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3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及增速
(3)第三产业用能量。
上海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进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提高。2013年,上海市第三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达到381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87%;占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3.6%,比重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左右。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量的情况如图3-4所示。进入“十二五”以后,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十一五”期间已明显放缓。
图3-4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第三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及增速
(4)生活用能量。
“十一五”以来,上海的生活用能不断扩大,呈刚性迅速增长,增长情况如图3-5所示。2013年,上海市生活用能1235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22.6%,比2005年增长88.0%;占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10.9%,比重比2010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
图3-5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生活消费用能量及增速
2.能源消费结构
高载能产业和高碳能源比重仍然较高。截至2013年,工业用能占上海市用能约54%,其中重化工行业用能占上海市用能近35%,远高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水平。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但2013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比重仍达41%,总量高达5686万吨,对上海环境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带来较大的压力。
3.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国内领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十一五”以来上海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的下降情况如图3-6所示。2014年,上海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497吨标准煤,位居全国前列。火力发电、精品钢、乙烯等主要工业产品单耗以及航运、航空周转量能耗等交通运输单耗持续下降,大部分高载能产品和行业的单耗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图3-6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降幅
二、低碳发展基础条件
近年来,上海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巨大压力和气候变化严峻挑战,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工作推进力度,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节能低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初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修订、制定出台《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和《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明确了政府、用能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责任义务,确立了一批重要节能和低碳发展制度。成立市、区县两级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出台了20多项鼓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扶持政策。制定并实施《上海市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上海市“十二五”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性工作方案》、《本市“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及提高能效等节能降耗目标分解方案》等一批重大规划和工作方案。
(二)能源统计计量体系建设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加快推进,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累了初步数据基础。
已针对各领域、各区县开展年度单位增加值能耗核算。基本完成2005年和2010年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每年定期发布上海市重点用能单位名单,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上报率超过95%,上报报告的审核率达到100%。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合格率达到80%以上,236幢公共建筑完成安装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开展700多家工业重点用能单位以及286幢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楼宇的能源审计。宝钢、上海石化、赛科等大型企业已开展多年碳核算。
(三)低碳产业已形成一定发展优势,部分低碳技术应用和攻关取得突破,为推动低碳发展初步奠定了产业和技术基础。
上海较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大型核电设备、先进火电设备、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低碳装备和产品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绿色建筑技术服务及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节能技术服务水平位居国内前列。低碳技术应用和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座独立自主建设的大型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行,亚洲最大的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项目京沪高铁上海站6.7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国内最大的碳捕捉和储存(CCS)项目华能石洞口电厂10万吨/年CCS项目成功投产,上海市科研机构率先研制出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钠硫电池(650安时)。
(四)节能低碳领域机构、人才力量不断壮大,为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奠定了人员和队伍基础。
大多数重点用能单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专门设置了能源管理岗位。宝钢、东航等大型企业设立了碳核算小组。组建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节能监察中心、能效中心、节能减排中心、低碳中心等一批机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设立了节能低碳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在国家和本市登记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427家,就业人员3.5万余人,节能服务业产值323亿元。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核电站仪表研发(实验)中心、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机构在相关低碳领域技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积极开展市级低碳实践区试点,为推进上海市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
2011年3月,上海启动8个低碳发展实践区试点,积极开展低碳发展实践。例如虹桥商务区按照低碳理念进行区域城市设计,制订建筑、交通和能源方面的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建设导则。长宁虹桥地区通过既有城区低碳改造,打造上海建成区的低碳发展典型,并与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开展合作。崇明岛进一步丰富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发展内涵,以人居低碳、自然低碳和产业低碳为重点建设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