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自然资源评估的基本因素选择
农业自然资源评估要考虑到农业自然资源的天赋特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时的作用特点,因此基本因素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
一、农业自然资源客观条件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传统农业布局的依据。农业自然资源的客观条件或说自然条件就是指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及其组合上的客观实在性。农业自然资源的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对区域农产品生产与发展的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自然条件的地理差异天然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
由于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因此,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光、热、水、土、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就成为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其时空分布及组合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间的农业生产分工。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此特点的客观性作为评价指标科学性的准则。
(二)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是不断变化的
农业生产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客观存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这种依赖性正在发生着变化。应当说,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由本质上的时空延续性和形式上的动态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考虑这种动态因素的影响,以保证对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具有真实反映现阶段发展状况与需要的能力。
二、农业自然资源价值体现的影响
农业自然资源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出一定的有用物即农产品,才能够将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因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必须考虑到价值因素的作用,以及这种价值因素在多大程度上被充分利用。
首先,自然界给予农业自然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总量稳定性、功能整体性、资源可再生性、环境可吸纳性和可代偿潜力无限性的特点。
(一)总量稳定性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人类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总量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区间内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使得区域内的资源总量较为恒定,如一定区域内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就受到降水量及水脉分布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可应用于一定区域资源开发的技术、资金等方面有一定的规模限制,造成农业自然资源的使用处在较为稳定的水平。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的区域内、一定生产周期内,能够进入生产过程并将自身价值发挥出来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总量中的一部分。那么,对于已经使用的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发挥是否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就是对其评估的重要因素。比如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利用率是否充分挖掘了资源的价值潜力,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产出,这是每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面对总量相对稳定的自然资源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功能整体性
农业自然资源依然具备生于自然,成于自然,生而为一体的属性。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是这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种自然资源要想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的自然资源协同起来,才能完成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一种自然资源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自然资源甚至资源组合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极为复杂的,如原始森林一旦被破坏以后,就会引起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和生物群落的变化,成为另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在评估农业自然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种整体功能性的因素,不但能分清单项资源的作用价值,同时也要能分析整体功能性的作用价值。
(三)资源可再生性
自然资源按照是否可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中农业自然资源中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都是具有可再生能力的资源。(3)这一属性,为人类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价值挖掘方面提供了自然基础,更为我们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的需求提供了物质保障。一方面,资源的再生性使得农业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相对总量而言可以减少得更慢,另一方面,为我们提升技术水平,以增加资源有效利用能力提供了机会。
我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口的巨大压力使我们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危机时无法放松心情。应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一旦在人均占有量的角度去考察,其结果是令人忧虑的。因此,在农业自然资源评估中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农业自然资源在可再生性方面的潜力,以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价值的利用率,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评估的重要因素。
(四)环境可吸纳性
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也就是说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必然要使用一定的空间来安置并通过一定的时间使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分解与吸收。这种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一旦超出则会导致环境在生态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就农业生产方面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使用及产生的废弃物往往在空间上具有重叠性,即被使用自然资源所处空间层次和排放的废弃物的去处是一个空间维度上的。这就导致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同时期内区域环境的可吸纳性是否能够承受自净力的需要密切相关。例如,土地资源要承载作物生长,水资源要用于灌溉,同时他们还要吸纳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并分解净化。可想而知,一旦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吸纳能力超负荷或被破坏,那么整体农业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承担农业生产的需要。当今,地球生态环境不断面临来自人类生产活动的威胁,许多国家相继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在现实面前,作为本书的写作初衷之应有之义,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对农业自然资源除了生产外的其他使用是否过分开发了其使用价值?因此,对农业自然资源作为自然环境一部分所肩负的吸纳净化功能也是评估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五)可代偿潜力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可培育和可循环的特点,这种新陈代谢的系统性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使得自然资源这个有机整体具有了可代偿能力。如果这种平衡能够得到保护和维持,那么自然资源的可代偿潜力将是无限的。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变自然资源的使用过程,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资源的形态和性质,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如果这种干预和影响是合理的,就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使农业自然资源继续保持周而复始、不断代偿的良好状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反之,则某些资源就会衰退,甚至枯竭,带来的后果将是不可逆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高端化,这一点对农业生产也毫不例外。面对总量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如何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新时期的建设目标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因此,在农业自然资源评估中将毋庸置疑的考虑这一因素。(4)
综合来看,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既要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数量、质量方面的因素,又要把握农业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特点,为今后形成对资源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资借鉴的统计结果,做好铺垫。
三、影响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其他因素
农业自然资源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相互发生作用才能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也会影响到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价值实现,诸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经济资源,基础服务、福利保障等社会资源,都应根据其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程度,以及与每一种资源结合的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因素加入到农业自然资源评估体系内。(5)
(一)人口因素
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世界各国的历史事实表明,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使农业自然资源减少的压力日益加剧,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更是明显。当然,客观公正的说,人口因素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人们研发新技术,寻找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为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人口的增长带来的年轻人力不但扩大了消费群体,也扩大了投资规模,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和人口密集对自然资源和生产力产生巨大压力,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报酬、储蓄及资本积累的基础,并且伴随着土地边际生产率的逐步下降。同时,过大的农业人口,会造成沉重的就业压力与公共设施供给的困难,造成农业生产强度过高,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加速,以及严重的环境后果,使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如果农业人口的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人口压力加剧与要素投入产率不高并存将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极大挑战。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并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先,资金的投入对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设施普及水平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对各资源要素能否充分利用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资金的投入使得农业自然资源的改良成为可能,尤其在优质良种作物的使用上,资金的支持对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处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现状而言,能够以较少的资源使用得到足以满足需求的产出会为我们的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人们尤其是农业人口拥有了一定得经济基础之后才有可能对资源和环境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才有可能积极保护环境的从而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
最后,政府财政的支持,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政府政策农业的倾斜,具有活力的经济体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这些都为农业生产的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从而为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人口的福利保障问题,尤其对农业人口而言,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农业人口的生活是否具有保障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农业人口的生存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拥有稳定的保障,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生产并改进生产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积极性。另外,顺畅的信息与交通是稳定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因素。一个较为稳定的农产品市场才能保证农民生产的稳定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加之社会性服务的改善,增加了农业人口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从农业技术的角度讲,有利于解决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浪费问题。
(四)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得吸纳能力和自净能力,但是这不是无限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否则,生态环境一旦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将对我们可持续利用作用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灾难性后果。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的各种污染物在损害大气、土壤、湖泊、树木等农业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农药、化肥等又负作用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极恶劣的影响。由于化肥中含有砷、福、铅、氟、汞等成分,大量使用会污染土壤,使水体富营养化,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退化,更不用说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了。加之,过度垦荒放牧等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造成土壤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缩小等不来能够后果,致使一些地区灾害性气候的频率和损害程度都有加大的趋势,同时物种的缩减也使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受到挤压。
综上所述,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构建农业自然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取表征指标,对其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统计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