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工业用地现状及配置效率
(一)重庆土地利用现状
全市土地总面积82 268.70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694.4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38%,农用地中的耕地228.74公顷、园地22.09公顷、林地325.12公顷、牧草地23.81公顷,分别为土地总面积的27.8%、2.67%、39.5%、2.89%;建设用地55.8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79%,建设用地中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6.60公顷、交通用地4.0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5.20公顷,分别为土地总面积的5.66%、0.50%、0.63%;未利用地72.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3%。
(二)重庆工业用地特征
2004年重庆工业用地总量为39 083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0.48%,占建设用地的6.9%。总体上,重庆工业用地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三大经济区工业用地的不平衡。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工业用地中同样比较显著(表4.2)。都市发达经济圈面积为重庆的6.7%,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总量的40%;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区域面积为全市的68.8%,工业用地量占全市工业用地总量的31%,这种工业用地区域间分布的不平衡正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表4.2 三大经济区工业用地数据(2004年)
2.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逐年提高。重庆工业以传统产业发展为主,工业经济扩张对工业用地扩展依赖程度很高。长期以来,重庆工业企业土地利用一直存在粗放、浪费的问题。直辖以来,尤其是市场机制引入工业用地征用和交易过程之后,以单位工业用地的产出为指标的重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率一直稳步提升。
从表4.3和图4.6可以看到,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国经济态势的影响,在1997年、1998年工业用地集约率趋于下降。1999年以后,重庆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率每年都在提高,年均增速为7.6%,表明重庆工业发展中土地粗放利用的模式正在转变。
表4.3 1997~2004年重庆工业用地集约比较
图4.6 1997—2004年工业用地集聚变化趋势图
3.市场机制在工业土地资源配置中初见成效。随着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工业用地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增工业用地获得方式从以往的主要依靠政府征用划拨转变为采用土地招标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规范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的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土地收益机制,土地市场逐渐形成。如主城区的“退二进三”,一方面降低了城市污染,满足了建设山川秀美园林城市的要求,同时也顺应了土地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中心区,土地用于工业生产的收益已经远远低于用于金融、房产等其他产业的收益,工业用地出让用作其他用途,既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也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重庆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受工业发展历史、区域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重庆市工业用地存在以下的突出问题如下。
1.工业用地集约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技术升级和市场机制引入土地交易,重庆工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土地浪费情况仍然很严重。主要问题有:
(1)很多地方为招商引资,常把土地低价出让作为吸引项目的优惠条件,甚至在项目进入前先行征地搞基础设施,一方面造成工业用地数量不适量的虚增,同时一旦项目引进失败或者资方不到位常常导致农业土地荒废。
(2)许多企业用地规模过大,很多花园式工厂挤占了土地可能的更有利用途。
(3)存量工业土地流转缺少畅通渠道。
2.工业用地缺少中长期规划。目前工业用地通常是根据工业项目用地情况进行决策,缺少根据未来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变化进行的中长期规划。在工业园区规划中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1)摊子铺得太大,圈占耕地过多,但最终入驻项目很少,而大量土地被闲置。
(2)对经济发展认识不足,规划面积不足或者选址不合适,园区过于拥挤而拓展空间不足,工业经济积聚的规模效应不能充分发挥。
同时,缺少工业用地的中长期规划,容易造成农业用地、人居用地和公用设施用地之间失调,或者对环境影响估量不足,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重庆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平衡。由于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下辖的40个区县地形地貌和工业行业特征差异较大。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4》和《重庆2004年土地变更资料》得到重庆各区县的人口、面积、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用地数据,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区县的工业土地集约率(JYL)、人口密度(RKMD)。
其中:
集约率(JYL)=工业增加值——工业用地
根据计算得到的工业用地效率指标,利用聚类统计分析方法,我们将39个区县分为4类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高(Ⅰ)、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高(Ⅱ)、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一般(Ⅲ)和工业土地利用效率较差(Ⅳ),具体分类见表4.4。
表4.4 重庆区县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分类
注:渝中区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业用地,因此没有进行效率评价分类。
从评价结果看,由于考虑了地区间土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都市发达经济圈中一些工业用地集约率绝对值比较高的地区,如巴南、渝北、北碚、南岸等区效率评分分值比较低,这也是对这些地区近年来工业园区面积扩展较快而实际工业产能形成滞后的客观反映。而一些经济不发达区县尽管工业用地集约率的绝对值并不突出,但这些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适应本地区土地资源状况,并能有相对较好的土地利用效率,因此评分比较高。
在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重庆,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战略也应该是不同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可以把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作为重点,发展规模工业经济,而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区县可以以劳动就业为主导目标,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因此,我们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由于考虑了不同地区地形地貌、土地资源禀赋和工业行业布局的差异,有利于推动不同地区根据具体区情发展经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