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三角的水资源与水景资源

长三角的水资源与水景资源

时间:2023-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水域风光主类的旅游资源便是以水资源为主要资源要素的。值得注意的是,水景资源的内涵并非是水资源能够完全包含的。长三角地区降水量的丰足程度还反映在其与全国平均降水量的比较上。

第3章 长三角旅游系统中的水景资源

要适应长三角旅游系统面临的新形势与促进长三角旅游系统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更广泛、更充分地开发长三角的旅游资源,推进长三角旅游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大力做好“水”文章。这些都离不开长三角水景资源的旅游开发,因为长三角最具普遍性的旅游资源是水景资源,许多城市的旅游优势与特色也在其水景资源方面,所以长三角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关键在于对长三角水景资源的旅游开发。而要研究如何进行长三角水景资源深度开发的问题,首先就需要弄清楚长三角的水景资源究竟有哪些,长三角水景资源与其水资源是何关系,长三角水景资源的主要优势在哪里等问题。

3.1 长三角的水资源与水景资源

旅游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旅游目的地系统包括景观、节庆活动和旅行生活服务设施三个方面,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主要是景观和节庆活动。而站在地理学研究的角度,关注的则是景观问题。

景观被解释为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的地理综合体,它由山川、气候、生物、土壤、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侧面及其存在形态或现象共同构成,各要素和现象间相互制约和影响(范明志,2008)。在现实生活中,景观作为一个在地理学、建筑园林学及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广泛使用的概念,实际上是有多重含义的。它可以只是描述一定地理空间中有关自然要素给予人的视觉感知,如极地景观、赤道景观等;也可以用来反映一定地理空间中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给予人的综合性感知,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等;它可以是基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划的一个概念,如上海景观、香港景观等;也可以是基于某种特定地域类型的概念,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还可以是基于某些特定的自然要素呈现形态的概念,如瀑布景观、云海景观、佛光景观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景观概念的多样性,反映出景观实际上是可以视为由某种“景观要素”构成的系统,不同的景观要素和不同的要素结构便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实际使用中,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仅仅把区域环境中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功能且能满足旅游者一定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客体和文化精神现象称为旅游资源,其中并不包括旅游设施及经济服务实体。广义的理解则把后者也视为一种旅游资源。

3.1.1 水资源与水景资源 

无论是在狭义还是在广义上,水资源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旅游资源。在旅游系统中,水资源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姜文来等,2005)。作为一种生活和生产资源,水对于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生存和生活,对于各种旅游服务活动,都是最基本、最必需的资源。另一方面,水是旅游景观中极其重要的资源要素,水体自身可以成为对于旅游者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观,如波光浩渺的湖面、潺潺流水的小溪、飞流而下的瀑布;同时,它还支撑着其他某些景观如生物景观的存在。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以旅游资源性质上的差异为依据分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其中水域风光主类的旅游资源便是以水资源为主要资源要素的。

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的外部景象,是有视觉美学意义的一个概念,它从信息论的角度反映了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对一定的地域空间获得的有关其外显特征的信息。水景资源是具有景观价值的水资源,是狭义的旅游资源意义的一种水资源,是能在旅游和美化人类环境中加以开发利用的水体或水域(李佩成等,1998)。水体形态的多样性也必然导致水景资源的多样性。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分为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两大类型,其中自然景源分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四大类。水景中包括10种类型:①泉井;②溪涧;③江河;④湖泊;⑤潭池;⑥瀑布跌水;⑦沼泽滩涂;⑧海湾海域;⑨冰雪冰川;⑩其他水景。而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水域风光主类的旅游资源被分为六亚类,每一亚类包括2~3种基本类型,总共15种基本类型(表3.1)。

表3.1 水域风光分类表

值得注意的是,水景资源的内涵并非是水资源能够完全包含的。虽然水资源和水景资源都离不开一定的水体,但水资源的测度主要是这一水体中水的数量与质量,而水景资源的测度还包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体景观价值的水体的几何形态与水体的生态环境。因而,决定水体几何形态和生态环境的水岸、河床景观和其他滨水景观也常常是水景资源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一般来说,水景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一种主要类型,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旅游活动的自然水体,是各旅游景区较普遍的构景要素之一(付景保,2006)。而数千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活动,形成了许多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和水库堰坝,其中不少都具有景观价值。因此,虽然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却可以包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双重因素。因而,水景资源有时很难与其他风景资源截然分离。例如,水景中作为一种典型湿地的“沼泽滩涂”,常常是与生物景观中的“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分不开的;人文景源中“胜迹”类的“科技工程”(如堰坝水利工程)也往往与有关水景资源密切相连。

3.1.2 长三角的水资源 

长三角地区,素称鱼米之乡,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水景资源,这首先取决于长三角地区丰饶的水资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充沛的降水量。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一般年降雨量都在1000mm以上,总体上由北向南年降水量是递增的,因此南部的城市年降水量高于北部的城市,据浙江水利部门2000年以来发布的水资源公报中的统计数据,杭州、宁波两市2000—2006年7年的平均年降水量都超过了1500mm(表3.2)。

表3.2 2000—2006年杭州、宁波两市年降水量  (单位:mm)

长三角地区降水量的丰足程度还反映在其与全国平均降水量的比较上。由于北方降水量一般少于南方,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处于江苏南部,浙江的城市处于浙江的北部,在有关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以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年降水量的加权平均值(以三地的国土面积为权重)近似地代表长三角地区年降水量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比较。江浙沪三地2000—2006年7年间平均年降水量是1274.6mm,而同期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32mm。这说明,长三角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体在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两倍左右(表3.3)。

表3.3 2000—2006年上海、江苏、浙江平均年降水量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比较(单位:mm)

数据来源:2000—2006年历年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门发布的该省市水资源公报和国家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江浙沪平均值为加权平均值,以三地国土面积为权重,江苏面积以10.26万km2计,浙江面积以10.18万km2计,上海面积以6341km2计。

(2)较高的产水模数。根据2003—2006年4年中有关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进行统计,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在450亿m3左右,而全国水资源总量在27 000亿左右,即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1/60。如果从经济因素看,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比例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三角户籍人口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大于1/18,常住人口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大于1/15,GDP占全国比例达1/5),这样比例的水资源绝不能说是充裕的。

但从地理因素看,从单位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即产水模数看,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量却是相当丰裕的,与上面类似,由于北方水资源量一般少于南方,长三角地区江苏的城市处于江苏南部,浙江的城市处于浙江的北部,在有关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根据江苏、浙江、上海三地各年的水资源量计算出三地水资源总量,而后可计算出三省市产水模数,以此近似地代表长三角地区的产水模数与全国的产水模数比较。结果是:江浙沪三地2000—2006年7年间平均产水模数是62.38万m3/km2,而同期全国产水模数为27.95万m3/km2,江浙沪产水模数高出全国水平120%以上(表3.4)。

表3.4 2000—2006年上海、江苏、浙江产水模数与全国平均值比较

数据来源:2000—2006年历年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门发布的该省市水资源公报和国家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江苏面积以10.26万km2计,浙江面积以10.18万km2计,上海面积以6341km2计,全国面积以960万km2估算。

同时,根据可获得的2003—2006年间长三角15个城市有关水资源量的统计数据,可以直接进行长三角产水模数与全国产水模数的比较。结果得出:2003—2006年间全国每年的产水模数都低于江浙沪三地的平均产水模数,4年间长三角平均产水模数为45.22万m3/k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为65.4%(表3.5)。粗略估计,长三角地区水资源量约为全国1/60,国土面积约为全国1/96,则长三角产水模数当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60左右,即高出的比例约在60%。

两种比较所以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量的南北差距是接近几何级数变化的。在前面的年降水量比较中,从江苏和浙江的年降雨量上可以看到,降雨量的南北差距基本上是呈现一种算术级数的,在1、2、3、4这样的算术级数中,(2+3)/2=(1+2+3+4)/4=2.5;而在1、2、4、8这样的几何级数中(2+4)/2=3,而(1+2+4+8)/4=3.75,中间段的平均值会低于全段的平均值。因而长三角地区产水模数一般会低于江浙沪三地平均产水模数。所以后面一种比较方法,虽然统计的时间长度短一些,但还是更准确地反映了长三角产水模数与全国产水模数的关系。

表3.5 长三角城市2003—2006年水资源量与长三角产水模数与全国平均值比较

数据来源:2003—2006年历年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利部门发布的该省市水资源公报和国家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长三角总面积以10.108 1万km2计,全国面积以960万km2估算。

(3)巨量的客水资源。长三角丰裕的水资源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它得以获得的源源不断的大量的客水资源,特别是长江所带来的地区外的水资源。根据2000—2007年上游方向距南京最近的长江水文站——安徽铜陵上游约20km处的长江大通水文站所测长江径流量数据,每年长江下游来水量达8443亿m3,可以此数据近似地作为长江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客水量。

表3.6 2002—2007年长江大通站年径流量

数据来源:2002—2007年江苏水利厅发布的江苏省市水资源公报。

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2000—2006年的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仅1315亿m3;2003—2006年长三角地区的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457.08亿m3,沿长江的9市的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215.4亿m3。作一比较,长江给长三角带来的水量分别是这三者的6.4倍、18.4倍和39.2倍。

另外,发源自安徽的钱塘江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客水资源也是相当可观的,钱塘江平均年径流量为404亿m3,而长三角地区的浙江6市2003—2006年间的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为251.43亿m3,前者比后者多出150亿m3

(4)较大比例的水域面积。长三角地区丰裕的水资源还反映在这一地区水域面积占有的较大比例上。由于河流湖泊众多,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都占有较大比例。15个城市中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在10%以上的有就有10个城市,苏州、无锡和扬州三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苏州市高达42.5%。总计可得,长三角内陆水域面积为15 799km2,比南京、镇江、常州三市国土面积的总和(14 820km2)还多约1000km2,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5.63%(表3.7)。

表3.7 长三角各城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数据来源:基本数据来自中国区划网和长三角各城市政府网上2008年8月间有关城市简介,个别数据由可获直接数据推算而得。舟山公布的有关数据中仅见海域面积,故内陆水域面积作0计。

长三角的水域面积,除内陆水域面积外,还应包括海域面积,据长三角滨海5市公布的海域面积数据,南通约1.3万km2,上海为7000km2,嘉兴为4650km2,宁波为8233km2,舟山为2.08万km2,总计约5.37万km2

充沛的降水量,较高的产水模数、巨量的客水资源和大比例的水域面积,使长三角有着丰饶的水资源,从而有了构成长三角水景资源的物质基础。有水则润,有水则秀,有水则有灵气,正是这种丰饶的水资源,托起了长三角这块“漂浮在水上的”锦绣大地。

3.2 长三角的江河湖泊

长三角丰饶的水资源为长三角带来了极其丰富多样的水景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所列出的前9种水景资源中,除第9种类型即冰雪冰川外;其余8种类型(泉井、溪涧、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的水景资源在长三角都有所分布。相似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所列出的水域风光主类的6种亚类的旅游资源中,除第六类即“冰雪地”的旅游资源外,其余5种亚类(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包括13种基本类型(观光游憩河段、暗河河段、古河道段落、观光游憩湖区、沼泽与湿地、潭池、悬瀑、跌水、冷泉、地热与温泉、观光游憩海域、涌潮现象、击浪现象)的旅游资源,在长三角地区都有所见闻。例如,论“泉”,长三角地区有杭州虎跑泉、号称“天下第一泉”的镇江金山中泠泉,南京汤山温泉、宁波宁海温泉等;论瀑布,长三角也有绍兴诸暨的五泄瀑布、湖州安吉的藏龙百瀑。然而,无论是从规模和丰度,还是从知名度和影响力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水景资源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其江河湖泊。可以说,长三角的江河湖泊一直是其水景资源的主体。古往今来,长三角地区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就是那“一江春水”,正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所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外,韦庄《菩萨蛮》中的“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所赞美的也都是长三角江南一带的江河美景。

3.2.1 长三角的主要河流 

人们对长三角地区印象最深的是“一江春水”,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河流特别多。长三角水域面积比例大,也是由于长三角的河流多。长三角地区,长江、钱塘江两条大河横贯东西,长江的支流秦淮河、黄浦江,钱塘江的支流分水江、浦阳江、芏鸾,汇入太湖的苕溪和注入东海的甬江等蜿蜒流淌;京杭大运河、通扬运河、杭甬运河等大大小小的人工河流纵横交织,形成了万河千川、水水相连的密集水网。特别是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太湖平原,其地形呈周高中低,状如一只盘碟,上有长江和太湖上游来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节又常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处境下,洪涝灾害极易发生。当地人民为抗御水灾,自古而来,开河挖渠,修圩建闸,经年累月,世代承积,使太湖平原逐步形成沟渠如织、水网纵横灌溉、通航都极为方便的鱼米之乡,也使其成为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河道长度达4.8~6.7km[1]。如水域面积占42.52%之多的苏州市,就总计有各级河道2万余条,其中通江横向河道主要有张家港、十一圩港(二干河)、望虞河、常浒河、白茆塘、七浦塘、杨林塘、娄江、浏河、吴淞江、太浦河等。纵向河道有大运河、元和塘、横泾塘、盐铁塘等[2]

3.2.2 长三角的 主要湖泊

长三角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太湖水面面积2338km2,位列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在100~1000km2的有千岛湖、高邮湖、滆湖、石臼湖、宝应湖、白马湖、阳澄湖;面积在50~100km2的有长荡湖、邵伯湖、淀山湖;面积在10~50km2的有固城湖、澄湖、昆承湖、元荡、独墅湖、东钱湖。从分布区域看,太湖平原是湖泊特别集中的区域,水面面积在0.5km2以上的湖泊共有189个,总面积达3159km2,蓄水量为57.68亿m3。其中,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共有25个,总面积294km2;面积小于5km2的湖泊有164个,总面积为213km2。环太湖的湖泊大体可分为两个湖泊群,一是太湖以西的洮滆湖群,包括洮湖、滆湖和宜兴三氿等湖泊;二是太湖以东的阳澄、淀泖湖群,包括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澄湖等湖泊。除太湖流域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西也是湖泊密度较大的一个区域,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白马湖都集中于此,通称运西湖泊[3]

表3.8 长三角地区部分天然河流

续 表

资料来源:有关城市水利部门网和知网、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水信息网等。

长三角的天然湖泊的成因包括古泻湖演变(南京溧水石臼湖,高淳固城湖,长江以北的运西湖泊和宁波的东钱湖等),河道淤塞而洪泛扩展和地震(苏州澄湖)等。当然一些湖泊的主要成因尚未形成定论,如滆湖可能是因河道淤塞洪泛扩展或者地震发生地陷而形成(赵为民,2006)。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湖泊的成因将明朗化。比如太湖的成因由起初认为的泻湖演变变成河道淤塞洪泛扩展所致[4]。这种湖泊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凸现了长三角湖泊作为一种水景资源所具有的丰富的科学教育价值。

3.3 长三角的著名水利工程

长三角的江河湖泊,充分反映了长三角中作为自然资源的水资源的规模和丰度,同时它也还包含了深厚、悠远的文化积淀,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与水之间相依、相争、相亲的不解之缘,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人类生存活动与水的交互影响。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众多的人工河流与人工湖泊,既反映了水对长三角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人民长期、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治水实践。

3.3.1 长三角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据有关考古发掘,公元前3500—前3000年时,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已有人工水井,公元前2700年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遗址下层有9条排水沟和2条宽1.5~2m的引水渠,说明当时当地居民已经有了引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的生产实践活动(姚汉源,1987)。古代传说4000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两次亲临会稽(今浙江绍兴),其死后也葬于此,因而绍兴东南建有大禹陵。不管这种传说是否完全真实,但无疑反映了远古时代当地人民的治水实践留给后人的某种记忆。

传说中长三角地区最早的治水工程还有无锡的伯渎港。据传是公元前1122年(商代)由泰伯(相传生于商代,距今3200余年,为周王长子,42岁时其父亡,泰伯为让位三弟季历,与二弟仲雍南迁至太湖北部地区,定居无锡)主持开挖的,东起漕湖,西至古运河,沿用至今,是无锡水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遗存,现河旁仍有泰伯庙、泰伯墓等古迹。从春秋时期开始有文字记载长三角地区较大规模的人工河道工程,如南京高淳的沟通长江水系和太湖水系的胥河,扬州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绍兴的山阴故水道等,这些多是出于军事目的。自秦汉以来,人工河道工程的实际用途主要在于灌溉和通航。一方面,中国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水旱灾患容易发生,而农耕社会对水的依赖又特别强;另一方面,集权化的专制统治使大规模征敛劳力成为可能,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大规模的灌溉制度并出现了诸多人工河道工程(竺可桢,1946),如西汉扬州、泰州的运盐河,东汉绍兴的鉴湖,三国东吴江苏句容、丹阳的赤山湖和破岗渎,西晋江苏丹阳的练湖,东晋浙江的西兴运河,隋代自镇江至余杭的江南运河,唐代鄞江上的它山堰,五代杭州的钱氏捍海塘,明代绍兴的三江闸等。此外,白堤和苏堤则是古人疏浚和整治西湖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长三角地区的古代水利工程,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航运曾经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其中许多水利工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邗沟、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和通扬运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几乎环长三角的C形水道,沟通了南通、泰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内河航运事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而从水景资源的角度来看,这些古代留下的水利工程,由于其本身所寓含的历史内涵,使其有着独有的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构成了水景资源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就把“古河道段落”作为水域风光主类的旅游资源的15种基本类型之一。同时,它们也可能同时具有其他某些基本类型的水景资源。不少古代留下的水利工程,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考价值,也有一定的观光游憩价值。例如,京杭大运河、杭甬运河中的许多河段都有可能开发出观光游憩河段。

表3.9 长三角地区大中型天然湖泊(水面面积)

续 表

资料来源:有关城市水利部门网和知网、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水信息网等。

表3.10 长三角著名古代水利工程

续 表

续 表

资料来源:1.《中国水利史纲要》,姚汉源著,水电出版社,1987年。

2.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水信息网等。

3.3.2 长三角的现代水利工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发展生产和保障人民生活,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和完成了许多重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最重大、最有影响力的是新安江水电站和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长三角的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为农田灌溉、抗御洪灾、交通航运、生产生活的取水用水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旅游事业发展的角度看,也极大地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的水景资源。例如,因建设新安江水电站而形成的千岛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江都水利枢纽也已经建设成国家水利风景区。

从水景资源的景观价值的角度,大中型水库在长三角各种类型(防洪堤,灌溉渠道,航运河道、排灌闸站、蓄水库塘)的现代水利工程中,显得特别重要。其原因至少有三:一是因为水体本身的规模和品质,大中型水库水面面积都达数平方公里,同时许多水库用作饮用水的水源,水质较好,一般都能达到国家二级水质的标准。蔚为壮观而又碧绿清澈的水体,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二是因为环境,主要分布于其南部和西部的丘陵和山地中,凡水库建造之地,多是群山环围,山水相衬,格外引人入胜。三是因为时尚,长三角的水库多在郊野之地,但距离中心城市并不太远,从长三角的一些中心城市到当地的大中型水库,有的仅几十公里,平时的双休日就可前往游憩。因而,在生态游、休闲游渐成时尚的新形势下,这些大中型水库也将受游客青睐。

从城市分布看,长三角的水库主要分布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扬州、杭州、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丘陵、山地面积占有一定比例的城市。据2006年左右的统计数据,10城市的大中小水库共有2437座,其中大型水库20座,中型水库79座(表3.11)。

除上述10城市的水库以外,在其他基本上全是平原的长三角城市中,也有几座为以城市供水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水库,如上海的宝钢水库、陈行水库、墅沟水库、苏州的胜天水库等。

表3.11 2006年长三角部分城市水库数量

数据来源:长三角各城市水利部门网,表中浙江各市数据为2006年统计数据,江苏各市数据为最近数据。

长三角许多水库的建造时间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也曾有过建造水库的高潮,当时许多水库建设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农田灌溉和抗旱控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工业用水量急剧增长,加之工业污染的增长和缺乏控制,许多城市不时出现水危机。为了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水库的建设再次出现新的热潮。一批以城市供水为主要功能的水库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新建和扩建中,如上海青草沙水库。到2008年年底,长三角地区已共有大型水库24座(其中在建3座),并有中型水库83座。

表3.12 长三角地区大型水库简况

续 表

资料主要来源:长三角各城市水利部门网。

长三角地区数量众多的大中型水库,也为长三角的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水景资源。近30年来,旅游活动也在其中不少大中型水库发展起来。特别是其中部分更具景观优势和其他资源优势的大型水库,在旅游开发方面更是占尽先机。除千岛湖已经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水景旅游胜地以外,常州的沙河水库已经以天目湖而闻名遐迩,宜兴的横山水库、宁波的白溪水库,湖州的赋石水库等,在旅游开发方面也都是较为成功的。如赋石水库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旅游度假区[5]。中型水库虽然水体规模逊于大型水库,但有的因其同样的环境优势和特别的区位优势,也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前景。如南京六合的金牛湖水库,距南京市区50km,经过几年的旅游开发,现已建成南京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6]。仪征的月塘水库(又称登月湖),是扬州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近年来也已开展起水上游览、沙滩浴场等旅游项目[7]

表3.13 长三角地区中型水库分布情况

资料主要来源:长三角各城市水利部门网。

即使是某些小型水库,也会有其景观特色,在旅游开发上也都可以有所作为。如苏州白马涧生态风景区,就是以龙池水库为依托而建设起来的。所以,只要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景观特色和区位优势,小水库在旅游上也是可能做出大文章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长三角的2000座小水库无疑也是一笔极有开拓前景的水景资源。

3.4 长三角的水城和水乡古镇

水是人类生存最需要的基本物质,人的生存和生活是不能离开水的,自古至今,为了取水用水的方便,人们都是要“择水而居”的。而在长三角地区,因为河流纵横,各种物资的运输,自古以来都主要依靠舟船,航运一直是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手段,船舶则是当时当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特别是需要大量、频繁地运输和交换货物的商业活动,就更离不开航运,离不开河流。要有“市”就得有河,如米市、竹市等,都在河滨,以至城镇中街道与河道平行,商店与船坞相接。许多城镇也都因水而兴,随着航运的发达而带来商业贸易的繁荣,带来人口的增长和财富的聚集。在这些城镇,因为水道密集,许多住宅房屋也都依水而建,街道的连通则要靠一座座桥梁,于是便构建出“户户皆枕河”、街街桥相通的景观。而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南一带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的这些城镇也多是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和退隐官宦的聚居之地,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促使他们不断发掘“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因而留下了那些曲水相绕、回廊相通、精雕细琢、美轮美奂、把水文化的秀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园林式住宅。

正是这样独特的水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孕育出长三角地区的一批水城和水乡古镇。它们都有着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网,也拥有许多包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亲水景观。它们可以说也是长三角的一类特殊的水景资源,只不过它们不是一种单体性的水景资源,而是一种群落式的、复合性的、结合了多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水景资源。

3.4.1 长三角的水城 

长三角地区的苏州、绍兴、扬州,都是典型的水城。

苏州自古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经过千百年的人工开挖和整治,至唐宋时苏州城内已有相当完备水道体系。据刻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的《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总长约82km。明代城内河道总长度比宋代又有增加,是苏州历史上城内水道最长时期。清代因部分河道被填塞,至清末城内河道总长减少至57km。民国时期又有部分河道填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城内河道总长减至40km。目前,苏州老城区内仍有35.3km的内城河、17.5km的环城河和2.8km的山塘河、3.6km的上塘河,以及23km的大运河,河道总长达83km。城内有桥梁163座,其中古桥梁约70座。仍是中国城市中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一座城市。古人曾赞其“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而今人则常称其“东方威尼斯”,“古城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苏简亚,2008)。

绍兴也是极名盛名的水城,“百舸千舟摇摇摇,一河两岸桥桥桥”,绍兴城内,集街、“河、桥、船于一体,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街随河走、桥连街路。”“梁桥、拱桥、洞桥交相辉映;踏道、河埠、民居、石板路浑然一体”。据清光绪癸巳(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当时绍兴城城区面积为7.4km2,却有桥梁229座,可谓“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绍兴城畔,有着古幽的山阴故水道,两面临水、青石叠砌、长长的古纤道,被称为水石大盆景的东湖,汇集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万顷碧波一叶船”的鉴湖。加上水中乌篷、水乡社戏等绍兴城乡,独有的风情,织就了绍兴绮丽迷人的水乡风光。在近代城市建设中,城内的河道填塞了一部分,但现今仍有17条河流,其中长达12km的护城河仍然保存完好[8]

扬州作为水城的发展是与其水运枢纽地位分不开的。南北向的大运河与东西向的运盐河交汇于此,当时的大运河承担着漕运重任,盐税则是朝廷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因此扬州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水运带来了扬州的繁荣,如扬州的个园、何园都是当年盐商的私人住宅;而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滋养了城市的水文化。有人认为,扬州之名即取意于“州界多水,水流扬波”。扬州往南不远便是长江的瓜洲渡。往北,经大运河,逾邵伯湖,入宝应湖,一路都是浩水连天;往东,又是河汊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河湖环围,又在里下河之边,扬州城内自然也是河流纵横。这些河流不仅方便了生活用水,也是城内最重要的交通线道,正如古人吟咏扬州时所言:“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而有河便有桥,“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句中不难想象当年扬州城内桥梁之多。在近代城市建设中,虽然一些古河流已经填塞,但至今仍有古运河、小秦淮河、二道河、护城河等15条河流贯穿其间,城畔的大运河在市区段长达13.5km[9]

除苏州、绍兴、扬州以外,长三角的其他不少城市也都有一定的水城特色。例如,无锡曾有以运河为轴线、四通八达的城中水系。该水系以城中直河(古运河)为主干河道,在东西两面城厢边,有环城弧形的东、西里城河,直河与里城河之间又有多条横向河道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河道网络[10]。泰州原来的城郭仅数平方公里,但城内却有三纵、三横的市河和玉带河,城外有又宽又阔的护城河[11]。南通“城成即有河”,五代建城时,形似方型,至明代又在城南筑新城,两次筑城,都利用天然水泊,加工成为护城河。因而护城河分成南北两环,一小一大,状似葫芦。市内也是河流纵横交错,可通舟楫。“市河东西可并两舟,纵而北可大舟,其南可小舟也。城中民运刍粮百货,不绝如织。”[12]

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长三角城市对水乡特色的保护却很不平衡。如无锡老城的河流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已“填塞殆尽”[13];而有的城市则相对保留了较多原来的城市风貌,如南通的濠河即原来的护城河至今基本保留完好,仍旧弯曲迂回,流贯城中,现已成为南通著名的游览胜处。

3.4.2 长三角的水乡古镇

除了水城以外,长三角还有众多处于现代城市与乡村结合部的水乡古镇。其中有一些水乡古镇如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等,自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着力于旅游开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乡古镇游成为长三角旅游热点之一。2001年4月,在浙江乌镇举行了《江南水乡古镇》特种邮票首发式,邮票一套六枚,一枚一座古镇,分别是江苏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乌镇、西塘、南浔。当年10月,APEC会议在江苏周庄开了半天的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江南水乡古镇作了一次国际性宣传[14]。随着一些水乡古镇旅游热的掀起,更多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水乡古镇也渐为人知,并加入了旅游开发的行列,如上海的朱家角镇、苏州昆山的沙溪镇、千灯镇,太仓的浏河镇、泰州姜堰的溱潼镇等,从而便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水乡古镇群。

表3.14 长三角知名度较高的水乡古镇

续 表

续 表

资料来源:有关城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注释】

[1](长江三角洲-百科名片,百度百科网)

[2]摘自《苏州市志:水系水文》,来源:苏州地方志网。

[3]摘自有关城市水利部门网。

[4]摘自《中下游主要湖泊变迁》,来源:长江水利网。

[5]摘自《赋石水库:四种玩乐中体验四种快乐》,来源:浙山浙水网,2010-11-04。

[6]摘自《金牛湖——江北第一景》,来源:金牛湖网。

[7]摘自《扬州登月湖》,来源:51766旅游网。

[8]摘自《小桥流水伴台门:绍兴民居》,来源:聚集中国网,2008-12-25。

[9]摘自《绿扬城郭,和谐扬州》,来源:人民网,2006,第三期。

[10]摘自《徐道清:无锡水文化初探》,来源: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网,2008-04-27。

[11]摘自《泰州的水文化》,来源:泰州网,2007-06-11。

[12]摘自《州乘一览》,为清雍正间人士所著,记载南通地区掌故沿革名胜风物甚为详细,民国29年南通文献征集会根据清代抄本铅印。

[13]摘自《徐道清:无锡水文化初探》,来源: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网,2008-04-27。

[14]摘自《江南六大古镇》,来源:百度百科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