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一、自然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一)自然资源调查的概念及类型
市场调查又称市场研究,它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面向客观实际,全面、系统地收集一系列市场信息的全过程的总称。自然资源调查就是根据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面向客观实际,全面、系统地收集一系列自然资源信息资料的过程。
自然资源的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的目的所决定的,在自然资源评估项目中,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其内容主要包括需求调查与供给调查:
1.需求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是否需要拟建自然资源的产品,需要量是多少,对产品有什么需求和希望,以及现实的需求量和潜在的需求量等
如在资源评估方法的假设市场法,就是对某些既无市场产品也无产品市场的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时,评估者构建一个虚拟的产品市场,既有自然资源的产品供应,也有产品的需求人群,所有的假想产品需求者对这种假想的自然产品进行报价,从而形成产品的假想市场价格,根据这一假想的市场价格来估算自然资源的价值的方法。
2.供给调查。主要了解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评估的拟建资源的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包括这种商品的品种、价格、成本等,以及进一步确定市场的供应总量
对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中,都可见市场调查方法中需求调查和供给调查的重要性,只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充分调查,才能正确评估资源的的经济价值和利用程度。通过对资源的综合评估,使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于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是基于资源类型划分为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调查。
(二)自然资源调查的方法
进行任何社会经济调查,首先必须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因为调查目的和任务不同,调查的内容、方法、对象和范围也就不同。自然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应根据自然资源评估的需求确定。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分类。自然资源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具体可分为:报表制度和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在内的专门调查方式。
1.报表制度
报表制度是我国搜集资料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组织形式。具体有国家报表、部门报表和地方报表。
报表制度是关于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例如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就是统计范围已覆盖国土资源管理各方面、以月报、季报、年报、快速年报以及公报为主体的完备的统计报表制度体系。
2.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都进行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调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二是利用调查单位的现有资料进行的调查。
普查是对于调查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因此可获得非常全面的数据,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全面普查工作量大很大,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调查周期较长,一般是间隔较长时间进行一次、或者只在较小范围内采用。当然,有些资料可以借用国家权威机关普查结果,例如近年国家组织的各项资源普查资料。
普查为了取得一定时点上的总量资料,需要统一规定标准时点,即为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严格按照随机原则,从现象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所取得的样本数据,对调查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算和估计。
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一般要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较少受到抽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代表性是由随机抽样方法来保证的。因此抽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首先依赖于科学的抽样方法。
根据调查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总体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抽样的范围。如果不能明确抽样的具体范围,就不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抽样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有: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分类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4.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单位,将其作为典型单位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典型单位有以下三种类型:代表事物发展先进水平的单位;代表事物后进水平的单位;代表新生事物的单位,如:各类改革试点。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其目的是通过直接地、深入地调查研究个别典型,来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规律。
正确地选择典型是进行典型调查的关键。典型选得适当,调查的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典型选错了,调查的结果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典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是调研者主观选就的。调查者选择典型的过程,是根据调研目的,在调查对象中发现和确定典型的过程。
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少数的几个典型,而在于借助于典型认识它所代表的同类事物的共性。这就要求对典型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直接调查。
5.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在被研究现象总体的所有组成单位中,选择出其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重点单位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总体的全部单位中,虽然只是少数,但在研究的总体的总量里,却占有绝大的比重,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选择重点单位的原则是:单位数尽可能少一些;所包含的标志值尽可能多一些。
重点调查是通过对重点样本的调查来大致地掌握总体的基本数量情况的调查方式。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一样,它们都不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因此,选点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它们调查对象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都比较省时、省力、方便易行。两者的差异在于:重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重点,而重点不一定要有代表性或典型性,而要求在总体中具有重要地位或在总体的数量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典型调查的对象则要求其代表性或典型性;另外,重点调查主要是数量认识,而典型调查主要是性质认识。
另外,资源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还可以分为:访问法、登记法、报告法(或通讯法)、答卷法、直接观察法、实际痕迹测量法,等等。
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从发展农业的观点看,农业生产本身就是动植物生产,一旦离开了自然资源,农业就无法进行。可以说,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对农业自然资源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过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而且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业。农业生产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还有许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工作,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从事农业自然资源评估的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对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为科学地、因地制宜地指导生产,有计划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这一目标服务。可以说,做好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和开发利用的根本保障。
(一)水资源调查
水资源不仅仅要应用于农业,同时也是工业、城乡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资源。然而农业仍是用水量最大的部门,其用水约占世界总用水量的70%~80%。近几十年来,全世界上的用水需求量在急剧增长,不少国家和地区日益感到水资源的不足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如何协调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用水,保证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针对农业水资源的调查将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调查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调查,机械地把自然界密切联系的统一水体条块分割后调查计算它们的水量,其结果势必造成部分数量互相重叠,调查得出的地表水水量与地下水水量大于实际水量。有的地区依据这样的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开采,结果开采量大大超过了实际水量,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甚至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等问题。许多水井也不得不报废,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的水资源调查工作,除在原有针对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资源调查外,要着力加强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水平衡与循环基本规律的观测试验研究,解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统一评价、估算的理论与方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查明我国,尤其是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区与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规律,指导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合力安排。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来研究不同类型地区工农业及城市的合理需水量,加强合理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进而推动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资源保证程度的远景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二)土地资源调查
根据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存量特点,全国范围内从省到县有以下六类土地状况:
(1)包括现有耕地和宜垦土地在内的农业用地的面积、质量和分布;
(2)包括天然草场和拟建的人工饲料饲草地在内的牧业用地面积、质量和分布;
(3)包括现有各种林地和宜林地在内的林业用地的面积、质量和分布;
(4)内陆水域的面积、水量及发展养殖的条件;
(5)工矿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等占用土地的面积、分布;
(6)暂时难以利用的土地,如砾石戈壁、流动沙丘、裸露石山、冰川等面积分布。
目前,现有的对土地资源的情况的了解基本来自于我国于1984年和1996年先后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概查和全国土地资源详查的资料,以及之后于1990年和1992年编制、出版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比较新的资料是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土地资源》系列专著,这些资料基本涵盖了土地资源的状况。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仍然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因此,以上几方面的数据资料,还需要相关部门按照调查研究的相关事件间隔规则不间断地考查并收集数据资料。
首先,要为各种农业用地的现用地建立严格规范的土地档案。其次要对各种农业用地的质量进行调查。比如目前我国的耕地中,稻、麦一年三熟,亩产可过一千公斤。可是土地由于长期渍水,次生沼泽化也在发展,土地肥力面临下降的危险。如不及时注意,要持续稳产高产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在对现有耕地资源的土壤性状了解得基础上,才能因土制宜、科学地制定正确的施肥、耕作和改良措施,提高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再次,对适宜农用的土地的选定标准、分类系统、评价原则与制图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宜垦土地的选择标准,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为确定开垦程序、开垦措施、改良方向提供依据。
(三)气候资源调查
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首先要阐明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而又必须。我们进行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这一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气象观测的基础上。目前我国的气象观测台站在地区上布局很不平衡,在诸如高原、山区等地区的台站还太少。同时,观测技术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农业气候资源观测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填补空白,对一些边远地区特别需要建立无人气象观测站。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研究,结合自然景观的调查,再根据不同的目的编制各类农业气候区划。比如以确定各地适宜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为目的,或者以绘制各地林木、家畜、作物的种类与品种的布局为目的等等,我们还可编制以确定农林牧业综合发展方向为目的的综合农业气候区划。总之,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基础工作。
在气候资源调查研究方面,还要注意进一步揭示光、温、水等因素对各种作物、家畜、林木、牧草的生长繁育和经济性能的影响,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阐明诸因素与农业生物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种农业生物稳产、高产、优质的气象条件,从而为合理配置农林牧业,制定增产措施,因地制宜引种育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生物资源调查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所蕴含的丰富的动植物不少已经成为经济利用的对象,是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重要资源。还有大量的种类,虽然目前尚不十分了解其用途,但查明其种类、分布与生态特性对于今后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很有必要。同时也是我们为丰富世界生物资源宝库应做的贡献。因此,系统开展鸟类、兽类、昆虫、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及高等、低等植物区系的调查研究,编写各种图志,是生物资源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农业生物资源的调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国民经济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从生物所属种类到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调查研究体系队我们科学分析、有效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如各种野生油料、香料、纤维、淀粉、药用等植物,各种野生、驯化珍贵毛皮、药用动物,各种经济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都是发展工业、农副业、渔业的重要资源,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查明它们的分布规律、生态条件,研究其理化性质、经济价值,估算其数量,为合理利用与引种栽培、驯化饲养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物资源还包括各种农作物、栽培牧草、家畜、家禽等品种资源。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有着异常丰富的品种资源。它们是在各种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通过人工长期栽培、饲养繁育出来的,是我们现有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广泛调查收集这些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资源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和贮藏,对于研究其合理利用和发挥其更大作用,进一步选育新的更适宜的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国拥有大量珍稀动植物品种,由于它们对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十分特殊,因而分布区域十分狭小,数量稀少,有的甚至是全世界仅存的种类。例如,水杉、银杉、大熊猫、金丝猴等。这些珍贵稀有动植物往往于森林茂密处生息繁衍,而这样的地区往往又是农业生产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区,如何在保护好珍惜物种资源的前提下,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目的,实我们进行农业生物资源调查研究乃至评估的重要原因。因此,全面细致深入地调查、规划,加强珍贵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开展珍贵动植物生态规律与更新、繁殖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物资源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我国有着1.8万公里的海岸线,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300万平房公理的海洋面积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已有描述记录的物种达2万多种。海产鱼类1500种以上,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达28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我国海洋生物的物种较淡水多得多,有记录的3802种鱼类,海洋就占3014种。此外,我国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各类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极为有利。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蓝色革命计划”和“海水农业”构成未来海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和大陆生物资源的调查相比,海洋调查工作做得就更少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要通过人为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通过建立育苗厂、养殖场、增殖站,进行人工育苗、养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为鱼、虾、贝、藻的农牧场,而这一切都是以科学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的。
以上分别就水、土地、气候、生物四大资源介绍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任务,从而分别地、单个地去分析农业自然资源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资源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整个农业自然资源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就地球大陆而言,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空间里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这四种资源都是同时存在着并且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了统一的资源生态系统。如果说生物资源是系统的中心,那么在每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资源都在由水、土地、气候资源构成的环境条件中存在着,其整个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就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停地进行着。可见,若要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资源就难以避免对其他资源的影响,进而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又因为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的变化又难以避免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这种影想有时甚至会跨越时空的局限。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状态,而且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由此可见,我们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不仅要单项地研究各个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而且要把自然界作为整体,研究资源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但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从生物圈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是由此产生的影响不能超过生态系统可能承受的“压力”,即依然保证其不断更新、循环的“弹性”,而且还能不断地向稳产、高产、优质方向发展。这就是调查研究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改造与保护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问题。
既然要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是水、土地、气候、生物资源以及影响这些资源的各类自然条件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是自然学科与经济学科的综合,因为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经济利用的合理性,既要有生态学的观点,又要有经济学的观点。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提出合乎客观规律的资源利用方案。对于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较多、农业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地区的开发利用需要阐明方向与途径,可以围绕各种商品基地的布局与规划任务来进行,或者研究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和改造后对资源生态系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建立适宜的各种生态系统的定位、半定位观测研究点,将观测试验和面上调查相结合,阐明农田、水域、森林、草地、沼泽等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能量、物质的转化规律,以帮助我们揭示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与气候、水、土等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能够维持各种生态系统正常更新、循环的规律,以及对这种稳定性扰动的各种因素来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口逐年增多,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会越来越多,对自然界的原始面貌的改变也就必然会越来越深刻。这种深刻的改变究竟会有什么影响,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考证。但是,对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合理利用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我国已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不仅要做到从数量到质量,从时间到空间,从现在到未来全方位的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而且要为后续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