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高稳产良田

打造高稳产良田

时间:2024-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旱区农业生产产能低,经济发展缓慢,是困扰广西多年的民生大事,也是一直以来广西国土人心头难解之结。项目竣工后各项工程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很重要。根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的机井、泵站、蓄水池等农业水利设施移交给同富村民委员会进行正常的运行管理。要知道,天等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广西有名的旱区。

第二节 打造高稳产良田

土地整理项目,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承载着社会的关注。

要想赢得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最重要的,当然是实实在在地将土地整理项目的质量搞上去,将耕地质量和数量提升。

那么,国土人是如何将原来旱涝皆失收的望天田,通过整治后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良田的?

在一些人的眼里,农田整理不过是一锨一铲的事情,最多不过是略发动一下集体劳动就可以办到的事。那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将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自然条件各异的大片土地都改造成良田,这并不是一锨一铲所能办到。

广西桂中、大石山区旱区的土地整理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为旱区农民解忧

旱区农业生产产能低,经济发展缓慢,是困扰广西多年的民生大事,也是一直以来广西国土人心头难解之结。如何解开这个结?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当然是关键,说白了,就是解决水源的问题。可这答案说出容易,做到却难。水是关键没错,可去哪找水?怎么引水?如何提高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广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思考和实践着,如何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把旱区变成粮仓。

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八桂大地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旱灾,2010年3月,旱灾区里许多水库和山塘干涸,大片田地无法春耕,面对要失收,许多农民只能望天哀叹。

然而在实施了土地整理的大部分项目区里,田间地头四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大旱之年,春耕生产依然紧张有序地进行。前文提到的南宁市同富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同富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在2009年12月竣工,2010年投入使用时,马上在春季大旱中显现作用。项目区完成建设的716公顷田地上都按时种满了作物。

走在竣工后的项目区,第一个总体感觉就是大气,第二个总体感觉就是实在。大气的感觉来源于规模的对比和平整动工区覆盖面大。在大片干旱的丘陵上出现大面积开阔平整的翠绿欲滴的田野;在四周分散凌乱的植被区中出现这样的整齐划一的规模种植区。而实在的感觉,来源于实实在在的农田平整、路网和灌溉设施的建设。

该项目整理农田力度大,平整区覆盖整个项目区。据南宁市土地开垦整理中心的同志介绍:“项目资金分摊在1万亩地里,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整改低产农田上。”

该项目资金1301万元的预算中,农田水利工程预算就达902.80万元,占了大头。但在该项目平整的农田中,沟渠却看不见显见的水流,原来,该项目沟渠建设实为防洪排涝应急而用。仔细地观察,在田地里密布着喷灌管道,地头间隔不远就安装有机电设备,原来钱大都花在这些上面了。据了解,第一期灌溉工程,进行了42座抽水及加压泵站、19座蓄水池、206840米的喷灌管道的安装和13767米的高、低压供电线路架设,使项目区内的耕地基本实现了灌排全覆盖。

项目区属丘陵地形,地形高低不平,项目区没有大型水库和河流,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较为丰富。项目区全部铺设喷灌设施,自古是旱区的土地上,农民们不再愁没水,也不再愁挑水艰难,灌溉工程每天都及时给项目区的作物送来水肥一体化的液体,使丘陵旱地望天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同时,也方便承包人在建成的喷灌设施的基础上改建成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施,这样更能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路网的修建也大气而实在。在已完成的项目区内,修建的46879.1米道路田间道路网,正好将每家每户的地完整地划为一大块或两大块,非常方便运输农产品。因节省财力和未定位于观光农业的原因,这些道路只是铺三合土硬化,并未浇筑水泥路面,路网的实施,交通的便利,也使得土地平整得以顺利实施,并给后期重新权属分配提供有利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规范管理有始有终,后期管护成为项目持续发挥效益的保障。

项目竣工后各项工程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很重要。建成而不投入使用,项目的效益得不到体现;只使用但不管理不维护,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只有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才能使项目工程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根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的机井、泵站、蓄水池等农业水利设施移交给同富村民委员会进行正常的运行管理。同富村民委员会再根据这些农业水利设施的具体使用主体(村坡)进行责任细化。根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需要管护的工程内容主要是抽水泵站,包括配套的机井、蓄水池、机电设备、管道系统等设施。相关村屯干部和群众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管护主要共用工程(比如抽水泵站),制定使用办法,根据具体使用主体(村坡)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具体个人。确保项目设施得到合理、正常、长久的运行。

2010年春季大旱,而在同富村项目区内,泵房的抽水机发出轰隆隆的声音,蓄水池中的水满满地。铺设在田地里的管道,将水直接喷向作物。先进的喷灌技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最重要是可以节水,产量却大幅提高。进入当地承包土地种植的企业,更是引进肥水一体的滴灌节水模式,这比原来的喷灌更加节约用水。每天滴上1小时,作物就滋润透。

据专家介绍,土地整理常规的抗旱设计有:一是完善水源工程,如建储水柜、打农灌井等;二是实施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如砌挡土墙、种植防护林、修三面光沟渠等;三是在项目区中,建设布局合理的灌排沟渠体系,完善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四是在土地整理实施中引入滴灌、喷灌等农业节水设备。成功的土地整理项目,应该是力求旱涝保收。

旱区土地整理,给旱区带来无限的生机。

在崇左市天等县都康乡大石山区整理项目区内,伏德村村民老冯望着绿油油的禾苗高兴地说:“再旱我们也不怕,你看我们的庄稼,长得多茂盛!这么充足的水源,庄稼想不茂盛都难!”

项目区中的水渠里,水哗哗地流着,渠壁上的福寿螺粉红色卵块告诉人们,在这大旱时期,这条渠中有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这对天等来说,这可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天等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广西有名的旱区。境内岩溶地貌占77.4%,且地形呈龟背状,中间高,四周低,地表河溪少,年降水量虽不少,但大部分渗入地下流走了。

在都康乡大石山区整理项目建设前期,一天,天等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刘政海,带着整理项目设计初稿去征求群众意见。正好碰上祖龙屯和伏店屯的群众因争水闹得不可开交,两边的村民抢着要刘政海评理。

“主任,你评评理!本来水就少,我们正准备插秧,他们就封了上水源,断了我们的水,你讲他们缺不缺德?!”

“主任,你要讲句公道话!我们塘的水都自己漏走到他们塘里了,如果我们村不封水,我们的秧就插不下去啊,你讲,他们不让我们封塘自不自私?!”

原来,在祖龙屯和伏店屯只有一个水源点,终年泉涌不断,先流向祖龙屯蓄水塘,再经祖龙屯塘流向伏店屯蓄水塘。两个蓄水塘蓄水效果都不是很好,蓄水少且漏水严重,再加上流水渠道又很粗陋,大量的水白白地流失。每年当春耕急于用水时,水就不够用。春耕时,祖龙屯塘只有围堤封塘,用水量才足够本屯用,可这样一来,伏店屯塘就干涸。伏店屯的村民为了自身春耕用水需求,就会强行去祖龙屯塘开闸泄水,这样,祖龙屯就不够水用。每年两个屯的村民,都要为争夺水源而大动干戈,一直纠纷不断。

当听刘政海说,这两个屯的田地都将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区,群众纷纷提出,希望能把修补蓄水塘列入项目里。大家异口同声地要求:“你们国土局分水一定要公平啊!”

天等是落后地区,以当时天等县土地整理中心的技术水平来说,要做到较公平地分水,还真有一定难度。但将耕地的水源建设好,这是群众的强烈要求,也是土地整理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难事也是大事。天等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指示土地整理中心的同志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难题!再难,也要想办法!

刘政海他们可说是硬着头皮接受任务。在实施项目设计时,除了对沟渠进行清淤硬化建设,对水源蓄水塘修补防漏,天等县国土资源局专门聘请了水利专家,根据水资源调查情况和对两个蓄水塘承载的灌溉量的比例分析,借鉴水库分流量的方法,计算出水量平衡点,精确地设计各蓄水塘拦坝的高度和宽度,科学合理公平分配水流。

在2009年底已建成的天等县大石山区土地整理项目,以其便捷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时缓解了从2009年8月一直延续至2010年整个春季的大旱,为保粮食保民生立了大功。

土地整理项目完工后,祖龙屯和伏店屯这处水源主要保证提供周边7个屯充足的灌溉。而在2010年春季,因延续多时的旱灾,天等的一些水库都已干涸见底,而项目区内的11个屯都完全依赖此水源地的水灌溉,用以保证按时春耕。

一块硬骨头,被土地整理工作者攻克了。在困难面前,他们为了群众的利益,勤思考苦钻研,勇于承担重担,充分发挥综合技术的支撑,服务农民服务群众,体现了广西国土人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

把好事办得更好

项目建设扎实、服务真诚到位,农民群众自然是欢迎的。

如何细致地做好做足农民工作,精益求精,进一步把土地整理这件好事办成、办得更好?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着。

桂林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整理工作,特别注重精心设计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土地整治项目发挥更大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桂林市依据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打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他们结合每个村庄的特点设计土地整理项目,使得“一村一品”成为一大特色。

兴安县有“南方吐鲁番”的美称。当地本是传统的水稻区,但同时在大片的相对干旱的坡地地带,水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种植。葡萄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群众有强烈的种植愿望,因此,兴安县进行这里的土地整理项目设计时,道路和水渠等都是特别针对葡萄种植所需的生产、经营条件而设计。

如今,葡萄种植已成兴安农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兴安县溶江镇半圩村土地整理项目区,葡萄种植已成产业规模。让农民高兴的是,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土壤综合质量提高了,增产的葡萄使每亩增收2000元人民币。前来收购的农用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地头,为农民提供了经营的便利。

对利国利民的好事,群众自然非常欢迎。在理解土地整理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增长的好处后,农民主动参与土地整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兴安县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文旭东介绍,当初为了兴安县溶江镇半圩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在现场测量工作十几天。当地村委、队干及农民得知后,无偿为工作人员带路指界、介绍情况,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初步规划设计图征求意见那天,项目所在村到会人数高达60多人,据当地村干说,平时开会很少有这么多人来参加。

桂林市土地整理工程的用工基本都是本地的村民,尽管工钱不是很高,村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大家都说,工钱是小事,工程做好了,这可是子孙后代都得实惠的大事。

矿区复垦重披绿装

废旧矿区复垦,内涵极为广泛,意义极为重大。

善待这些曾经为经济发展竭力付出的矿山损毁土地,让矿山损毁土地重新披上绿装,让老百姓恢复耕作,并以其新增耕地获得占补平衡指标,支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于民生于发展,都是件重要的事,而且同时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是功德无量的。

然而,让矿山损毁土地重新披上绿装焕发生机,需要攻克更多技术难题。如何预防和治理矿山地下水污染?如何加强矿山边坡稳定性?如何防治地面塌陷?这些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以及就地重建的关键支撑技术,需要广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勇挑重担,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

1995年,在广西平果铝建厂之初,就同步启动矿区损毁土地治理工程工作,投入巨资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作开展《平果铝土矿干式复垦技术研究》项目。

由于铝土矿是一种矿、土共生的矿产资源,选取1吨铝净矿要用水洗去两吨泥土。平果铝每年采220万吨矿,用地67公顷,如果不采取措施保住这些泥土用于恢复耕地,对平果县是一个巨大损失。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攻关,2001年底,平果铝在采空区成功建成了855亩高效复垦技术示范区,区内种植有桉树林及木薯、甘蔗蔬菜植物,项目于2002年8月通过专家组的鉴定和验收。之后,平果铝加强技术改造,使洗矿后压滤出来的泥土完全能够用于复垦,实现了从水中取泥,还泥于采空区。铝土矿采完后,马上进行工程复垦,在采空区乱石窝中造地,平整填泥、修好沟渠,接下来在新造的地上进行生物复垦,主要采用微生物技术和种植绿肥的办法。种植一年后,在平果铝矿山复垦试验地种植的银合欢、任豆、糖蜜草、宽叶雀稗等护坡植物成活率高,当年植被覆盖率就达到50%。

平果铝大胆探索的成功,给广西矿山损毁土地的恢复治理工作带来曙光。成功的经验不可完全复制,但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各地各显身手,对露天采矿场、排土(石)场、尾沙厍、塌陷区等不同情况进行土地复垦。

南宁市武鸣县板苏锰矿经过40多年连续不断的开采,原先满山的绿树等植被大量被破坏,留下的是1000多亩光秃秃的废矿区。国土部门整合各方力量,对废矿区进行复垦,有计划有步骤实行填坑还原,使当地老百姓能恢复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开通的数条矿山复垦道路更是方便了农民上坡耕种,农民在这里复垦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如今板苏锰矿区已停止开采的废矿区已种满郁郁葱葱的桉树、芒果、龙眼等经济林木,矿区原有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桂林市平乐县国土资源局推动平乐县二塘锰矿废矿区复垦获得成功,那昔日满目疮痍的数千亩淤泥满塘、污水横流的“尾塘库”,如今已是绿色成片,连垄的果树枝繁叶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平乐县从2000年开始,投入资金1221多万元,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经过7年整治,不仅恢复了该矿区的生态,还给该县盘活325.6公顷土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储备了的土地资源。平乐县国土资源局还利用废弃的锰矿基地建立起复垦样板示范点,带动周边农民大规模种植板栗、月柿等名优水果,为当地带来滚滚财源,农民对他们充满感激。

复垦,让毁损的土地焕发生机,有足够的能量重新承载发展之基的重担。

许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矿山损毁地复垦项目规模都比较大,因此影响力也大。而桂林市资源县中峰乡航进粘土矿复垦项目,仅有100余亩,然而,该项目却通过示范作用,使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它的规模。

这个项目的启动,也说明了我们国土人不以事小而不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耕地、保护地质环境,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小的事都值得我们国土人去努力,去争取。

资源县中峰乡航进粘土矿,建于2000年,因无序开采和经营不善不仅导致破产,而且使100余亩耕地的耕作层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耕种而撂荒。资源县国土资源局当时分管地质环境保护的副局长蒋凤辉巡查时,只要经过这块地,心中就一个劲地念叨:“可惜啦,可惜啦。”要知道,这块地在别的地方可能显得很小,可是在耕地缺少的山区县资源来说,100亩耕地不是小数目。蒋凤辉就琢磨,怎么样把这块地搞活,恢复矿区原有土地的正常耕作生产,达到土地合理利用的目的?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集体智慧来解决。

蒋凤辉请求领导班子加以研究和解决。

这一难题一提出来,立刻成为该局领导班子重点研究的问题。局长唐接班要求大家把这难题的解决,当做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来抓,使之成为一个破解“保耕地红线、保经济发展”两难问题的突破口,争取在矿山损毁地复垦工作方面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为了不让这个问题挂起来,该局当即落实专人负责该项目的推进,一边聘请专家进行可研设计,一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推进项目实施。同时,该局班子认为,要想效果更明显,扩大该项目的影响力,应该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

朝着领导班子这个思路,负责该项目推进工作的蒋凤辉根据专家对复垦土地土质、肥力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分析,大胆建议在这片土地上全部种植了优质红提葡萄。建议获得专家认可,农田整理方案是专为种植红提葡萄而设计的。

该项目的地质环境治理设计于2007年10月通过了由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当推土机开进推高填低平整场地,群众都在观望。紧接着在100亩地里,进行了精心的土地翻耕、沤肥熟地、开挖定植沟、搭建小棚架,还修建鱼塘、排灌两用渠和道路。

在短短的半年内,资源县国土资源局就恢复了100余亩整齐划一的耕地,并种上了红提。2008年起,种下的红提葡萄就开始有好收成,受益的农民笑了。2009年开始,农民纷纷在周边地块大面积效仿种植。

如今,资江两岸,随处可见大片的葡萄园,红提种植已形成规模。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每当蒋凤辉经过中峰乡的葡萄园,心里就感到十分的满足:总算将这块矿山损毁地复垦成功了,总算保住这100亩宝贵的耕地!

资源县中峰乡航进粘土矿复垦项目规模虽小,但以其示范作用逐步辐射影响周边,为调结构促发展作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