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问题和反生态性辨析

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问题和反生态性辨析

时间:2024-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殊荣,无疑是成都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南河水质仍存在一些问题。4.府南河中上游及其源头支流污染仍然严重。府南河下游段汇集众多工厂、企业,有些直接排放生产废水,也造成水质的恶化。虽然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引起了全世界关注,曾获得多项殊荣,被奉为“生态样板工程”,并为许多城市所效仿。

四、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问题和反生态性辨析

(一)府南河综合整治后的主要问题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殊荣,无疑是成都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指出的是“人居”环境的根本改观,特别是“府南河”的攻坚工程,应是水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南河水质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民和工业用水量大大增加。

2.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未完全实现联网统一处理,加上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导致目前仍有部分污(废)水排入河中。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在河岸边堆积严重,一遇汛期,便冲入河里。雨水、污水管道也未完全实现分流,导致部分雨水污水混合排入河中。

3.府南河改造后,河岸环境优美,游览府南河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城区河段,该河段长度本有限,加之两岸可供游览的区域相当狭窄,造成垃圾乱扔现象严重,沿河两岸部分草坪被践踏失青,部分河段的公共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污染再次袭来,水质逐渐恶化。

4.府南河中上游及其源头支流污染仍然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污染在很长一段距离内也无法消除。府南河下游段汇集众多工厂、企业,有些直接排放生产废水,也造成水质的恶化。

5.府南河有些地段排污口众多,而且有些排污口深埋在河底,很难辨别哪些是街道雨水排污口,哪些是真正的污(废)水排污口,给环境治理增加了难度(王跃华,2005)。

(二)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反生态性辨析

虽然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引起了全世界关注,曾获得多项殊荣,被奉为“生态样板工程”,并为许多城市所效仿。可是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由于对自然与环境、生物与生命、社会与文化,以及综合生态学缺乏内在的理解和认识,故导致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巨额的资金,却因违背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破坏了府南河的自然生态,而收效甚微,更确切地说是适得其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以致许多城市效仿成都滨河景观建设也暴露出同样的缺点。

1.对河岸的简单渠化破坏了水际空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自然型河岸一般作为由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过渡的水陆交错带,由于受交替出现的洪水和干旱的干扰,环境异质性强,即生态环境呈现多样化特征,故物种也具有多样性。在水陆交错带内,水分充足,光照充分,来自陆地和河流的沉积物使得这里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十分丰富,形成了很高的初级生产量。水陆交错带丰富的植被,有固土、防侵蚀的作用,还能调节光线、温度状况,为水生和陆生生物群落提供食物,并在调节陆地到湖泊的水流和营养流的同时,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变化多样的栖息地,便于其在此生息、繁衍。

水陆交错带形成了一个物质充分循环的生态系统,其间的物质彼此联系,高效运转,没有废弃物可言,但如果其中任何一条生物链被人为切断的话,都将对整个体系的平衡稳定造成影响。对河岸的简单渠化,就使这一系统的结构被破坏,生物链被切断,生物群落所具有的截污过滤、改善水质、控制沉积和侵蚀、物质生产等功能自然也就丧失,而由这部分生物群落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水体自净能力也就丧失,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等于增加了人工处理污水的费用和风险。

2.对河岸的简单渠化并非城市防洪的有效手段。对流经城市河流的防洪问题是水利部门必须予以考虑的。但是,由于缺乏对洪水形成原理的深入分析,常常使城市防洪工作只停留在工程措施的层面上。不难看出,造成府南河泥沙淤积、洪水泛滥的根源是岷江上游山体植被遭破坏。另外,还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地侵占了河道空间,以致泥沙、废物淤积堵塞河道。将沿岸违章建筑拆迁后,在不破坏两岸植被的前提下,在河流两岸留出足够的泄洪空间,只在局部发生崩岸的地方采用一些工程加固措施,疏浚除淤,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

3.简单渠化的河岸辅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非经济有效的水质恢复方法和途径。府南河的水质恶化主要是城市在扩张过程中人口急剧增长,使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废水排入河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进而造成物质循环的链网断裂,形成恶性循环所引起的。同时由于上游用水量不断增加,使河流水量变小、流速变缓、稀释作用降低,最终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由此可见,水质恶化、水量变小是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那么,工程措施只是辅助性手段,而调整人的经济行为就应该成为解决水体生态环境退化的最有效手段。应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增加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4.简单渠化的河岸隔裂了人与水体之间长期形成的亲密关系。府南河的改造,使人们无法再方便地接触到水体,只能隔着栏杆眺望;营造的绿化带已经失去了生态功能和原有的人文景观特征,和众多的小景园一样成为硬化地面上的零乱点缀;耗资修建的游乐设施,最初可能会吸引市民特别是儿童蜂拥而至,但最后大多因无法持续运转,而成为河边孤独的摆设。与长期形成的自然景观相比,这一切人工堆砌就显得索然无味。

5.河流两岸土地开发利用的困境昭示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的内在关联。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人文景观资源上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而无法弥补的,而府南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恰恰是城市得以发展的根基。耗资巨大的府南河改造工程破坏了有价值的东西,又投巨资修筑了价值不高的东西,无形中造成双倍的浪费和损失: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土地价格上升,沿河用地开发成本的提高导致房地产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违反了生态规律,迟迟不见改善的府南河水质,特别是很难人为控制的腐臭气味将使“滨水生态家园”名存实亡,陷入尴尬的境地(张影轩,曹慧利,2004)。

发达国家也走过将城市的河流两岸进行简单混凝土硬化的弯路,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种新的基于生态学的城市水体空间规划设计手法孕育而生,并不断走向成熟。日本的“多自然型河川工法”的研究和实践就非常成功。其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河流大致分为3种类型:

(1)对于流速平缓的河段两岸,保持现有的自然河岸景观,只在局部补植绿化即可,称为“自然原型”。

(2)除了补植绿化以外,使用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修护河岸的“自然型”。

(3)对于流速湍急、洪水威胁较大的河流,除了用自然材料以外,也用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的“近自然型”整治工程做法。

另外,要做到遵循生态规律,就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做深入全面的自然生态调查,所以生态学和生物学专家的参与是必须的,他们与规划设计人员、水利工程师、社会学家的协调合作及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实现,都将成为影响河流综合整治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