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物资源及分类特点

生物资源及分类特点

时间:2023-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生物资源,是指作为农业劳动对象的那部分生物资源。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海洋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并要维持食物链结构的多样性及合理的结构,以保持资源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

第一节 生物资源及分类特点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有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1)生物资源有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构成,对人类具有特定现实和潜在的价值,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结构上千差万别,分布及其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如平原、草原、丘陵、荒漠、高原、高山、海洋、淡水等都有生物的分布,据估计,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0~5000万种,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资源约有174万余种。生物资源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切人类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工业材料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

农业生物资源,是指作为农业劳动对象的那部分生物资源。就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言,它仅是生物资源的小部分,但已涉及到了生物资源类别的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生物资源可利用性认识水平的提高,农业生物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今天不属于农业劳动对象的物种,明天就可能变成为农业物种资源的组成部分。生物资源物种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基准、共生共存等各种复杂关系,属于农业劳动对象的物种不能脱离不属于农业生物资源的某种物种而存在。因此农业生物资源与非农业生物资源之间很难划出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农业生物资源中最主要的是作物和畜禽。

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自然界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人类过度猎捕,使一些生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自1600年以来,已有83种哺乳类,113种鸟类,21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3种鱼类、98种舞脊柱动物及380多种植物灭绝。据预测现存生物物种1/4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如果不加强保护,这些物种可能在今后几十年内从自然界中消失。生物物种灭绝就意味着永远在自然界中消失,这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强生物物种的保护,特别是受威胁物种的保护。在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该注意,既然资源是指对于人类在某一方面有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要素及其集合体,那么,有害的则不应该属于资源的范畴之内,但是,“有用”和“有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于人的视角不同,同一物质可以成为有用的,也可以成为有害的。例如麻雀,秋季在农作物区,由于嗜食农作物籽,常被人们看成是有害动物。但是,在城市、林区,由于取食昆虫以及随其他的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而成为城市的优势物种,给人们的井绳生活带来愉悦,麻雀又成了有用的资源了。“有用”和“有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生物资源分类及其特点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其中:植物资源包括草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海洋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海洋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从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为草场资源、森林资源、栽培作物资源、驯化动物资源、水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传基因(种质)资源等。(2)

生物资源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它具有与其他资源不同的特点。

(一)生物资源的系统性。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即个体离不开种群,种群离不开群落,群落离不开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的等级性。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即有一定的生态位。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如被捕食者为捕食者提供生存环境,同时又为捕食者所控制;反过来,捕食者又受制于被捕食者。生物物种彼此间相生相克,使整个生态系统成为协调的整体。由于生物资源具有系统性,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坚持从整体出发、坚持全局的观点、进行综合评估、综合治理及综合利用。要根据其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制定不同的利用对策。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愈低,其生产能力愈强,可利用量愈高。并要维持食物链结构的多样性及合理的结构,以保持资源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物资源的再生性。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更新,即通过繁殖而是其数量和质量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对动物资源来说,它还可以通过从未开发区或开发轻度区向开发重度区的迁移来恢复其资源数量和质量,供人类重复开发利用。因此,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的蕴藏量是一个变数,即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在正确管理下,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增长,人类可以持续利用;如果管理不当,破坏生物资源生长发育的基础,或者利用强度超过了其可更新能力,生物资源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继续下去,必将导致生物资源的退化、解体,以至灭绝。因此,我们利用生物资源的强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能力。

生物资源由其脆弱的一面,生物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并不代表该种生物的基因库,它存在于生物种群之中,当某一生物种群的个体减少到一定数量时,该种生物的基因库便有丧失的危险,从而导致该物种的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三)生物资源的地域性。生物和非生物不同,它们不能离开特定的生态环境综合体而存在,生物与其生态环境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定的生态环境综合体又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球表面所处的维度和海陆位置的差异,致使地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如森林、灌丛、草原、荒漠、湿地等;使生物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其表现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生物资源,同一种生物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其资源数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

资源的地域差异可视为资源的宏观空间差异。掌握资源的地域性,是人类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既可以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资源,还可以人为地创造资源的最佳存在条件,培育资源,提高品质,增加数量。

(四)生物资源的周期性。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所谓周期是指事物有规律的重复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或多或少是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活动周期的循环变化而决定的。

生物资源的数量存在周期性,随时间的变化有明显的节律可循,可分为日周期、季节周期、年周期。日周期的生物如绿色植物,白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物质的形成大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为物质积累阶段,夜间由于仅有呼吸作用,为物质消耗阶段,因此绿色植物存在物质积累与消耗的日交替现象。季节周期为一年内生物资源量的季节峰和谷交替,即季节波动。年周期为呈现出多年间的数量波动,有长短期之分,长周期如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平均9.6年出现一个数量的高峰年,在高峰年之后,迅速下降至原来的水平,且加拿大猞猁的数量高峰一般是美洲兔数量高峰的第二年出现。短周期如北方啮齿类(旅鼠、田鼠等)和北方食肉动物(北极狐、雪鸮等)的周期,每隔3~4年,旅鼠变得非常丰富,北极狐和雪鸮随之数量迅速增加,旅鼠一般一年即下降,北极狐因饥饿而大量死亡,而雪鸮则南迁。显然,动物的这种年周期波动与其被食者种群的波动想联系在一起的。

生物资源质量也存在着周期性,最明显的例子是毛皮动物的毛皮质地呈现出的周期性。如河狸毛皮的质地最佳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月间。

生物资源的周期性现象提示我们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遵守适时收获、捕捞、狩猎和放牧,即按照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适时地取,以便“不夭其生”,适量地取,以便“不绝其长”。

(五)生物资源的有限性。生物资源虽属于可更新资源,但其更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并不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这就是生物资源的有限性。如果人类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超过了其所能负荷的极限,可能会导致整个资源因消耗过度而枯竭,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将逐渐加剧,加之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适合生物资源栖息的环境会愈来愈小,使得一些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生物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时,按照生物资源的特性,既要珍惜有限的生物资源,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认识生物资源耗竭的条件,掌握其负荷极限,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生物资源之间的“予取关系”使生物资源能够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六)生物资源的未知性。表现在: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如银杏。

(七)生物资源的可引种驯化性野生生物资源可以通过人为的引种驯化而成为家养生物。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