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评估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评估

时间:2024-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查明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根据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合理农业生产布局,对不同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这些对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确有得天独厚之处,但纵观整体自然情况,自然资源分布却不均衡。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配置主要呈现在:南部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第三节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评估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农业生产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农业生产活动,而且大部分土地久耕不衰,养育了中华儿女,发展了灿烂光辉的文化。而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成为研究和讨论的重点,根据多年客观地资源储量与开发地研究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我国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资源并不富集,而且空间分布非常不平衡,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的国家,再加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15),并进一步对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界定。“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16)查明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根据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合理农业生产布局,对不同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这些对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异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逐级而下。青藏高原为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一级阶梯。(17)自北向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则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我国大部分土地位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其中尤以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带幅最宽,水热条件良好,物种众多。这样的自然条件,必然有利于多种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确有得天独厚之处,但纵观整体自然情况,自然资源分布却不均衡。

我国自然资源按其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分异性。自然资源的不同分布,带来资源型发展的区域选择,而随着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危机日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生产和生活,许多因资源发展的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我国东、中、西三个主要经济区域的发展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与自然资源存在的地带性与区域差异性有很大关系。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配置主要呈现在:

南部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与回归线两侧同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南北回归线南北,有很多热带、亚热带沙漠.由于我国东南两面滨临海洋,强大的夏季风可以不断输入湿润气团,因而形成湿润热带、亚热带条件,成为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其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18)

北方,大都属于暖温带,在半湿润至半干旱环境下,是旱农耕作最适宜的地区。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松软,是我国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还有广阔的华北平原,盛产棉粮、干鲜果类,牧产也十分丰富。

img1

图1-1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19)

(一)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总量大,人均少,“人地矛盾形势严峻”;②土地类型多,但利用难度大;③土地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且利用程度空间分布不均匀;④分布不均匀,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img2

图1-2 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保护示意图(20)

第一,绝对数量大,总量大,人均少,“人地矛盾形势严峻”。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却很少,如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人地矛盾形势严峻。

第二,土地类型多,但利用难度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导致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使得开发利用十分困难。

第三,土地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且利用程度空间分布不均匀。近年我国各地都兴建开发区,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许多开发区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地区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可利用土地少,但是利用程度高,中部地区利用程度相对比较充分,而西部地区则利用率非常低。

第四,分布不均匀,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突出。分布不均匀主要是指类型分布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保护和开发方面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如我国有着广阔的草原,但是利用率很低,而局部地区的草原又有着放牧过度,草场退化的问题。

(二)水资源

目前世界上用水量最大的部门是农业,一般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而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的降水量有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为284.8毫米。我国陆地距海远近差异显著,除海拔很高的地区外,全国夏季均有充足的热量和较高的温度,但雨量分布却极不平衡,季节分配不均,年变率大。(21)

img3

图1-3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2)

我国地表径流分布的地带性很明显,根据多年径流深度分布特点并结合自然条件反洗,大致可分为五个径流带。这些地带不仅大致与我国各自然地带相符,而且每个地带都有其特殊的植被和农作物。自东南至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和干旱带。

img4

图1-4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趋势是:径流深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若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成两部分,此线以东为受东亚季风控制的湿润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此线以西,除新疆北部及一些山地降水稍多外,其余都较干旱,属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是我国主要的牧业区。

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河流和湖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其分布、水量大小的影响。中国人均占有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占有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img5

图1-5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23)

除地区分布不合理外,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也不均。主要表现在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主要原因在于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从年内分布看,南方各省雨期四个月(5—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北方各省雨期四个月(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造成河流丰、枯期水量相差较大。(24)

我国幅员辽阔,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矛盾。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的70%,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1%。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0%,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69%。同时由于人口密度不同,造成水、土地、人口组合错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极为不平衡。中国水资源在地区和时间上分配不均的特性,常常造成大面积持续干旱或大面积洪涝灾害。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困难。

(三)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我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我国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着银杏水杉等大量珍稀植物。我国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北方针叶林等植被类型。由下表可以看出我国不仅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

表1-1 中国植物类型简表

img6

注:我国被子植物占世界第三位(马来西亚:45000种;巴西:40000种;中国:30000种;欧洲:12000种)

img7

图1-6 中国植被分布图(25)

我国通常称北部和西部10个省(自治区)大面积连片的草地为草原,称南部和中部各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较为零星的草地为草山、草坡。凡已加利用的草地(也称草场),按其不同的经营利用方式,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等。

2.动物资源

我国具有多种气候条件,植被也随着气候条件相应变化,动物生活的外界条件多样,因而动物种类十分丰富。根据下表可以看出我国有两栖类动物196种、爬行类315种、鸟类1166种、兽类41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7%、5%、13.5%和9.7%。

表1-2 中国动物类型简表

img8

注:此表摘自《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篇》

我国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特有种属繁多,分布错综复杂,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动物。

(四)矿产资源

我国境内有171种矿产资源,且储量十分丰富,这是由地质条件多样这一优势带来的。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7种,其中金属矿产资源54种、非金属矿产资源91种、能源矿产资源9种、水气资源3种。

img9

图1-7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分布的矿产资源十分不均匀。有些矿产资源分布十分集中,如钨矿,虽然大规模集中开采相对较为容易,但是如何运输却是一个大难题。目前我国矿产开发的重点在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部地区,镍、钾、汞等的开发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矿产业由于开发利用较早,已经呈现相对缩小的趋势。

农业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限制因素等,会引导并实现农业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空间不断优化。(26)

二、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

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耕作历史悠久。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和晋南谷地所发现的历史文物经鉴定证明,人类早在六千年前已经在从事耕作;长江下游太湖平原的水稻种植也已有4000年的历史。(27)在我国广大领土上,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各种农业技术改革措施,无不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但所有这些条件并非互不相干各自独立,而是同时并存于一定的地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农业结构和鲜明的特点。

img10

图1-8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28)

通过分析研究全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大势可以看出,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见图8)。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配合较为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在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业为主。在东西部,又可各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淮河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整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在西部,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

以上四大地区虽然可以概括的反映我国农业上的重大地域差异,但按照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可以明显分为四大农业区;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可以明显分为三大农业区(见图1-8)。具体来讲:

(一)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1.东北区

这是一个农垦历史较短、可耕地广阔、森林资源丰富、大量提供商品粮和木材的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谷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29)本区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土地、水、森林资源较为丰富而热量资源不够充分。中部拥有松辽平原,平均海拔50~200米,坡度6°以下的地区范围很广,对发展农业机械极为有利。平原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的黑土、黑钙土等分布很广。本区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及松嫩平原北部,拥有大面积宜农荒地,是国内质量较好的宜农荒地分布区。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且寒冷期长,生长期较短,积温不高,除辽宁南部地区较暖外,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不能越冬,只能一年一熟。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仍存在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自然灾害威胁比较严重,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等情况。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张家口地区、北京市延庆县等共130个县(旗、市)。(30)本区处于由东南部半湿润地区向西北部干旱地区过度的地带,草原广阔,农牧兼营,畜牧业占全国重要地位。

本区总的自然特点是水热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牧业条件优于种植业。农作物由于积温和无霜期的影响,只能一年一熟。本区为东南季风的尾闾,雨量少而变率大,春旱严重,西北部许多地区地表径流贫乏,南部和东南部除黄河、西辽河等较大河流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数山间盆地外,多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条件。本区有许多著名的草原,北部为牧业地带,中部为半农半牧地带,南部为农业地带。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向日葵等)及甜菜。大部分农区耕作粗放,轮歇撂荒地多,单产低。本区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带,冬春旱季少雨,风大且多。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和扩大,使土地潜力下降,农业产量减低,草场载畜量减小。发展本区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和草场资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继续扩大,正确解决长期存在的农牧矛盾,根本改变农牧业的粗放经营。

3.黄淮海区

黄淮海区是一个平原辽阔、农垦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垦殖指数高、全国旱粮和棉花、油料的主产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河北省大部等共375个县(市)。(31)全区土地面积3/4以上是海拔不及100米的广阔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地势平旷,土层深厚,有利于大范围机械化。全区属暖温带气候,积温高于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无霜期长,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可以普遍种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具备发展水利灌溉的条件。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春雨特少而变率大,春季十年九旱,加以蒸发强烈,表土极易泛盐。旱涝灾害是对本区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

本区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次为薯类、高粱、大豆等。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区之首。温带水果,如苹果、梨产量也很高,但林牧业非常薄弱,森林覆盖率仅约7%~8%左右。

4.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是一个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和高原、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稳不高,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及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少数县、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陕西中北部等共227县(市)。本区积温大部分在3000℃~4000℃,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区内许多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是良好的农耕区。但全区大部分属于海拔1000~1500米的黄土高原。

由于当地长期滥垦陡坡,片面扩大耕地,带来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迅速减退。草地、林木破坏后,林木业越来越少,燃料、饲料、肥料三料巨缺,广种薄收。这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也是平均亩产最低,农民收入最少的地区之一。这种恶性循环发展的结果,不仅破坏区内农林牧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的贫困,而且造成下游河床严重淤塞,洪患严重,成为黄河在下游平原上缺口泛滥的直接根源。

(二)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1.长江中下游区

本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线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以东,包括河南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大部等544个县(市)。本区是一个人多地少、地处亚热带,平原、丘陵及低中山地交错分布,热、水、土条件均较优越,农林渔业均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32)

全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积温高达4500℃~6500℃,小麦越冬不停止生长发育,除少数山地外,农作物可一年两—三熟,大部分地方可以种植双季稻和茶树、柑桔、油茶等多年生亚热带植物。年雨量800~2000毫米,雨季较长,长江以南地区春雨比例高,而夏季相对少雨,晚稻常受伏旱威胁。全区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大部分平原分属于各大小河流的沿岸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一半,是我国主要农区和淡水水产区。丘陵山地面积广,大部分为缓丘低山与山间盆地、山冲谷地相间分布,有利于农林业综合发展。

本区农业经营比较集约,绝大部分耕地实行一年二熟,部分实行双季稻加冬作的三熟制,全区平均复种指数达223%,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亩产295公斤,为全国各大农业区中最高,但由于土地和水域利用不尽合理,各地区生产水平很不平衡,生产潜力还有待发掘。

2.西南区

西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西南部,甘肃东南角,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等共432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垂直分异显著的农林生产基地。(33)

由于平地少,耕地扩展受到限制,全区平均垦殖指数只约13.5%,水田仅占耕地的40%。全区属亚热带范围,水热条件一般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除少数高山外,普遍可以稻麦两熟,低海拔平原谷地有发展双季稻的条件,亚热带多年生植物可广泛种植。全区大部分雨量丰沛,但季节分配不均,春旱、伏旱、秋旱可在不同地区出现,农业生产仍受干旱威胁。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等产区,也是我国主要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区内由于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复杂多样,各地生产水平不均衡。

3.华南区

华南区地处南亚热带及热带,四季常青,一年多熟,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宜植地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包括福建东南部、台湾、广东中部及南部等共191个县(市)。(34)

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生长发育快,粮食作物年可三熟甚至四熟,蔬菜年可获得8~10造,玉米、甘薯可冬种。在南部可以种3造,连作水稻、各种亚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北中部大部地区,冬季寒潮降温常影响作物生长。雨量也季节分配不均,雨季降水强度大,引起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和谷地平原洪涝成灾,而旱季又缺水,显著影响作物发育。本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约近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盆地有限,多数丘陵山坡较陡峻,可耕地面积不广,但生物资源却十分丰富,种属繁多,有很多珍贵的用材林、经济林和动物。本区虽农林生产条件优越,但当前粮食尚不足自给,农业生产水平地区差别很大,自然生产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以上九个农业区,概况地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地域差异,他们一方面反映我国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别是水、热、土等的不同配合而提供的发展农业的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各地区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农业生产的基本地域特点。

目前,世界上一方面存在着人口不断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自然资源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被开发利用或处于开发利用的落后状态。因此,人类在继续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的同时,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便挖掘迄今为止未很好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据测算,现在栽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全世界平均不到0.1%,而最高产的地块接近5%,在实验室中可达10%~12%。此外,遗传工程、生物固氮等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电子技术、核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等,也已为农业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前景。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各项自然资源的前提是不断认识自然。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增产措施。各项措施既要继承长期生产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更要尽量引用最新科学成果。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特点的同时,讲究经济实效。因地制宜地建立一个既符合生态平衡规律,又能充分发挥资源潜力的生态环境,就可使农林牧副渔业同时并举,整个农业生产会有长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