镇)为重点,发展以红富士系列为主的鲜食果;山区重点发展以青苹为主的加工果,到2010年年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km2,其中优质无公害苹果13.3km2,年产鲜果15万t,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黄花产业: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新品种引进和老品种改良,集中发展一批栽植专业村、专业户。到2010年,稳定建成10km2优质黄花菜生产基地,户均栽植0.0013km2以上,总面积达到13.3km2,年产干菜2万t,产值到达到1.5亿元。
草畜产业:以山区乡(镇)为重点,每年以3.33km2的速度推进,建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33.3km2;按照“大区域、小实体、抓骨干、建基地”的模式,建成舍施肉羊养殖基地5个,肉牛、奶牛养殖基地6个,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养殖带。到“十一五”末,全县肉绒羊饲养量稳定在28万只,肉牛饲养量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到达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畜牧业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2)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和庆城县发展实际,确定庆城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品牌理念经营产业,增强产业配套水平,促进产业积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代营销三大体系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经营机制,健全质量标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围绕草畜、果品、瓜菜、黄花菜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实现农业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构筑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
依托庆城县“果品、小杂粮、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发挥当地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种养基地”;通过扩大果品、小杂粮、黄花菜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有机认证、中药材的GAP认证规模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以有机“种养基地”与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两大基地建设为主轴,以现代物流服务业为纽带,将两大基地连接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最终将庆城县建设成为具有西北特色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庆城县有机农业发展采用“种养基地”与“加工基地”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其中,“种养基地”包括果业、黄花菜、小杂粮、油料、中药材等五大基地建设,其生产的有机农产品部分直接向市场供给,部分作为原料提供给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基地”则依托现有以及近期拟建的各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的有机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通过积极创建农产品的著名有机品牌,提升其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图5-1-4)。
图5-1-4 庆城县循环型有机农业体系
(4)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发展农村沼气,兴建畜禽圈舍——厕所——沼气三连通式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供暖、沼渣(液)肥田、种果,形成牛(猪)——沼——粮、牛(猪)——沼——果的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其生态链接如图5-1-5所示:
图5-1-5 庆城县主要农业循环链条示意图
按照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推行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加强养殖区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合理设计养殖场,改革饲养工艺,使畜禽粪便的排放、收集、处理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高效有机整体。推行干法、沼气、堆肥等多种形式,利用生物、生化和物理等高科技手段,以沼气工程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纽带,按照种草、养殖、粪便集中回收、制气、还田的模式,实现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提高禽畜粪便处理率及资源化率,同时减少禽畜粪便处理不当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通过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农村沼气模式,以“猪(禽、牛)——沼——果(菜)”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沼渣(沼液)还田,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将沼液用于喷洒果树,防治林业病虫害,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高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5)发展节水型农业
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而庆城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西北缺水地区,因此,需加大全县节水型农业建设力度。庆城县加强农业节水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田间用水管理,通过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等措施,并积极推广微灌、滴灌、膜下滴灌、混凝防渗和低压管灌等节水型新技术。其次,加强计划用水,实行按量收费,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实行定量分配,并采取超用加价的原则,以控制水资源浪费行为。再者,在各灌区成立由专业人员、农牧民参与的用水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鼓励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土地向节水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机大户集中的机制,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带动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后,依法制止乱取水、乱用水、浪费水的现象,严禁非法开垦土地和新增机电井,对浪费水的现象进行严厉处罚,对节约用水的农户进行奖励。
(6)开展农民技能培训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整合庆城县职教中心、农广校和各产业开发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培训资金。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技术,使农民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对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不断完善,提高农牧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组建庆城县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对内搜集筛选适宜全县推广的科技新技术,新成果,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服务,对外大力推介庆城县特色农产品和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要尽快转变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信息滞后,盲目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现状,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中的助推器作用。
三、 现代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
(1)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潮流,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其以人与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在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社区整体完整性及其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工程的实施和环境教育,最终实现人地和谐的一种旅游活动。随着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返璞归真的高尚境界的追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2)发展思路与目标
庆城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思路为:立足县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景点。重点开发一城(县城)一园(周祖陵森林公园)一洞(鹅池洞),建设二馆(博物馆、陕甘宁边区陇东革命纪念馆)二山(清凉山、桃花山),实施三址(斩断山遗址、环江翼龙化石出土点、吴家岭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保护、发掘四种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和民俗演艺文化)。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着手,搞好旅游景区整体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宣传促销,激活各方要素,统筹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本形成功能齐全的生态旅游格局,各景区、景点的旅游环境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方面的功能,促进庆城县旅游资源的整合,发挥旅游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增强庆城县旅游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系统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利用外资进入旅游业的有利影响,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
(3)重点建设内容
①生态旅游区建设
庆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以县城为中心,以恢复庆城原有人文景观为重点,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步伐,结合南城门、东城门、小南门、实施鹅池洞恢复扩建,以八路军三八五旅旧址、陇东中学旧址、甘肃工委及陇东特委旧址等红色旅游遗迹遗存为重点,整合资源,实施陕甘宁边区陇东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建设项目;启动普照寺、慈云寺、周旧邦木坊、文庙大殿、古城墙等文物古迹的维修、装饰和内容充实工程;在县上加快城市美化亮化步伐的同时,积极建议在市内突出园林小品、文化广场、喷泉绿地、音乐茶社、书画展览、餐饮娱乐、民俗工艺等开发建设,全力创建全省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红色旅游重要的目的地。
农耕文化与中医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周祖陵景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以周祖陵晋升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为契机,以弘扬周祖农耕文化,岐伯中医药文化为重点。按照总体规划,加快周祖陵森林公园六大景区建设步伐,实施博物馆易址扩建工程,充实完善岐周景区,抓好黄帝内经千家碑、周祖生态旅游公司、烽火台蒙古风情园、山顶特色餐饮街、山口仿古商业街,民俗艺术演艺园、游客中心和书画院等项目建设。突出人文景点、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和旅游购物等产业培育,把周祖陵景区建成融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庙会文化旅游区:以西川桃花山、清凉山等民间庙会文化景点为中心,编制控制性开发规划,规范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引导景点走出单纯的神鬼崇拜,向旅游观光、商贸交流、窑洞人家、田园风光过渡。扩大绿化面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景区周边观光农业和旅游服务网络,把这一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考古与文物参观旅游区:以庆城十里坪古墓群、麻暖泉仰韶文化遗址、卅铺环江翼龙化石出土点、阜城化石点、玄马吴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太白梁黑河万佛洞、古木古树、古堡古寨、军事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等为核心,开辟考古旅游区。
无公害果蔬基地旅游区:以原区集中连片果园、黄花菜、蔬菜基地、玄马梨枣园、卅铺软质果为重点,配套农家乐等服务设施,形成春季赏花,夏秋品果的田园风光旅游区。
民俗风情体验:以各旅游景点和周边村庄农户为基础,发展民俗民风民情感受,挖掘编排庆城婚嫁、丧葬、祝寿、祭祀等礼仪文化和民歌、民谣、社火、秧歌、曲艺等民间艺术表演。开发独具陇东特点的饮食文化,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水平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
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在对既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挖掘和整合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慎重对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人为改变,确定景区的旅游承载力和旅游容量,防止出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将本地特点融入到新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中去,积极开发既保护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又能有益人体健康的绿色旅游产品。在开发利用时,要充分保护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对旅游开发规模及开发强度进行控制,严格控制建筑物占地比例,控制景区和景点的游人密度,防止破坏性和超强度开发,杜绝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③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
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用各种节能降耗、控制污染的技术,以低毒、低害原料代替高危害的原料。不断改进服务和完善管理,减少旅游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使旅游副产品和废物能被减少或循环利用。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对经营和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推行ISO14000认证,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经营。
完善景区内水、气、垃圾及噪声污染的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源废气排放;严禁将污水直接排入风景区水体;完善垃圾收集清运系统,消除卫生死角;风景区内对机动车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产生较大噪声污染的各类活动。加强旅游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的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集中控制,增加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2010年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90%以上。
积极建立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及信息,为旅游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对旅游地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与垃圾等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对植被覆盖率、草原载畜量、水涵养率、森林病虫害、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等生态项目指标监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本地旅游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办法,使旅游环境保护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2.现代商贸业
配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要,在适当的区位重点建设以大卖场、专业大市场乃至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服务载体。加速扩张优势商贸业,做大做强一批大型包括香包、剪纸等专业市场,提升传统商贸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形成商流、人流的强大吐纳能力,使庆城县成为庆阳市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同时以安全、健康、文明为核心,改善消费环境,提倡绿色营销,包括开发绿色产品,使用绿色包装,培育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适应安全、健康的现代消费需求。同时大力倡导以德行商,反欺诈,讲诚心,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使商业真正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明亮窗口。
3.绿色物流业
充分利用庆城县处在庆阳市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业和大型专业市场,降低产品、原料的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零库存”运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发展绿色物流,将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运用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保障存货的数量和质量,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周密策划运力,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多快好省地完成装卸运输。采用绿色的包装和再加工,符合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和可再循环的要求,遵循绿色原则,防治加工中的货损和二次污染。建立自动化的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和结算功能,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设计和构建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优化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网络,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从而形成一个资产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合理的、具有区域性产业特点的物流中心,努力将庆城县建设成为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4.绿色餐饮与住宿业
加快绿色饭店(宾馆)建设,运用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将能耗、污染和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安全是指宾馆、饭店具有相应的公共安全设施和食品安全保证系统;健康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服务和产品;环境保护是指经营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能降耗。具体要求:饭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小;饭店设备的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最小;饭店的物资消耗降低到最低;饭店提供满足人体健康要求的产品;饭店积极参与社会性的环境保护活动。
5.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运作经验,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企业化的商业银行管理。改善经营条件,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充实金融服务业务。拓宽经营领域,扩大居民消费贷款的业务规模。加强保险企业的内部管理,健全内控机制,促进保险业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立起较为发达完备的商业保险体系。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自“十一五”以来,庆城县的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全面加强了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第一,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第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三,环境法制化建设工作得到强化;第四,环境宣传教育成就显著;第五,环境保护投入逐年增加;第六,环境保护产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庆城县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退化、矿产资源开采开发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如沙尘暴、冰雹、冻灾等频繁发生;全县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动物栖息环境逐渐恶化,生物资源总量下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秸秆、禽畜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就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解决生态安全、环境质量提升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开发与治理齐抓,工程、管理、技术以及法制措施并用原则,实施城市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敏感区(水源地、石油矿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环境保护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功能优化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水土流失程度,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庆城县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贯彻落实:
一、 环境污染防治
庆城县地处长庆油田矿区腹地,三十多年来的石油开采对庆城县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加之近几年乡(镇)企业的突飞发展,对庆城县城镇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带来了污染。尤其县城还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工业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入河流,致使东西二河(柔远河和环江河)受到严重污染,饮用水源的污染范围和程度还在不断扩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停留在简易地堆放和填埋的处理水平上,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冬季大气环境质量较差。
1.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规划
(1)污染控制指标与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截至2010年年底,投资2897万元建成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60万元,完成庆城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医疗废水处理项目,解决医院污水处理问题。针对县城东环路边的屠宰场,投资50万元建一个污水处理项目。2010年,全县废水排放量控制在200万t以下,其中生活废水189万t、工业废水11万t,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296t,氨氮排放量控制在150t,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率达到70%。
(2)主要规划措施
①以《庆城县“十一五”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规划》、《庆城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和《庆城县“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为依据,根据庆城县相关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中水环境质量情况,加大对重点流域——柔远河、环江河、马莲河流域(庆城县境内)、城镇区域、工业集中区污染整治。按照庆阳市、庆城县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严格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放总量,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或超标排放。
②加强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综合整治流域内各级工业聚集区,完善区内污水处理设施。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特别要加快食品、化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产业升级,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的耗水量和产污量。
③加强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重点工业污染源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提高工业污染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实行工业污染源污染全过程控制。
④建设比较完善的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与回用体系。加快对庆城县的城镇污水处理场和配套管网的建设速度,并结合当地条件,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并运用经济手段在水价上鼓励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和污水的集中处理处置。积极尝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资本化经营,开放式管理模式,加快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进程。
⑤加强对水污染重点源排污口在线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力争实现排污监控计算机网络化。同时,积极推广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确保废水处理装置正常运转率和废水达标率达到100%。到2010年年底,全县建成重点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重点源自动监测、监控网络。
针对地下水的保护,首先应摸清现状,了解全县目前污染源的渗漏污染基本状况,分析地下水各种污染物的具体来源(工业、交通、建筑、垃圾掩埋、农业等),从而采取相应的减少污染来源的措施,对污染物实行分类管理,然后分期、分批综合治理。
①合理开采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制止过量开采地下水,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防止地面沉降,以减少污水的下渗。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采补平衡,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回灌补给。
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加强地下水保护宣传力度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规,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使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政府、企业等各种行为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建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对毒性大的污染物,必须在厂内处理,对于毒性小的污染物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③建立水质监测网并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网,迅速补充和完善地下监测井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设立地下水观测专用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分析预测服务系统。对重点污染地区(段)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为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提供及时、科学的依据。
④开展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调查评价及编制评价图册
水环境脆弱性调查评价可以为决策、管理人员和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有关地区地下水环境的条件,指导工程选址、选线,也将对地下水水质监测起指导作用。对于脆弱性高的地区,可以加强监测,这样使得监测网的布设更为科学和合理,避免人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费。
⑤建立合理的农业耕作体系
建立合理的农业耕作体系,使用高效的灌溉技术及科学的耕作方式。寻求科学合理的施药施肥技术,尽量少施化肥、少施农药,尤其禁止施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将传统的漫灌方式改为喷灌和滴灌方式。严禁使用渗井、渗坑排污,污水沟渠要能防渗。对还在使用的渗井、渗坑、自然渗漏的化粪池和清污合流制下水道排污的城市尽可能清除和改造。垃圾场、粪便坑应做防渗处理,尤其是在浅层地下水范围内,要做好粪坑和污(废)水的防渗工作,禁止使用未处理过的污水灌溉。
⑥其他
对于某些通过人工补给被污染的地下水,可采取强排方法使其稀释和净化;对于某些水文地质情况特殊的地区可通过改变地下水径流条件,加速水的交替循环,以达到改善水质之目的;也可对污染的地下水采用防渗墙或防渗帷幕进行堵塞或截流,通常应穿透含水层直达隔水层。除此之外,地下水处理方法主要有抽水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渗透性屏障处理法、循环井处理法等。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和技术进行组合,合理经济地治理地下水污染。
2.空气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规划
(1)污染控制指标与环境保护管理目标
到2010年年底,新安装脱硫除尘器5套,全县脱硫除尘设备达到13台,总投资25万元;安装油烟净化装置6台(套),总投资24万元;2010年,全县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0t,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0t;烟尘排放量控制在400t,其中生活烟尘排放量控制在300t,工业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00t,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6%左右。
(2)主要规划措施
①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项目库,积极发展物耗、能耗低,污染物排放量小,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淘汰一批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积极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环境友好工程、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全面取缔“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以及列入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项目。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使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0年年底前,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总量排放、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②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制度,禁止消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项目上马;建立新建项目工业污染物新增量的限值审批制度,落实区域发展规划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规范审批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一切违规项目开工建设;加强评价单位资质审查和责任追究,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
③加强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立重点工业污染源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提高工业污染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实行工业污染源污染全过程控制。
④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尝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资本化经营,开放式管理模式,加快重点城镇的集中供热、供气(含燃气、液化石油气等)建设任务,治理城区燃煤型污染,调整城区能源结构,推广普及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城区集中供热率。
⑤加强城乡环境管理,全面提高城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严格控制中小锅炉、茶炉安装使用。到2010年,力争使全县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
⑥大力推广使用型煤、天然气、电能、太阳能等能源。制定城区联片集中供热规划,划定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努力提高城区集中供热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新建工业项目倡导以电、气为能源。
⑦实施公交优先策略。严格新车准入制度,强化用车检查维护制度。鼓励发展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型,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车型。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优质汽油、柴油,开展液化气(天然气)和汽油双燃料装置的LPG环境保护型市内营运车辆试点工作。使用无铅汽油,积极发展机动车清洁燃料。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禁止含铅汽油的销售使用,车辆检修后,尾气检测必须达标,加强路检和年检,对不合格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符合报废条件的坚决报废。
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建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相互补充的处理模式。建立危险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弃物等的申报制度,严格执行危险废物产生、交换和转移联单管理制度。严禁危险废物排放和擅自处理,建设一批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示范工程,加强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制度。主要规划措施如下:
(1)建立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到2010年,在全县建成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处理设施。
(2)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健全县城的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强化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垃圾处理利用率。
(3)建筑垃圾与工业垃圾管理。启动建筑垃圾的严格管理,制定出台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范管理,杜绝杂乱堆弃问题,充分利用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性,科学调配用于后建工程项目,形成延续利用流程。着手调查工业垃圾种类、数量、筹组处理设施,选取有效处理技术,力求2010年初步建立起循环利用产业链模式。
(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无渣、少渣工艺,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大力开发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完善工业固废处置体系,实现工业固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5)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加强医疗废弃物及化学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品全过程监测、监控和管理,实行专业收集、专线清运和集中处置。
(6)加强辐射、放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放射源的使用管理。加强医院和科研单位等一切有关放射性辐射的污染防治,完善辐射源申报登记和管理责任制,防止发生辐射伤害、污染环境、丢失盗窃等重大事故与案件。确保放射性废源上缴收贮率达到100%。
4.噪声污染防治建设规划
(1)规划目标
城市环境噪声质量指标应达到:2010年,城市交通干线噪声昼间不超过70dB(A),夜间不超过55dB(A);区域噪声昼间不超过55dB(A);夜间不超过45dB(A),声环境达标率为100%。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居民生活噪声防治
调整和改善城区功能布局,倡导俭约的社会生活方式,降低城区社会活动强度,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源。继续扩大城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实行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强化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马路市场、家庭装修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完善噪声治理设施安装和有效运行,治理社会生活噪声。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置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超过规定时间范围内进行夜间经营的餐饮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使用干扰他人的音响器材,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禁止使用音响器材或采用其他发出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除特殊情况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干扰他人的音响器材。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及集会等活动,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及其他音响器材的,应当控制音量,避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和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边界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建议机动车辆不安装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防盗报警器。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设置或者解除机动车警戒或者寻车时,不得产生噪声。机动车防盗报警器以鸣响方式报警后,使用者应当及时处理,避免长时间鸣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室内娱乐活动的,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噪声达标县城和乡村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
②工业噪声防治
强化工业噪声长效管理和监督检查,鼓励选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创建新的噪声达标区,对布局不合理,扰民严重,一时难以治理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厂居混杂矛盾。
③交通噪声防治
在“禁鸣”区行驶的机动车辆,禁止使用高音和气喇叭;禁止拖拉机在噪声达标区内行驶(特殊情况须经公安交警部门批准,凭准行证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路线行驶)。在公路两侧植树绿化,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合适树种、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宽度,可以达到吸纳声波,降低噪声的作用。新建交通主干道尽量避开已有的噪声敏感区,过境车辆绕城通过。对部分路段实施夜间禁鸣制度,降低交通噪声污染。
④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建筑噪声夜间施工作业必须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禁止在规定时间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装修和家具加工等活动。工业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使排放的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单位应制定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公告,把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中考、高考期间及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时段内,除抢修抢险外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的施工作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但国家和本市重点工程、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以及其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重点工程、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其他特殊需要,确需在夜间进行施工作业的,应当取得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准予夜间施工的批准文件。
二、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生态建设规划目标
到2010年,力争使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要分别建立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使部分水域、重要洪水调蓄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恶化得到初步遏制,部分生态功能得到恢复,使各类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危害,确保生态安全。
2.生态建设规划思路
庆城县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思路是:狠抓一个产业(“赤诚”牌优质无公害苹果产业),开发三个经济区域(塬区苹果经济带、山区生态经济区、川区软质杂果区),突出五大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优质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四项建设(绿色通道建设、林果示范园建设、县城东西二山绿化、生态小康村镇建设)。加快科技开发,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生态功能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河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和防护措施的实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其主要保护措施为: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强硬措施。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加强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地、天然牧场、矿产等重要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否则不得开工建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应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采,做到采补平衡、清理不合理取水设施,防止地下漏斗和地面塌陷。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生态平衡。重视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依照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明确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地、林地。尽量减少占用林地和草场用地,加强非牧场草地的生态监管。
(3)重视对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生态植被保护相对较好的区块,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受侵害。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应抓紧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加快城镇绿化、美化力度,禁止随意开荒种地,开展城镇环境整治,积极推行城市环境保护创建工作。鼓励和支持生态良好的区块农民增强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4)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绿色通道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加强董志塬塬面保护,加快梁峁丘陵区和残塬沟壑区治理步伐。到2012年,全县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和“三荒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使全县森林覆盖率得以迅速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5)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积极实施资源开发区域的强制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抢救性保护,生态脆弱区域的积极性保护。切实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天然草原、湿地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遏制捕杀和采挖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本地区特色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严厉打击滥捕滥挖和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违法活动,加强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的监管力度。
三、 重点敏感区生态环境保护
1.油田开采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油田开发现状
庆城县是长庆油田的主要产油区,石油生产遍布全县15个乡(镇)。石油开发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给当地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当地的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石油开采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调查,长庆油田在庆城县经过30多年的开采,造成矿区地下水源破坏,清水变浊,甜水变苦,水井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相当一部分水井已干涸。2005年3月,经有关部门统计,马岭、卅铺、玄马3乡(镇)共14个行政村小电井因水质污染,不符合人畜饮水标准,导致1.64万人发生饮水困难。经化验,5项检出指标全部超标,有些指标超出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多倍。石油开采造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
石油开发污染防治措施缺失,老油区环境污染严重。在老油区开发过程中,对钻井、试油废水采取的是自然蒸发方式处理,钻井泥浆、岩屑、井场污油泥、落地原油等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全部采取就地用土简单掩埋。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恢复不力,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在油田开发中,基本上是“开一个井场,修一条道路,毁一片植被,裸露一面山坡”。
油田开发对庆城县的耕地、道路造成严重破坏。油田开发以来,占用了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耕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一口井少则占地46.7m2,多则80m2,在探井后有油就征,无油就撒,绝大多数没有采用“两池一沟”的防污措施,破坏浪费现象严重。油田钻采公司普遍使用大吨位运输车辆和特种重型车辆移动土方,转移设备,使道路负载超限,严重受损,庄基震塌事故时有发生。运输车辆带起的扬尘给乡村土路两侧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2)石油矿区环境保护目标
到2015年,石油开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得到有效缓解,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明显改善,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适应地方实际、机制创新的新型油田环境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3)石油矿区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①提高认识。石油开采造成的污染已经给地方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石油企业都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支持油田开发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只有切实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油田在开发建设中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油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油田企业要彻底抛弃“先开发、后治理”的思想,把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作为油田发展的前提工作来抓,正确对待石油开发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要把石油开发与庆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石油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决不能“今天吃石油饭,明天断子孙路”。另一方面,地方在支持油田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防止单从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当前利益考虑,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加强领导。建立县政府统一领导,涉油乡(镇)、村组、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务、林业、水保、城建、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石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石油开发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审批、监督管理、协调服务、案件查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环境质量责任制,做到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各涉油乡(镇)乡(镇)长及部门的行政一把手是石油开发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③建立机制。油田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内部环境管理体系要完善,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保证正常运行。对已确定的污染治理项目,抓紧实施,按时投运。对已关井、废弃井要全面检查,采取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安全处置。制定环境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防范治理措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处理。继续实施HSE管理,做到安全、环境、健康统一。继续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推动油田环境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对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要把污染源治理、水资源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治理、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推动油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石油开发各环节的作业单位,要根据《庆阳市石油勘探开发产建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庆阳市油田井场建设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石油开发环境监督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明确各自的污染治理责任,加强石油钻探、开采全过程环境管理,解决油田开发中各环节脱节的问题,杜绝石油开发带来新的污染。
④完善程序。一是进一步完善石油开发管理程序。今后油田开发建设项目,都要在建设前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专项设计,落实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严格落实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环境影响较大或处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油田建设项目,要进行单井环评。所有油水井在钻前要进行环评登记,建立单井档案。环评报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未获批准的,建设部门不得办理准建手续,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手续。油田开发建设用地,必须严格遵循现行土地管理法规,按照规定程序,先报批后用地。同时要规范内部管理,逐级按权限和程序审批,坚决杜绝先用后批和越权审批。二是建立油田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地企双方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油田开发联席会议制度,由地方和油田方面的领导轮流主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油田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信息,加强合作,提高办事效率。每年年初召开油田开发情况通报会,由油田地方的主要领导和计划、环境保护、国土、水务、建设、水保、林业等部门参加,听取和掌握油田全年开发计划。
⑤制定规划。一是油田企业应加强与地方的衔接,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把油田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把油田产能建设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制定发展规划、调整生产结构时,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资源的永续利用,发挥油田企业对地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企业与地方“双赢”。二是油田单位要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和年度污染治理计划,并于每年初分别上报县水务、环境保护部门,以便于地方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⑥强化监督。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加大监管力度,随时对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依法进行严肃处理。环境保护、水务、国土部门要根据油田开发状况,制定定期巡查和现场监理制度,提高事前监督水平,防止出现事后查处的被动局面。二是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人大、政协每年应组织代表、委员对油区环境资源现状进行一至两次视察,以确保各项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全面落实。三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及石油开发中的重大事件,及时报道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资源问题,同时要建立污染事故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石油开发中的各类污染事故。
2.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1)饮用水源保护区现状
庆城县县城供水水源分教子川和冉河川两部分,均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1980年在县城西南教子川河中建一混凝土溢流坝,蓄、挡水后,提升至河左岸台地净化水厂,为县城供水的唯一水源。随着县城经济的迅速增长,用水量急剧增加,教子川水源已远不能满足需水要求,经反复勘察论证,于1996年建成冉河川供水工程,为县城供水的补充水源。经计算,在枯水年(P=95%)时,教子川平均日可用水量1653m3,冉河川平均日可用水量1417m3。两水源总日可用水量3070m3,总供水人口已达10万多人,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2)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目标
水源地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保护和改善水源的形成和运移条件,使水源地在运行过程中不因人为影响产生水量衰竭和水质恶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供水的需要。
(3)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
①在各取水口上游选择一合理断面,对地表水进行长期监测;对区内现有的污染源必须尽快拆除或限期治理,对保护区内的采油井应尽快关闭,并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在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污染企业,防止各类人为活动对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和破坏。
②加强水土保持,在水源地谷坡两岸及上游植树种草稳定边坡缓减水土流失准保护区在条件许可时,可采取封山育林恢复自然生态。
③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应建立隔离带、警示牌,施行强制保护,并适当修建生态保护设施拦蓄降水,补给地表水源地的水量。
④城区供水实行统一调配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园区自备水井的数量和开采量。同时供水水厂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技术工艺和标准对原水进行处理、净化和消毒,确保供水水质。
⑤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运作效能和构建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供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料,由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程序定期向公众通报水质变化情况。
⑥认真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控制,增加投资,治理污染源,对污染区新上建设项目要严格控制。坚决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土炼油等“十五小”重污染企业,要限制取缔或关停并转,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保证达标正常运行。
⑦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严禁向水源地倾泻各类工业、农业废水、固体废弃物,严禁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在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放、倾泻、堆存。为防止污水渗漏污染地下水,水源地附近已有的排污口改建成防渗水泥管道,排出保护区外。
⑧对分散污染源的控制。这类污染源,主要以各采油井场、集输站和输油管线为主,其排污无规律,有一定偶然性、事故性排放占较大比例。其控制主要以推行清洁生产、实施生产全过程控制为主,强化监督管理和预防措施,进行无害化队、站、井场建设。对井场实行封闭管理,保证污油、污水不出井场。对输油管线加强维护保养,合理调度输油量,降低输油压力,减少裂管、漏罐等事故排油。对集输站加强制度建设,设置必要的污油回收设施,配置站内调节缓冲装置,建设达标清洁站。同时关闭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油井和供水、注水井,拆除输油、注水管线,以缓解县城人口饮水危机。
3.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1)存在问题
按照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对旅游景区环境达标率的要求,庆城县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①多数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
②部分热点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旅游景区的最佳接待量是和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相匹配的。
③旅游行为不文明,导致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游客对于景区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游客进入景区后,对景区内土地的践踏,对树木及建筑的触摸等,这些是对景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影响;其次,大量的游客到达景区后,食、住、行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以及当地居民为了接待游客而过度地消耗当地自然资源,这些是间接的破坏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噪音等其他因素,也会对旅游景区的动植物正常生长有所影响。
④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时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旅游开发中稍有不慎,就会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危害,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旅游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有限的短期收入,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在旅游区内大搞土木工程,乱设购物、餐饮网点,乱建停车场、宾馆等,直接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和整体美,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同时,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保护知识、美学修养欠缺,在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措施。
⑤旅游景区的环境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旅游景区在开发规划建设时,置破坏而不理,视污染而不见,将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简单夸大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来取得旅游收益的增长,使环境的破坏日重一日。
⑥旅游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内对游客的环境保护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引导规范还比较缺乏。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表现在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
(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
首先,对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经营者进行生态教育。发展旅游业,应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经营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为代价。以保证旅游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并做出相应的规定,禁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其次,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旅游者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同样重要。景区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再次,加强导游人员的生态教育。在旅游过程中联系眼前景物,对旅游者进行生动活泼的生态学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责任。
②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引导游客行为
根据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旅游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首先应制定并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走依法保护旅游资源的道路。旅游管理部门应与旅游经营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合作,共同实施旅游环境管理战略。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旅游经营者的管理,要求经营者慎重选择旅游目的地,精心编排旅游路线,严格控制旅游团的人数,培养和造就景区管理的专业队伍。旅游区如何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生动可行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首先要在旅游区内造就一种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氛围,使旅游者能够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各种行为。其次,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项目,使环境保护的教育和生态知识的普及潜移默化而又生动有效地进行。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应加大制约力度,每个旅游地都可以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一系列行为准则,强制要求旅游者严格遵守。例如为了使环境保护规定得到贯彻,旅游景区可以采取对游客预收押金的办法,在旅游完毕后证明对环境没有损坏才予以退还押金等等。只有把制约与引导结合起来,才可能从旅游者的角度实现良性生态消费。景区要通过设计宣传牌等方式,提醒游客自觉保护景区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要建立和完善景区的垃圾收集系统,并按照景区的容量控制高峰期游客的数量;对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③实施分区管理,分派人员监督
把旅游景区环境规划为几个分区,进行适当分区管理。如一些自然景区可以建议分成特别保护区、游憩区和一般管制区。特别保护区是指无法以人力再造的特殊景观,必须严格限制开发的地区;游憩区是适合发展娱乐活动,允许建造适当娱乐设施及有限度地利用资源的地区;一般管制区是指准许保持原有土地利用形态的地区。在特别保护区,游客不能随便进入,游客只能在游憩区和一般管制区内活动。要分派专门的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同时还要强调人员自身的建设,从而保证相应的措施能够严格执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允许人类排放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在此范围内,自然环境自身就可以将污染物净化到不至于造成污染的程度。景区的旅游污染以局部污染和季节污染为主,所以,合理组织旅游活动,平衡旺淡季差异,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部分污染。
④实施绿色工程,营造和谐景区
对影响和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人工建筑进行严格拆除,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拆除停车场、楼房、商业网点等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整体相和谐。在拆除过程中,进行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工程活动,如改善大气、控制和化解污染、植树造林等。
⑤遏制短期行为,鼓励公众参与
应当实施绿色GDP的核算原则,把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计入成本中,有效地遏制政府的短期行为。通过对开发商征收环境损害赔偿费,执行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有效地遏制开发商的短期行为。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还应该将当地居民整合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⑥科学地确定旅游景区的最佳容量,严格控制旅游规模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对游览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破坏,故旅游环境容量即指对动植物不产生永久性危害前提下的游客数量。建立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首先,健全环境法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各级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依据,同时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禁止那些对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发生。立法主要应该包括:旅游区新建项目必须先经过环境部门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游客规模,景区承载能力,开发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议实行一票否决制;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不仅承担领导责任同时承担连带责任。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⑦加强旅游景区配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
风景林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结合林相改造,控制经济林的面积,景区内部林相应逐渐改造为针阔混叶林,根据风景林和生态林的要求,形成“乔、灌、草”复合的山林植被。通过开展生态旅游,逐渐减少景区内的农业用地面积,以旅游业及相关的产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景区内与旅游和水源保护无关的产业和设施要逐渐迁出区外,禁止新建任何与水源保护和旅游建设无关的设施。加强对景区人文古迹的保护和修缮。景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应以山林植被的保护和林相改造为主线,同时注意对景区水域水质和水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山地资源,正确处理好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的比例及位置关系,可间插营造风景林。
四、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1.在农村推广“一池三改”和鼓励禽畜圈养等一系列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提高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提高生活饮用水水质,建立适宜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处置设施,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根据各镇大小设立相应的排污管、排污口,在各镇安放排污管,使生活废水集中。在排污口建与之相匹配的净化池,经消毒后,再排入农田或河流。在新农村试点村逐步推开养——沼——果(菜、鱼)模式。每3户或5户修建一个化粪池。将这几户居民的生活废水全部排入化粪池,废水和人畜粪便经沼气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作清洁能源,沼液用于果树、农作物施肥,排放的生活污水用作农灌。
2.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强化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尽可能使用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特别是加强在人口集中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管理,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普通化肥的使用,开发使用高浓度缓释化肥,合理调整氮、磷、钾的比例,鼓励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深施、包膜、缓释、复合配方,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流失量。
3.采取农牧、林牧结合等多种途径,推广应用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改造畜禽生产工艺,应用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达到畜禽养殖标准化、生态化,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产品标准要求。
4.引进高新技术,控制农膜用量,推广地膜回收利用与资源化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推广使用无毒可降解农用薄膜,鼓励扶持无毒可降解农用薄膜的销售。深入推进以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再利用为主的“白色污染”治理,对目前生产上大量使用的不可降解的农膜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
5.加大禁烧秸秆的力度。特别是对公路干线两侧、旅游景点、人口集中区及其周边区域,加强巡视和对附近村民进行教育,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大力推进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6.建立农产品安全和保障体系。开展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的示范,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和推广,并建立必要的缓冲区,严格控制工矿建设和污染物排放,建立产品生态安全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生物生长激素、农药的使用,积极探索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完成相关产品认证工作。
7.推进农村新能源综合建设。改善和优化用能结构,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农业资源的可循环和永续利用,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开展畜禽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分类、分区建设沼气工程,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为农村提供优质燃气,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8.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以乡(镇)、村为单位制定环境保护村规民约,鼓励农民从源头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合理布局县域内农村垃圾处理场,建立区域性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美化村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第三节 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一、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庆城县属于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地区,区域水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需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水利建设也比较薄弱,水资源供给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上研究庆阳水资源保障问题,制定庆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障的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总体规划思路
针对庆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应进一步突出水文化与和谐水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同时,把雨、洪水的集蓄利用提到应有高度。不仅要重视农业排灌、农村人饮等农业水利,还要重视城市供水、城市防洪与城市水环境建设;不仅要挖潜配套现有水利工程,还要规划论证建设一批具有控制意义的水资源调配项目;不仅要重视工程水利,更要重视资源水利和环境保护水利。在未来30年努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要以节水治污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手段,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注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城镇城市防洪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逐步提高旱涝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强化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涉水事务的管理,规范社会各类水事行为。加快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尽早实现庆城县的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饮用水源地保护
为合理开发、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庆城县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规划,对水资源超采区,要严禁继续开采。特别对于直接从地下取水并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意见是审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技术依据,对无证取水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惩。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县自来水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到教子川、冉河川进行经常轮流巡查,对爆破、放牧、排污、洗衣服等对水源有污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驿马供水站组织人员到水源井周围进行巡查,对在水源井1km范围内打油井和深层水井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为了搞好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庆城县水务局特指定庆城县驿马供水站进行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驿马供水站水源井覆盖到塬区8个乡(镇),对地下水水位监测工作十分有利,并定期对地下水水位进行监测,将检测情况及时上报县水务局,对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的并危急到人畜饮水的地区要严禁开采。
近期应加大对点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并重视非点源污染的治理。对在流域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和搬迁,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改善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在全流域大力开展库区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等建设工程,重点水库库区及周边农村地区启动农村生活污水、人尿粪、畜养废水、动物尿粪处理的集中处理和净化沼气池工程,确保各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保障供水安全。
以建制镇为重点,加快乡(镇)集中式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改善现有各镇饮用水源水质;进一步深化农村饮用水卫生管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改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到2020年前,确保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3.创建节水型县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原则,采取各项综合措施,避免浪费、减少排污,大力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近期重点对主要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改造与续建配套,建设节水增效示范项目。中远期在全市灌溉总用水量适当增加20%~30%的情况下,使灌溉面积增加2~2.5倍。工业节水的重点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城镇生活节水的重点是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使城市节水水平有明显提高。
(1)农业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技术、经济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采取工程措施可降低输水损失,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措施有:工程配套面积、渠系配套与渠道防渗、管道化输水、喷灌、微灌等。技术措施的作用是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作物根系层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蒸发量。主要措施有:土地平整、良种化和平衡施肥、秸秆覆盖、膜上灌溉等先进灌水技术和耕作保墒技术等。经济措施包括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种植结构,加大节水投入等。管理措施包括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节水灌溉政策法规,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2)工业节水措施
工业节水措施主要有: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水,提倡一水多用,优水优用;进行工艺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高用水工艺和落后的设备;应用节水和高效的新技术;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制定合理的水价,实行优水优价和累计加价制度制定水价的收费制度;对废污水排放征收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节水技术开发和节水器具、设备的研制等。
(3)城镇生活及服务业节水措施
城镇生活及服务业主要节水措施有: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加强节水宣传与教育,调整水价及改革水费收缴制度,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改造城镇供水管网、降低管网漏失率等。
4.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逐步解决污染性缺水问题
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重要河段和城镇内河水系的综合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一批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力培植从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公司,有效提高辖区城镇污水处理率。同时,全面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要研究水环境容量,划分河道水功能区,设置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江河湖库水质状况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5.加快水资源管理的改革步伐
(1)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实施。制定节水政策,庆城县各乡(镇)以及主要行业编制节水用水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及行业配合,组织实施。
(2)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
(3)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等),优化水资源配置。
(4)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6)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加强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实践要求,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7)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的监督检查。
(8)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二、 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在坚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年度土地利用、整理、复垦数量和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占补标准,做到先补后占,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平衡。落实征地补偿政策,加强土地利用监管,杜绝抛荒弃荒、占而不用、用而不当等浪费现象,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1)严格对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的审批管理。保护区内土地原则上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在建设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时,凡涉及重点农田保护区的,要尽量避开,必须占用的要严格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2)要防止不合理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禁止重点农田发展林果,禁止可能造成保护区的耕地污染、沙化、盐渍和水土流失等破坏活动。
(3)建立地力补偿制度。划为保护区的耕地必须建立地力补偿制度,因地制宜制定耕地肥力保养规定,落实各项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4)加强对保护区用地的监督检察。对违法占地和破坏土地者要依法惩处,对保护耕地有功者要给予奖励。
2.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庆城县中低产田面积大,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土地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率,是解决耕地资源紧张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际中低产田改造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综合治理,改造与效益相结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单项措施与综合措施相结合,以恢复生态平衡、蓄水保土、增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为重点,进行全面改造。西北部由于气候干旱,土地面积宽广,土壤多为黄绵土和黑垆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应积极兴修梯田,保水、保土、保肥、扩大耕地及种草面积,以实行草田轮作,培肥地力为主。中部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低下,应以修筑梯田,增施有机质为主。东部地区水土资源较为丰富,植被较好,应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挥水利工程优势为主。南部地区由于塬地面积较大,土质好,应以大搞平原整地,增加土地投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为主。
3.加强土地资源综合管理,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审批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开展对用地效率和效果的监督检查,保证土地的合理、有偿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近期,重点开展工业区工业项目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对占而不用、用而不当者责成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的用地行为坚决查处。控制工业园区的非生产性用地规模;继续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适度提高工业厂房容积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同时,应加快农村村民安居工程建设试点步伐。
三、 森林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思路
庆城县林业建设需根据不同区域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和影响生产力发展因素,进行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线、重点工程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发展态势。在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主要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天然林区林业、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农区林业、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为主的荒山林业、以道路水系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林业、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主的城市村镇林业等五大块布局生产力。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发展具有林业特色的和优势的林果、加工、种苗、花卉、旅游、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在总体布局上,坚持按照天然林区、村宅农区、宜林山区、水系路区、城镇社区“五位一体”合理布局。
2.森林资源保护与具体措施
(1)优化林业布局
①山区生态经济区:即以庆城县西北沟壑边沿地带的土桥乡、太白梁乡、蔡口集乡地势偏僻、交通相对落后的翟家河乡、蔡家庙乡、南庄乡为主,以生态工程建设优先,突出生态效益。
②塬区商品经济带:即以西庆公路沿线的驿马镇、白马乡、赤城乡和横穿309国道干线的桐川乡、高楼乡为主,以发展经济林为重点。不断扩大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向规模化、基地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突出经济效益。
③川区软质杂果区:以沿川走向、水源较好的卅铺镇、马岭镇、玄马镇、庆城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软质杂果、蔬菜等为主,为城镇居民提供优质果蔬产品,突出生态和经济效益。
(2)生态公益林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已规划的林业重点工程,并在建设中按照总体布局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
①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要在巩固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一是要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兑现,加强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二是在布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力争使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15度以上坡耕地大部分实现退耕还林。
②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总体推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强化治理区域和植被恢复方式的针对性。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努力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要继续突出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抓好重点示范区建设。
③商品林建设
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林,大力培育林业后续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
严格森林资源管理,推进森林的分类经营,加大天然林和防护林的保护力度,加快速生丰产林的建设速度,延长一般用材林和兼用林的砍伐周期,充分发挥现有森林的生态效益;禁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砍伐,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盗伐、超量采伐活动;加强对退耕还林的保护,落实管护资金,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3)加强林业产业化体系建设
①林果基地建设
按照县城地理特征、地形、地貌和当地气候特点,在林果基地建设中,将以原基础较好的塬区乡(镇)驿马、白马、桐川、赤城、高楼等为重点,不断向周围乡(镇)辐射带动发展。按照全县“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县苹果面积将达到20km2,其中新建13.33km2,并把苹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果品品质,增加经济收入。山区以发展杏林工程为主,突出生态效益。川区充分利用水源相对较好的优势,以发展软质杂果和蔬菜为主。
②果品贮运加工体系建设
果品贮运加工体系建设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工程。为此,充分借助恒盛果汁厂在我县建立的优势,在“十一五”期间以全县塬区苹果发展相对较快的驿马、白马、赤城等乡(镇)为中心,建成相关配套企业五处。以果品运销信息、贮运、加工、果袋等企业为主,全面为果业发展搞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果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服务。
③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十一五”期间将建成一个“果业发展网络信息中心”,为果农和果业发展提供准确、翔实、可靠的市场行情和信息。
(4)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系统
①林木资源管理系统
建立林木消长动态监测网络,加大木材流通的监测力度,管好山上的林木采伐和山下的木材加工、经营、运输,严厉查处限额采伐以外的一切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资源的消耗总量,确保生长量大于采伐量。
②森林火灾综合治理系统
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森林防火体系,不断提高火险天气、火险等级的预测预防和火灾卫星监测水平;继续实行森林防火工作行动领导负责制。逐级建立森林火灾综合治理领导组织,制定森林防火和森林火灾综合治理规章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建成一支有一定装备水平,训练有素的专业、半专业及义务防火、扑火队伍,实现重点林区不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坚持把森林火灾控制在低发水平。
③建立森林病虫害综合控制系统
建立完备的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建设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病虫观察试验基地,药械仓库和一个标准化的实验室。基本实现办公、实验、观察研究现代化和完整的防治检疫测报体系,建立森林病虫监测预报网络,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走生物生态防治之路。
四、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破坏性的盲目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范矿产资源开发行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开发中注意合理保护。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清理整顿无序的砖瓦生产厂家,逐步缩减砖瓦黏土的开采点和规模。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方向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上级规划目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分别采取鼓励、限制、禁止或淘汰措施。坚持以市场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开采国内、省内、市内紧缺及市场需求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禁止在规划禁止开采区内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区范围内开采矿产,逐步达到在“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开采区聚集”。限制或者禁止开采属于《淘汰落后生产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范围内的矿产,禁止开采属于《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范围内矿产。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大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未经科学论证和批准,不得压覆重要矿床。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1)加快矿山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要使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储量规模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和破坏性开采,根据矿床最低开采规模和鼓励、限制、禁止开采的区域和矿种开展工作。坚决取缔最低开采规模以下砖瓦用粘土矿和建筑用砂石矿等,使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环境协调”的目标。
(2)加强矿山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按照已确定的鼓励、限制和禁止开采的矿产,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重点开采鼓励矿产,适度开采限制矿产,坚决停止开采禁止矿产。根据当前矿产开发层次低、利用方式粗放、浪费比较严重的现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在稳定初级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矿产品的精、细、深加工,改变以原矿生产为主的局面。积极研究开发高新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矿物饲料添加剂等。矿泉水生产企业要增加瓶装,适度增加桶装,积极研发系列饮料;通过调整,使矿产品结构有明显的改变,矿产资源价值明显提高。
(3)加强矿山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
鼓励矿山企业在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提高矿山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淘汰那些浪费矿产资源和能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技术、工艺及设备。
3.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给
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大力拓宽矿产资源供给渠道。按照“立足市场、开源节流、开放开发、拓宽矿源”的原则,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矿山企业转变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到矿产资源潜力大、互补性强、投资环境好,与甘肃省、庆城县有一定合作基础的邻近省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以满足县内生产加工企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保障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采矿权人或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批准的矿山设计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推广应用先进的采矿方法及工艺,提高采矿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到2010年,全县的石油回采率要达到30%以上;建筑用砂石(料石和破碎加工混合矿)采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建筑用砂石矿(卵石或非破碎加工矿)采矿回收率达到90%以上;砖瓦用粘土矿的采矿回收率达90%以上。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甘肃省矿山企业“三率”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健全矿山企业“三率”指标考核体系,对境内矿山企业进行年度考核,及时写出考核总结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各矿山企业“三率”指标的考核结果要作为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依据,各矿山企业要有机构或专人负责“三率”指标的考核管理工作。加强采矿方法的应用研究,引导和推进矿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积极开展矿产资源及“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单位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经济效能。鼓励对废旧金属及其他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
5.矿产资源开采准入条件及采矿权设置条件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对申报新建矿山企业或个人开采矿产资源设定开采准入条件:
(1)采矿权申请人资质要符合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
(2)拟申请开采的区域和矿种要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关于开采矿种和规划分区及布局的要求。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要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开采量符合宏观总量调控的要求,开采规模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的要求。
(4)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要符合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要求。
(5)采矿权的取得方式要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关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要求。
凡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不予设置采矿权,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审批办理开采的相关手续。
第四节 生态社会建设
一、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1.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是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村生态文明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更好地总结和推广环境保护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完善公共绿地系统
按照现代化和生态化要求,建设城镇绿化工程,合理配置公园和广场绿地,形成融水、林、园、镇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绿地系统,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居住小区、各企事业单位内附属绿地建设,提倡庭院绿化、建筑物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加强道路、河道两侧和居住用地与工业、交通道路、公建等其他用地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化建设,形成完善的生态防护绿地系统,保护居民居住环境。
(2)城镇环境保护
按照“乡(镇)生态化、生产清洁化、管理社会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乡(镇)环境脏、乡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建成一批环境优美的乡(镇)。
(3)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通过积极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复合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改革农田耕作方式,推广无公害种植模式等措施,降低化肥的施用量。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使用微生物农药、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等综合防治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农药的习惯;同时,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生物杀虫剂等先进农药,减少一般农药的使用量。禁止向水体直接倾倒畜禽养殖废弃物,采用畜禽养殖废渣(指畜禽粪便、畜禽垫料、废饲料及散落的毛等固体废物)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等方法进行再生综合利用;对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菌传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塑料薄膜、农用地膜使用的各项规定,限制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回收变废为宝,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塑料废品的回收利用。
2.绿色社区
(1)健全组织及管理机制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从主管部门到街道(乡(镇))再到社居委、村委和物业管理部门的创建组织网络。从组织上保证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出比较完整的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并严格执行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小区绿化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公约,环境保护倡议书,居民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小区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室内装修污染控制管理制度,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制度等。
(2)积极打造社区优美人居环境
对社区内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生活污水进行再生利用;确保住宅区的绿化、水文、景观、空气、日照、通风、噪音、无污染、气候、绿色住宅、能源、垃圾等十二项指标符合生态要求,把住宅区域建造成一个小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境保护、美观的居住环境。积极推广节能建筑,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发展各种节能、无污染、节省原材料的轻型墙体等生态建筑业,建设能耗低、绿量高、废弃物就地资源化的生态住宅。
(3)建设生态服务网络体系
转变社区发展观念,鼓励发展无环境、视觉、心理污染的服务业。大力倡导发展环境文化产业,丰富社区公众环境文化生活,并从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各程序上入手,将环境保护、城管、卫生、环卫、物业、居委会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建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服务网络体系。
(4)提高居民整体环境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横幅、橱窗、市民学校等向社区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如环境保护文化、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等。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提高社区生态文明水平。
3.绿色学校
“绿色学校”是指在学校管理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它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1)建成绿色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团支部、总务处、卫生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形成多角度、多侧面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
制定《各班班级卫生常规》、《环境教育活动要求》、《文明学生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划分环境保护区,责任到班,责任到人,并纳入班级、学生考核范畴。注重过程管理,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环境教育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2)构建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注重相关学科的教学渗透,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纳入各相关必修课程教学计划。以必修学科渗透教育为主,同时注意开设活动课程,并将活动课程纳入正式课程安排,包括知识类、技能类、艺术类、自然类、社会类和环境课题研究等。同时,结合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组织各类实验小组,参加科技及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3)改善办学条件,拓展绿色人文空间
全面实施校园的绿化、美化等措施和计划。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手段,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废水排放、垃圾处理等进行综合监测和治理,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人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协调性,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二、 生态文化建设
1.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县树立起建设示范县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社会树立起“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
2.传统文化和历史古迹继承和发扬
庆城县的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纳为“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和“香包文化”。“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基本核心主要是“包容和开拓”,所谓“包容”是指其具有“海纳百川”,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优点的特性;“开拓”是指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精神;“香包文化”和“农耕文化”则代表了庆城县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也预示着庆城生机勃勃的光明未来。在示范县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庆城县丰富的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优点;以开拓进取精神,努力探索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文化,树立庆城县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内涵。
3.培育与时俱进的认知文化和心态文化
(1)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生产方式的生态转型,营造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改变企业旧的价值观,倡导生态价值取向,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意识,规范其生产行为。积极推广对环境无害的新产品,鼓励产品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鼓励园区和上规模企业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鼓励企业重视形象设计,包括对企业建筑外观、产品开发、商标、办公用品、衣装、品牌、徽章、广告等多个环节进行企业生态文化形象设计。
(2)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倡导简朴和谐的绿色消费观念,倡导节能节水,改革陈规陋习,提倡符合示范县建设要求的简朴实在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庆城县居民社区有已建小区和新小区两种类型,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可与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社区,制定创建规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以人为本,邻里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广泛开展国民生态文化教育
编制示范县建设宣传教育方案,明确示范县建设宣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尤其要“从娃娃抓起”,把生态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以认识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等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各级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干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
4.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
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示范县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5.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境保护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境保护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三、 社会保障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超前谋划研究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方案以及前期准备工作;加快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和待遇计发的衔接办法,保证两种制度的平稳过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稳步推进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
积极推进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和规范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巩固成果;积极研究制定《补充养老保险的暂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通过建立企业补充社会保险制度,提倡劳动者参加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覆盖范围。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快社会保险征缴模式和经办方式的改革,以实施“金保工程”为契机,在实现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统一征缴、一单托收”征缴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将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纳入统一征缴体系,最终实现“五险合一、一单托收”;适应多种用工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
稳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实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由企业向社区转移,优化发展环境,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平等条件。要重点做好国有破产、改组、并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2)深化农村社会保险改革,实现模式创新
创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完全储备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向积累加补贴的模式转变,实行家庭保障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模式;按照“政府扶持、集体出资、个人缴费”的原则,改革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从医疗保险来看,要进一步完善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提升保障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齐头并进,要找准重点和突破点,当前重点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把失地未转居人员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健全庆城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的对策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救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各级政府要把庆城县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认真检查督促落实。定期研究讨论,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支持卫生工作,为全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初级保健工作。以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卫生队伍素质和综合服务功能。认真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建立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新机制。
(3)落实科学防治措施,做好重点疾病和传染病的控制,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加强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预防、控制和监测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
第五节 能力保障体系建设
一、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思路
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善谋实干,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执法等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实现环境保护工作“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是在2008年—2012年在基础设施、工作手段、人员素质、队伍形象、依法行政和内部管理方面有质的飞跃,城市、农村环境质量有质的转变。
二、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内容
1.加强环境执法硬件建设,全面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在庆城北区新建办公楼一幢,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达到40m2。到2010年,人均年公务经费达到2000元左右。购置环境监察车辆2辆,总数达到4辆。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添置必要的执法装备,购置4套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日常办公设施,办公电话(手机)达到人手一部,协调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施2台(套)~3台(套)。
2.加强干部职工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到2010年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单位超编的现状需做合理调整,并有实质性改变。通过专业培训、学历教育,局站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的学历普遍有所提高。在现有基础上,大专以上学历从50%提高到80%,45岁以下人员占90%左右,环境专业人员(包括环境监测工)达到51%,所有环境监察人员都必须参加省市规定的培训,执法能力、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工人中中级工以上人员达到80%以上,各类人员年均脱产学习培训的时间累计达到6天以上。结合庆城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要分别培养2~3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监测人才,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培养1名环境法律人才(也可聘请兼职律师),以备起(应)诉之用。积极协调,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份过渡问题,80%的公务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公务员依法行政制度、宏观决策和工作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要有所提高,50岁以下的公务员掌握电子政务基本知识。坚持竞争上岗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3.积极参与城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城市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分析城市环境容量、资源状况、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和构成,结合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生态保护目标,提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的意见。在参与制定或审查城市规划时,要特别注意污水垃圾处理、清洁燃料供应、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问题。从城市环境状况和特点出发,向政府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阶段性措施。
4.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健康快速发展
对新、改、扩建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部门要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环节把关,严格“三同时”制度,认真执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避免因选址不合理、装置不配套等原因使建成的设施发挥不了预期的作用,甚至成为新的污染源。防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敏感区建设垃圾填埋厂;防止采用国家淘汰的工艺和设备。把好事办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第六章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示范县建设是一项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紧紧围绕示范县建设目标,协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突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有序扎实地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夯实示范县建设的基础,发挥重点项目与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推进示范县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通过规划和启动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能够为示范县创建提供坚实的保障,使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各项规划任务、措施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促进和带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灾害风险防范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而为生态社会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生态环境依托和强有力的保障,并为2020年进一步创建示范县和为整个庆阳市生态示范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据以上各章节分析研究,庆城县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即生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生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生态社会重点建设项目,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第一节 生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优化庆城县工业发展的功能布局,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推动分散工业企业向生态工业园区的集聚,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引进,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和推广新能源;坚持“强化上下游,拉长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的培育和扶持,推动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严格“三废”综合治理,完善集中供热、供水、排污设施,逐步削减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该领域重点项目6项(表6-1-1)。
第二节 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发展传统特色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安全、特色农产品基地。通过生态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庆城县的农业生产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从传统粗放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加大以小杂粮、中草药等特色市场建设力度,深化特色市场的开发、培育和改造,带动庆城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农业面源、点源污染控制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庆城县农业生产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该领域重点项目包括4项(表6-2-1)。
第三节 生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该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包括15项,详见表6-3-1。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
强化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烟尘、SO2排放)治理;石油开发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镇垃圾与医用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等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为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
加强农田生态系统、水源地水源涵养林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保护农业景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流域综合整治,落实生态公益林建设,恢复生态功能,减少自然灾害,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本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共计10个,详见表6-4-1。
第五节 生态社会重点建设项目
以人为本,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发展体系,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重点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城乡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教育体系、农村公交系统、城乡文化体系和公务员管理能力,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缓解当前群众反映集中的社会矛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遗产,整理与提炼传统农业生态文化,推行示范县建设制度创新,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建设具有庆城县特色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为庆城县示范县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高人们对示范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共计18项,详见表6-5-1。
第六节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该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包括7项,详见6-6-1。
表6-1-1 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
表6-2-1 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续表
表6-3-1 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表6-4-1 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
表6-5-1 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社会重点建设项目
续表
表6-6-1 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第七章 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 投资经费概算
庆城县生态的建设共规划近期和远期重点建设项目58项,总投资58.0885亿元,其中生态工业重点建设项目6项,投资金额为53000万元;生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项,投资金额为7650万元;生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13项,投资金额为100800万元;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项目10项,投资金额为57976万元;生态社会重点建设项目18项,投资金额为519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7项,投资金额为309509万元。
表7-1-1 庆城县国家级生态建设项目概况
图7-1-1 项目分项投资比例图
二、 资金筹措分析
示范县建设的重点项目预计投入58.0885亿元,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灵活的投融资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多渠道增加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实现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按“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建设、经营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促进各种工程建设的产业化、市场化。此外,争取国内外社会团体和环境保护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的支持。
第二节 效益分析
一、 经济效益
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一,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短期来看,示范县建设重点工程的投资可以直接拉动庆城县的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随着庆城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改善薄弱的经济基础设施,使庆城县经济步入快速、高效的良性经济增长轨道。
第二,在示范县建设过程中,通过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节水农业、精细农业、生态农业为主要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推动庆城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实施绿色产品研发制造、企业推广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化转型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示范和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将实现向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循环、协调、高效”的生态型工业的转变。
第三,随着示范县建设的逐步推进,庆城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建设最适宜的人居环境和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整体提升庆城县的城镇品位和形象,增加庆城县的知名度,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人才。为庆城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庆城县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 社会效益
庆城县示范县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促进当地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城乡统筹发展体系、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县的建设将使庆城县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同时,通过示范县建设,人口出生率将进一步下降,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
三、 生态效益
通过示范县建设,将使庆城县的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对全县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缓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为庆城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第一,固体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及中转站的建设,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处理,使全县的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同时,通过建立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网络系统,有效展开对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置,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建设将有效解决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的出路,保障庆城县的生态安全。
第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景观形象。通过示范县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结合重点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等,提高绿地覆盖率,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为城乡居民的休憩提供优美的场所,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景观形象。特别是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防止和控制农作物污染及畜禽等养殖业污染,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为庆城县生态系统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 确立规划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体系
1.建议将规划提交庆城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提交至国家环境保护部评审,把规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统领庆城县示范县建设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重点建立健全《庆城县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办法》、《庆城县水资源利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政策体系。使规划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受部门利益的羁绊,不以领导意志、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3.大力推广国家相关法律的实施。根据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法制化配套管理。对违反清洁生产法规的企业依法处理,引导、激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确保实现目前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向预防污染政策和污染全过程控制政策的转变。
4.制定产业引导政策。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与产业布局原则,对庆城县主要产业的装备水平与技术经济指标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加大力度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达到有效消除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大力推广企业清洁生产,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施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设备和产品;坚决关闭污染严重,技术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经济规模的企业;对新建企业,按照准入条件,严格把关,控制能耗、水耗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杜绝新的污染;以促进庆城县生态与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5.制定绿色招商政策。绿色招商能够有效地吸引外资,控制污染项目入境,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运行效率化,产业结构生态化,社会发展协调化。因此,要制定绿色招商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坚决把好项目源头控制关。
6.制定并积极实践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承担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有关的法律义务。当前,对所有的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不可行的,应对不同的产品分项,主要的实施对象是问题突出的产品。根据各个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逐步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危害的物质纳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义务,并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导向鼓励、刺激生产者提高其制造产品的耐用性。
二、 与现行法规衔接,明确执法体系
规划的实施离不开各执法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将规划的具体内容、指标目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和远景规划之中,要认真做好与现行的国家和地方有关森林、土地、自然保护、工业、农业、城乡建设、水资源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衔接,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各执法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制度,统一执法尺度,相互协作,互通信息,联合行动。明确破坏环境及影响消费者安全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建立和完善现行民法中对环境侵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产品伤害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受害补偿制度;同时,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推动示范县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确保示范县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坚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通过建立项目的环境保护准入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区域功能划分不同行业,分别制定废气、废水、噪声、危险废物及水耗、能耗、物耗等准入指标。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同时提高项目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并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完善公众参与等工作,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奖惩制度
建立示范县建设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对各镇、乡和各部门在示范县建设中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对在开展示范县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同时,建立示范县建设行政监察制度,加强对各部门和各级领导执行生态、环境、资源等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察,督促各有关部门在进行项目引进和项目审批时,认真执行审查程序和审批程序。此外,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先项目目录。对优先发展的项目提供相应的税收及其他政策优惠;对一般性的经济发展项目,鼓励市场竞争;对控制发展的项目,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上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其发展空间。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 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
成立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建设规划实施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职能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示范县建设规划实施的领导、组织和决策。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作为落实示范县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划拨专项经费,确保示范县建设日常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生态办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进行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实行监督、检查、通报和考核。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落实编制和经费,职能部门要有专人担任办公室成员,同时加强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力量,以进一步发挥它的监督作用和协调功能。建立示范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二、 完善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建立非均衡考核体系
实行示范县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年度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把示范县建设成效列入工作业绩考核内容之中。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的业务指导,建立互相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督管理和工作运行机制。
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考核,要根据示范县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各部门、各镇、乡的具体实际,建立科学、合理、明确的非均衡考核体系。制定示范县建设时间表和任务分解手册,把示范县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和各镇、乡,不断地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动态的监测,从工程质量、投资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评比,评估规划的实施成效,奖惩兑现,充分调动责任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县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以更好地发挥规划的纲领作用。
三、 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
本规划批准后,将其投资计划和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投资计划中,并实施项目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经验,在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积极推行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突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职能,健全和强化环境管理体系,总结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提高管理效率。要加大培养环境管理人才的力度,使环境管理人员更新管理知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 建立新的统计和评价考核体系,纳入生态环境指标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生态评价制度,从而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以克服现有的核算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活动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弊端。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示范县建设资金投入较大。政府要根据庆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贯彻“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努力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 政府加大对基础性设施和产业的投入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设立示范县建设专项基金,以保证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公共性项目的建设和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中的生态恢复性建设资金的落实。同时,要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基础性设施和产业的投入,每年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全市的中上水平。特别要注意农业发展资金的使用与示范县建设结合起来,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的建设,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防治、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 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率
示范县重点项目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筹集示范县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示范县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取得合理回报,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切实保护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此外,积极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争取利用国内、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实行多方面的合作以获得优惠的贷款。
三、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
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征收开发补偿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以补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资金;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行按排污总量进行收费,并逐步向城镇居民收取排污费,将排污费调整到合理水平。以上所征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实行集中管理,重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一、 完善信息网络,积极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依靠科技进步,从全局、整体上考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使示范县经济发展实现对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破坏最小,产生效益最大的目标。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环境变化趋势,提出对策措施,通过信息网络向国内外发布示范县建设的有关信息,提高知名度。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科技含量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待遇。
二、 大力引进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
健全激励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庆城县工作。围绕示范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加快开展示范县建设的科技创新,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生态建设的合作关系,为示范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对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建立一支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制订符合庆城县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和环境保护产品控制标准,推动生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节 公众参与和社会保障
一、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法律常识以及示范县建设等的宣传教育,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全民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和社会公德,使绿色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使单位和个人明确自己在示范县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全县人民建设示范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二、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及监督
维护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示范县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是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彰示范县建设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二是加强生态环境资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跟踪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示范县建设的相关信息,使公众对环境质量状况和示范县建设动态能够及时了解。三是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示范县建设工程以及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在决策过程中要实行事前公示制度,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