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

时间:2023-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6亿m3,扣除苦咸水和泥沙,地表水可用量为5.31亿m3,地下水为1.39亿m3。由此可见,宁夏未来水资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50年来黄河径流量呈逐渐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加明显。降水量减少导致径流量更大幅度的减少。随着气候变化,宁夏太阳总辐射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月减少幅度不同,其转折点出现在1980年。宁夏1986年后冬季负积温明显减少,升温幅度在40℃每10年以上,最大达90℃。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的影响

一、水资源减少

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6亿m3,扣除苦咸水和泥沙,地表水可用量为5.31亿m3,地下水为1.39亿m3。宁夏允许耗用黄河水40亿m3,人均水资源为706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3。南部山区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占有水量仅为96m3,是黄河流域平均值的11.6%,全国平均值的4.4%。引黄灌区浅层地下水主要依赖于河道、渠道和田间渗漏补给,水位随灌溉和非灌溉期而变化;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赖自然降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50年来黄河径流量呈逐渐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明显。

据估算,未来20年宁夏水资源需求量逐步增加,其中,灌区总用水量2010年为73.73亿m3,2015年为101.61亿m3,2020年为123.35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2010年后为63.38亿m3,2015年为68亿m3,2020年达到75亿m3;工业用水量2015年将达到10.7亿m3,2020年将达到14.7亿m3,是目前用水量的3~5倍;生活和生态用水2010年为3.62亿m3,2015年为4.24亿m3,2020年为4.86亿m3

全球气候变暖后如果未来黄河来水持续偏枯,若按2003年的实况估计,2005~2020年引黄水量缺口为13.3亿~14.83亿m3,耗水量缺水4.07亿~9.42亿m3。2010年以后,仅靠现在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已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来水75%的频率年计算,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需要新增用水10亿m3和24亿m3,其中20%满足工业和城市发展需求,30%满足生态建设需求,50%供农业发展。由此可见,宁夏未来水资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1956~2000年,全区平均天然径流量9.49亿m3,最大1964年为19.26亿m3,最小1982年为5.07亿m3,相差2.8倍。宁夏全区1956~2000年中丰水年有18年,平水年有10年,偏枯年有17年,连续丰水年最长为3年,连续枯水年最长为2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50年来黄河径流量呈逐渐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加明显。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比,50年代偏丰;60年代最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偏丰;90年代明显减少,为偏枯年;2000年以后减少显著,为枯水年。

img6

图1-6 宁夏径流量年际变化

降水量减少导致径流量更大幅度的减少。2009年,清水河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32%,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49%;泾河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23%,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45%;葫芦河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32%,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58%。

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年际变率大,季节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夏季雨量集中,冬季雨雪稀少,水资源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全年约21%的降水可被利用。宁夏南部降水多、蒸发小,可利用水资源较多,北部降水少、蒸发大,可利用水资源短缺。近50年来,我区作物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南部山区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尤其以春夏季减少明显。1991~2005年5~9月平均降水量与1961~1990年同期降水量的差值只有平罗、青铜峡、中卫和盐池偏多,其他地区均偏少,南部山区偏少最多,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干旱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光能资源有所减少

宁夏太阳辐射在5000~6100 MJ/(m2·a)之间,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状况综合排序中,银川占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呼和浩特。中部干旱带以北地区太阳辐射较大且分布较均匀。6月份辐射最大,12月份最小。随着气候变化,宁夏太阳总辐射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月减少幅度不同,其转折点出现在1980年。年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53年中年日照时数减少了332.2小时。其中,1951~1980年累积日照时数呈缓慢上升趋势,1971~1980年维持较高水平,而1980年以后年日照时数急剧减少。日照冬季减少最多,共减少了156.3小时,夏季减少最缓,共减少了53.5小时;春季年际变化振幅最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98.5小时,夏、秋、冬季分别相差89.3小时、84.8小时和89.3小时。

img7

图1-7 典型流域径流量变化

img8

图1-8 银川年太阳总辐射变化

img9

图1-9 银川年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

三、热量资源增加显著

(一)积温增加显著

≥0℃积温可表征作物可利用生长季热量资源: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0℃积温及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1987~2005年≥0℃积温比1961~1986年平均增加了185.9℃,北部引黄灌区积温较1961~1986年增加多达200℃以上,吴忠、青铜峡和平罗、贺兰积温增幅在250℃以上。中部干旱带介于150℃~ 200℃之间,南部山区多在150℃以下。

≥10℃积温可表征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可利用生长季热量资源;宁夏≥10℃积温1987~2005年比1961~1986年平均增加了172.4℃,≥10℃积温等值线明显南移,农耕期的积温增多、热量资源增加,非常有利于喜温作物种植区域扩大,向南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区扩展,也有利于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二)可利用生长季有所延长

宁夏各地≥10℃积温期间持续日数1987年后比之前延长了2~6天,农业生产可利用日数增长并不多,系我区霜冻限制所致。根据未来100年气候预测结果,预计未来我区作物可利用生长季可能会显著延长,作物生产潜力很大。

(三)无霜期变长,土壤封冻期变短

宁夏无霜期均呈延长趋势,青铜峡、吴忠、盐池增长最多,吴忠每10年增加0.65天;银川、永宁、灵武、中宁、海原和泾源增长最少,灵武仅为0.03天。近50年来冻土深度逐渐变浅,厚度逐渐变薄。最大冻土深度20世纪80年代前冻土层变厚,80年代后冻土层变浅,土壤封冻推迟,化冻期提早,造成灌区春潮起潮、落潮均提早,春小麦播种期由3月上、中旬相应提早到2月下旬。冬灌期也逐渐推迟。

(四)冬季负积温减少,最冷月气温升高

宁夏1986年后冬季负积温明显减少,升温幅度在40℃每10年以上,最大达90℃。冬季负积温持续时间也逐渐缩短。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0℃以上是冬小麦安全越冬的条件,宁夏最冷月月平均气温-8.0℃等温线北界北移,海拔高度上界上升了600~800m;气候条件适宜冬麦越冬,冬麦北扩到平罗一带,最冷月气温升高也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气象灾害随气候变暖而变化

(一)干旱加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区连续无降水过程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一个骤变波动时期,变化周期明显缩短,峰值明显增多,发生严重干燥事件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超过3个月连续无降水的气候干旱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灌区及中部干旱带显著增多。

随着气候变暖,南部山区夏粮生长期间干旱持续时间有逐年加长的趋势,作物受旱逐年加重。夏粮生长期发生土壤干旱的旬数占整个夏粮生长期的时间由1981年的58%增加到68%,中度以上旱灾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7%上升到39.2%。中部干旱带轻度、中度干旱有逐渐减轻的趋势,轻度干旱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0%下降到45.0%,减轻明显。但重度、极重干旱发生时间并没有缩短,显示重度以上旱灾并没有减轻。不同时段的分析表明,夏粮生长期旱情随气候变暖而加重。

宁夏山区春旱和秋旱有加重的趋势,而夏旱和冬旱发生减少,但春、夏、秋连旱在2000年之后发生频率和涉及的区域呈现增加的趋势。山区干旱多以中旱偏轻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干旱强度较强,其次为70年代,2000年以后干旱强度有减缓趋势,但干旱发生次数却明显增加。

img10

图1-10 宁夏山区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历年变化

(二)干旱、暴雨等冷暖干湿极端化加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年极端干旱频率增加,灌区及中部干旱带显著增加。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末期以前的冷湿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冷干期,80年代中期以来的暖干期。各地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平均为每10年4.0~5.3次,永宁、灵武、中宁等地在5次以上,宁南山区出现频率较低。极端湿润事件发生频率为2.4~3.6次,海原以南地区高发,灌区出现频率相对则较低。

1961~1986年,宁夏的年平均暴雨日数每10年增加为14.8天,气候变暖后暴雨日数增加了4.7天。每年和夏季白天的暴雨日数分别增多了1.5天和1.3天,夜间的暴雨日分别减少了0.1天、0.7天。白天各月都在增多,夜间6月和7月也在增多,但8月减少了1.9天。宁夏暴雨出现日期、结束日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90年代以后和之前相比,出现日期提前,结束期推后。

(三)霜冻发生频次下降,但灾害并没有明显减轻

近44年来,宁夏全区共发生霜冻216~897站次,春霜占58%,秋霜占42%。春霜发生次数是秋霜的1.7倍。南部山区春、秋霜站均发生次数分别是引黄灌区的2.6倍和1.7倍。宁夏霜冻发生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春霜冻发生几率明显高于秋霜冻,春季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于秋季初霜日。全区累积发生连续2天以上霜冻几率占发生总数的1/3以上,最多持续时间5~6天。虽然全区性霜冻发生几率不到1/5,但危害很大;霜冻结束日期并没有明显提早,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种植越来越早,遭受霜冻的危害并没有明显减轻,反而加重。

(四)小麦热干风影响时间提前、危害加重

随着气候变暖,宁夏干热风次数呈增加趋势,6月下旬增加最快,干热风发生区域呈扩大趋势,程度加重。通过对干热风次数时间序列T滑动检验,在0.01显著性条件下,干热风日数序列出现了突变,但青干次数变化不明显;由于气候偏暖,造成小麦发育期有所提前,从而使干热风影响的时段也相应提前,气候变暖导致干热风次数显著增加。

img11

图1-11 灌区春小麦干热风发生日数变化趋势

(五)水稻低温冷害减轻

随着气候变暖,生长季的气温均值增加,宁夏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的区域和频次均表现为明显减少的趋势,出现水稻低温冷害的概率在逐步减小,水稻种植的风险也在降低。特别是1994~2006年的13年间,除中卫站外,仅个别站点在个别年份出现冷害。但2007年抽穗扬花期和灌浆初期灌区出现较重水稻低温冷害,中卫、中宁达重度孕穗期冷害指标,贺兰、灵武达到了中度孕穗期冷害指标,灌区其他地区为轻度至中度孕穗期低温冷害。因此,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随着大面积偏晚熟水稻品种的推广,低温冷害的发生强度并不一定会减少,低温冷害造成的减产损失并没有明显减少。

五、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作物生育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缩短

气候变暖使作物适宜播种期提早。如果采用的品种不变,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我区春小麦、玉米、水稻播种期提前10天左右,收获期也相应提前。灌区春小麦由3月上旬播种普遍提早到2月下旬,收获期也由7月中旬提早到7月上旬中期。气温升高加快了春小麦的生理发育速度,发育期缩短,进而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尤其是随着春季气温的明显升高,春小麦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对形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使小麦热干风发生时间提早,灌浆中后期发生概率增大,对春小麦子粒灌浆不利。

气候变暖使我区玉米播种期有所提前,但随着晚熟玉米品种的广泛种植,收获期变化不大,增加了玉米生长发育时间,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玉米是喜温作物,气温升高能够加快玉米生长,随着山区气候变暖和地膜覆盖的大面积逐渐扩大,全生育期热量已基本满足玉米对热量的需求,已成为山区主要秋粮作物,对粮食上台阶作出了主要贡献。

气候变暖使灌区水稻育秧期、插秧期提早,为栽培晚熟品种争取了时间,也使旱直播稻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夏季升温幅度不大,遭受水稻低温冷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气候变暖使我区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时间跨度明显加大,从4月份到6月上旬播种均能保证正常成熟。马铃薯适当迟播能够降低高温对喜凉的马铃薯结薯的不利影响,增大有效降水的概率,有利于增产。

(二)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增加,加剧了水分供需矛盾

随着气候变暖,宁夏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作物需水量呈上升趋势,南部山区作物需水量上升每10年为10mm左右,中部干旱带、灌区上升5mm左右。1994年后作物需水量明显上升,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却有所减少,特别是我区中、南部,春、夏季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土壤水分也在减少,春、夏季干旱有加剧的趋势,加大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进一步加重作物阶段性水分亏缺矛盾,对中南部地区小麦、玉米、马铃薯的生长十分不利。

六、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布局

(一)水稻适宜区域扩大

随着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冷害发生频率下降,水稻晚熟品种比例逐渐增大,旱直播稻也逐渐增多。灌区各地均可种植水稻,卫宁平原西部地区由于紧临沙漠,昼夜温差大,水稻幼穗分化期受低温冷害危害的几率较大,属次适宜种植区,占灌区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均为水稻适宜种植区,产量高、品质优。

(二)春麦适宜区减小,冬麦适宜区扩大

20世纪80年代的区划表明,宁夏大部分地区可种植春小麦,但随着气候变暖,春小麦适宜区域和面积有所减少,适宜种植区主要在卫宁灌区和银川以南灌区、海原南部至西吉北部的山区、固原的南部、隆德、泾源、彭阳等地,占全区总面积的24.95%。春小麦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银川以北灌区、同心县东南部、盐池县南部、海原南部、固原北部及西吉大部分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3.23%。宁夏北部非灌溉区域及中部干旱带不适宜种植春小麦,占全区总面积的51.82%。

宁夏冬小麦适宜种植区已经从南部山区扩展到宁夏引黄灌区及隆德、泾源、彭阳的大部分地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惠农、平罗、陶乐、盐池北部、海原南部、西吉东部、固原北部等地;宁夏中部的大片地区及西吉西部为冬小麦不适宜种植区域。因此,可在保持南部地区现有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同时,在引黄灌区扩种冬小麦,并相应改变灌溉制度,可获得小麦高产,并节省出热量资源发展麦后复种,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但考虑到水分限制,在中部地区不宜盲目大面积种植。

(三)玉米适宜区明显扩大

玉米是喜温高产作物,随着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我区玉米高产区域明显扩大。适宜种植区为灌区及彭阳东南部的零星区域,玉米产量高而稳定,是宁夏玉米生产的主要区域。但随着气候变暖,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水分条件变差,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较多,决定该区域玉米适宜程度的主要因子是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不是限制因素。因此,中部干旱带目前除了有灌溉条件的扬黄灌区、库灌区适宜发展玉米外,旱地不适宜玉米生长,为不适宜区。虽然气候变暖,但南部山区的月亮山—南华山—六盘山沿线的高海拔山区及隆德、泾源阴湿地区热量资源不足,仍不适宜种植玉米。

img12

图1-12 玉米生长期间日平均气温变化

(四)马铃薯在山区适宜,灌区已不太适宜

随着气候变暖,中部干旱带南部土壤水分秋季会有所转好,虽然春、夏季干旱趋于严重,但对耐旱的马铃薯来说,海原西南部、西吉仍属比较适宜区域。固原的中南部、隆德、泾源以及彭阳的大部分地区降水条件较好,气温适宜,有利于马铃薯淀粉的积累,也是马铃薯的适宜种植区。因此,这些地区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度加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但中部干旱带北部春夏干旱加重使播种难度加大,属于次适宜区。引黄灌区随着气候变暖,对喜凉的马铃薯开花结薯有不利影响,属于不适宜区。

(五)枸杞适宜区向中部干旱带扩展

宁夏银川以北地区贺兰山前阳坡地带及银川灌区、卫宁灌区东部地区热量条件好,枸杞夏、秋果产量均较高,是枸杞种植的适宜地区,应扩大枸杞种植面积;盐池大部、同心中东部、固原北部及彭阳的东部地区可适当种植枸杞,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卫南部的香山山区、固原南部、海原、西吉和隆德、泾源阴湿区及彭阳中西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差,枸杞容易因夏秋多雨而发生黑果病,产量、品质年际间不稳定,不宜种植枸杞。

七、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一)气候变暖使小麦产量下降

随着春季气温的明显升高,春小麦小穗分化、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对穗粒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初夏季节气温升高,热干风发生概率增大,影响春小麦灌浆成熟。灌区1961~2004年小麦生长期气温都有所升高,1989~2004年平均气温与1961~1988年相比,出苗期升高了1.1℃,分蘖期升高了0.2℃,拔节孕穗期升高了0.4℃,抽穗开花期升高了0.8℃,灌浆成熟期升高了0.8℃;气候变暖以来气温没有超过小麦适宜温度范围,但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的贡献率为-2.6%,将使小麦产量下降。

(二)气候变化使玉米增产

灌区1981~2004年玉米生长期气温都有所升高,1994~2004年平均气温与1981~1993年相比,苗期、拔节孕穗期、抽雄开花吐丝期均升高了0.8℃,灌浆成熟期升高了0.9℃;1994~2004年平均最高气温与1981~1993年相比,幼苗期升高了0.6℃,拔节孕穗期升高了0.9℃,抽雄开花吐丝期升高了0.5℃,灌浆成熟期升高了0.6℃。总体来看,平均气温均低于适宜温度,最高气温也在适宜温度的附近,说明气候变暖以来宁夏引黄灌区的气温没有超过适宜温度的范围。气候变暖对玉米单产的贡献率为4.47%,表明气候变暖将使玉米产量明显上升。

(三)气候变暖使水稻产量增加,发育期缩短

灌区水稻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8℃,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大,对水稻生产有利。气候变暖为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水稻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水稻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单产的贡献为2.51%,表明气候变暖将使水稻产量提高。

(四)气候变暖将会使马铃薯减产

宁夏春末夏初在1989年后明显增温,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对低温年份的温度已与80年代的相对高温年份的温度相当,马铃薯生长期1994年后增温明显,但均没有超过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但气温变幅增大,作物适应困难。7月气温升高不利于马铃薯薯块膨大,气候变暖、春末夏初降水减少和旱情加剧不利于马铃薯产量提高。考虑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品种改良和马铃薯自身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可以部分抵消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气候变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一)气候变暖使春夏旱生害虫危害加重

随着气候变暖和春季降水减少,麦蚜、枸杞蚜、玉米叶螨等旱生性害虫始发期提早,全年繁殖世代数增加。旱生虫害发生时间提早,危害加重,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都有负面影响。旱生害虫危害时间的延长和种群数量的增多使害虫防治增加了难度,施用药量逐渐加大,害虫抗药性增加,食物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

img13

图1-13 枸杞蚜虫全年发生世代数变化趋势

img14

图1-14 历年春小麦百株蚜量变化趋势(永宁)

(二)水稻稻瘟病发生频率增多

分析历年水稻稻瘟病发生气象条件构建的适宜发生气象等级,发现1971~ 2005年期间,1973、1976、1978、1985、1990、1992、1995、2002年气象条件极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各地发生了水稻稻瘟病。发生高峰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和本世纪前期,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生程度较轻。随着气候变暖,近年来,秋季连阴雨增多,引起稻瘟病发生的适宜气象条件机会增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